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探索——以大班主题活动“互访日”为例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前期是培养幼儿社交技能、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时期。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大主体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何有效地协同这三大主体,共同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笔者以大班主题活动“互访日”为例,探索当前培养幼儿社交能力存在的问题,以及家、园、社协同培育幼儿社交能力的实施路径。

一、当前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

(一)家庭教育中社交能力培养的缺失

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有个较明显的倾向,即过于注重幼儿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各种技能的训练方面,而对于孩子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等方面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引导。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倾向,是由于一些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理解失之偏颇。他们普遍认为: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他们忽视了社交能力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一个缺乏社交能力的个体,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和技能,也难以在团队中发挥作用,更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此外,对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也缺乏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方法。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进行社会交往,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幼儿园教育中社交能力培养的局限

虽然近年来幼儿园教育开始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局限。例如,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创新,难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需求;教师指导不足,导致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合作;由于场地、设施等条件的限制,许多幼儿园无法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场所和设施,影响了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等等。

(三)社区资源在培养幼儿社交能力方面的不足

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但在培养幼儿社交能力方面尚未得到有效利用。许多社区活动虽然丰富多彩,但更多地关注娱乐性和趣味性,缺乏针对幼儿社交能力培养的活动,使得幼儿在参与社区活动时难以获得有效的社交体验和学习机会。此外,目前社区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还不够高,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导致幼儿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获得的社交经验难以整合,影响了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

二、“互访日”活动的开展与探索

主题活动“互访日”源自笔者所执教的幼儿园——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有位于同一小区内的两所分园(以下简称A园、B园)。笔者所执教的A园大班幼儿经常聚在一起闲聊:“我知道那个幼儿园,离我们很近。”“我的好朋友就在B园,我也想去她那儿看看。”“B园的大门是不是和我们的很像?”……有的幼儿甚至还留心两园之间的路线:“我知道从我们的小门可以一直走到B园的大门。”“我也知道,B园的大门很明显的。”……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笔者经过和大班其他教师的研讨、审议,决定跟随幼儿的兴趣,开展大班主题活动“互访日”,旨在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了解社交礼仪、拓宽社交范围。

(一)家庭:前期深度参与,奠定基础

每一个主题活动的成功开展都离不开家长的全力支持和深度参与。笔者在预设“互访日”这一主题活动的目标时,希望幼儿借助这一活动掌握基本的互访礼仪,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展现出良好的社交能力。正如《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所强调的,教师应坚持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因此,考虑到班级中不同幼儿的气质类型和社交水平,笔者将“互访日”主题活动的准备工作前置到家庭中,积极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共同为幼儿社交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活动开始阶段,笔者及配班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进行沟通。笔者组织了线上和线下的家长会议,为家长提供相关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并详细介绍了“互访日”活动的目的、意义及实施计划,发放了相关的宣传资料。此外,为了让家长更有效地帮助幼儿提高社交能力,笔者举办家长学校活动,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引导家长更深入地了解提高幼儿社交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

笔者特别邀请家长参与“互访日”活动方案的讨论,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与家长的深入交流,笔者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期望,还能使活动方案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情况,从而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与B园的幼儿互访,就像去B园做客,这就需要幼儿先了解怎样做客与待客。鉴于平常幼儿相互串门的机会并不多,笔者鼓励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外出做客,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交场景中学习和掌握做客的基本礼仪。同时,笔者还建议家长邀请其他家庭的孩子来家里做客,让幼儿体验做客与待客的不同,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社交礼仪的理解。

在幼儿掌握了基本的社交技能后,家长应继续发挥作用,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技能。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制订互访计划,让幼儿在准备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社交技能。这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明确互访的目的和流程,还能让他们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规划能力。

(二)幼儿园:追随幼儿意愿,深化互访实践

当幼儿在家中习得了一定的社交技能后,幼儿园教师将接过接力棒,开展更为丰富、更具深度的互访实践活动。笔者深知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发展水平。因此,在策划和实施互访活动时,笔者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兴趣,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发展水平,制订个性化的互访计划。

