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幼儿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以大班清明节主题活动为例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幼儿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以大班清明节主题活动为例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幼儿启蒙,而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集合。主题活动的开发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搜集节日本身信息、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和兴趣、融合领域核心经验,梳理可用教育资源进行网络分析,确定主题目标与内容。通过师幼互动,共生活动;区角环境,延伸流动;家园社区,交融合作的方式开展实施活动。

关键词: 幼儿园 传统节日 主题活动 实施策略 

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沉淀下来的精华,凝聚着民族文化和精神。 [1] 国家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幼儿阶段启蒙。 [2] 传统节日来源于生活,不仅有丰富的具体活动,还具有优秀文化传承功能。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可以让幼儿在生活性、直观性、互动性、情境性的活动中操作、体验、感知,了解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在幼儿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同时,幼儿在“玩节日”的过程中,也能吸取传统文化的养料,获得全面整体的发展。

一、网络分析: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发策略 

在开发设计主题活动时,教师要进行资料收集和相关调研。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主题活动,它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幼儿发展的双重目标。在开发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时,教师既要对节日本身的内涵及教育价值进行解读,也要对幼儿的认知逻辑、发展能力等进行分析,并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将成人文化转化为儿童文化,让节日变成滋养幼儿心灵的土壤。

(一)网络分析的方法模型

网络分析是对节日信息、幼儿经验水平和兴趣、五大领域核心经验、教育资源这四个要素进行整合交织,使其整合成一个网络,并分析其公共元素,最终达成最大“平衡点”。教师需要对平衡点进行解读,以此甄选和设计主题活动内容(图1)。

幼儿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以大班清明节主题活动为例-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图1 网络分析的方法模型

我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分析节日信息要做到明确节日的文化内涵,分析节日的相关活动资源。传统节日的活动资源一般包括传说、习俗、环境、节庆活动等。教师首先要对节日信息进行全面梳理,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分析能力、传承能力、运用能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幼儿园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始终是幼儿的活动。教师在分析节日文化信息时要关注幼儿,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开展活动。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现阶段的经验和兴趣,设计能够调动幼儿情感与兴趣的活动,使幼儿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价值判断。若幼儿的兴趣点与教师的预设不谋而合,那这一兴趣点就是活动的主题;若幼儿的兴趣点不符合教师的预设,教师就要判断其价值,之后再决定是否开展相应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承载着文化传承的目标,虽然有时候幼儿的兴趣点与教师的预设不同,但如果该主题活动有助于文化传承,那么该主题活动依然值得开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教师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3] 虽然幼儿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指向社会领域,如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等,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活动所在领域的核心经验是融合的,为文化传承和幼儿发展提供可能。传统节日活动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让幼儿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更多方面的发展。教师在解读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可挖掘出指向不同领域的教育价值。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开发还需要教师梳理教育资源,避免脱离实际,无法操作的情况。教育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信息技术资源。教师要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而能给幼儿更多适宜的学习机会。

(二)运用网络分析开发大班清明节主题活动例析

1.清明节节日信息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重内涵,蕴含着萌新念祖的文化价值。清明节活动资源主要聚集在习俗,而清明节习俗又可以分为风俗食物、民俗体育、民俗活动和民俗劳作几个方面(表1)。

幼儿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以大班清明节主题活动为例-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2.幼儿对清明节的经验水平和兴趣

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具有文化传承的目的。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其传承目标具有层次性。例如:小班重在“萌趣”,让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体验中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中班重在“悦情”,侧重幼儿对传统节日情感内涵的体验与理解;大班重在“生发”,侧重幼儿自己对节日的展现。

在大班清明节主题活动开发设计阶段,教师了解了幼儿对清明节的现有经验,发现很多幼儿会背诵古诗《清明》,还有一些幼儿能背诵两首以上的有关清明节的古诗。因此,教师以“清明古诗”为主题活动切入点,鼓励班级幼儿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搜索并朗诵更多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在幼儿朗诵展示时,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有关清明节的古诗中出现的事物,发现清明古诗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花”“柳”“雨”等自然事物。幼儿由自然事物联想到清明踏青习俗,他们认为,古人在清明节会去户外踏青,他们也要像古人一样去踏青。因此,户外踏青便成为幼儿想体验的清明节习俗。

3.整合领域核心经验

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与所在领域的核心经验是融合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在分析传承价值的基础上挖掘活动的领域价值。例如,在踏青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像古人一样记录自己踏青的见闻,古人写古诗,幼儿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机会,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踏青见闻与记录。在踏青系列活动中,教师挖掘了艺术和语言领域的发展价值,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并乐于向别人介绍自己发现的美好事物和美好体验。对大班幼儿,在交流分享活动时,教师的设计目标是幼儿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进行表达,并能在集体中注意倾听别人讲话。

4.梳理可用的教育资源

在大班清明节主题活动中,教师主要对家长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了梳理。班幼儿家长注重对幼儿的陪伴与教育,积极参与家园活动,他们带幼儿亲近自然,与幼儿一起亲历清明节踏青的习俗活动。目前,抗疫英雄、感动事件、震撼照片等都是清明节感恩教育的鲜活资源。班幼儿家长中也有抗疫志愿者、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这些身边的人、周围的事贴近幼儿生活,是与清明主题教育相契合的教育资源。

二、延伸拓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实施策略 

(一)延伸拓展的方法模型

每个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实施都要经历节前酝酿、节中表达和节后回味的阶段。每个实施阶段,都需要师幼互动,共