准备前往B园的过程中,笔者给予了幼儿充分的自主权。笔者鼓励幼儿自己规划行走路线,询问他们想走哪条路线,见到新朋友时想怎样打招呼。这些指导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幼儿兴致勃勃地根据路线图自主规划出行路线,这种自由与自主的氛围让幼儿感到愉悦和放松,为接下来的互访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出发前往B园的路上,幼儿兴致满满,谈笑风生。但抵达B园的那一刻,面对新环境和新朋友,部分幼儿显得有些羞涩。此时,笔者和配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与B园教师默契配合,以温馨的互动方式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交往榜样。在教师的隐性引导下,幼儿很快学会了各种与新朋友打招呼的方式——点头、握手、拥抱、击掌。

结交新朋友后,幼儿兴致勃勃地参与了B园幼儿最喜爱的“集集小镇”游戏。这个游戏创设了贴近真实生活的社交情境,为幼儿提供了展示和锻炼社交能力的绝佳舞台。在观察幼儿的游戏时,笔者发现他们的社交水平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幼儿能够主动创新游戏玩法,吸引新朋友的加入;有的幼儿擅长与新朋友协商游戏规则,共同赚取金币并购买心仪的物品;有的幼儿则在交往中遇到了挑战,显得有些退缩和迷茫。例如,小明一个人坐在长凳上,看着周围沉浸在游戏中的同伴。笔者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微笑着握住小明的手,说:“呀,那边有几个小朋友正在开商店,你能带我去和他们打个招呼吗?我一个人有点紧张啊!”小明笑了,反而握住笔者的手,说:“怕什么?一起去玩吧!”说完,他就带着笔者一起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还帮着一起摆放商品,与客人交流。笔者通过适时地参与,帮助幼儿克服社交障碍,打开人际交往的窗口,体验大胆与人交往并交到新朋友的乐趣。

游戏,作为验证和提升幼儿社交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互访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互动游戏,两园幼儿不仅在实践中收获了友谊,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人合作、如何沟通协商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等社交技能,更在不断的尝试与实践中逐渐克服社交障碍,丰富社交经验。这种深度的互访实践,为幼儿搭建了有趣、有意义的社交平台。

(三)社区:延伸互访活动,巩固社交技能

主题活动“互访日”作为我园的一项创新举措,不仅为两园幼儿提供互动的机会,更使幼儿获得宝贵的社交经验。为了进一步延续和拓展“互访日”的积极影响,笔者特意将活动延伸到社区,为幼儿打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交平台。

在日常生活中,笔者经常引导幼儿回顾“互访日”的点滴经历,分享互访的感受和收获。笔者了解到幼儿对于社交的渴望和对于更多互访机会的期盼。为此,笔者策划了一系列与“互访日”紧密相关的社区活动,以便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社交技能。

如在“小小社区导览员”活动现场,本班幼儿与B园大班幼儿共同走进社区,体验到再次相见的欢喜。活动中,幼儿还积极担任起导览员的角色。他们自发分组行动,为社区的居民介绍社区的各种设施和文化特色。从刚开始的腼腆,到后来的逐渐自信,幼儿在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学习如何与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邻里互助日”活动则是对“互访日”活动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在这个活动中,笔者鼓励幼儿走出家门,走进社区,为邻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帮助老人搬东西、陪弟弟妹妹玩耍、做社区“环保小卫士”等。这一活动不仅让幼儿体会到社交的乐趣和价值,还让幼儿学习如何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学习如何与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人进行沟通和协作。

此外,笔者还策划了“社区文化嘉年华”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和两园大班幼儿共同参与,将“互访日”主题活动推向高潮。活动中,两园幼儿展示了他们在幼儿园学到的才艺,如舞蹈、唱歌、朗诵等,同时也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体验活动,如与社区居民一起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品尝地方特色美食等。幼儿通过活动与更多社区成员进行交流和互动,感受到了社区文化的魅力。

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将“互访日”活动延伸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巩固社交技能,学习如何主动与人交往、如何建立和维护友谊、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

在协同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家、园、社三方应形成合力,共同为幼儿提供一个从家庭到社会逐步过渡的社交学习环境。通过持续的情感支持和积极的社交实践,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拓宽视野、增强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和谐发展,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探索——以大班主题活动“互访日”为例-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看过就

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探索——以大班主题活动“互访日”为例-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点赞分享

哦~



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探索——以大班主题活动“互访日”为例-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探索——以大班主题活动“互访日”为例-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探索——以大班主题活动“互访日”为例-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END

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探索——以大班主题活动“互访日”为例-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探索——以大班主题活动“互访日”为例-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赋能在笔尖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探索——以大班主题活动“互访日”为例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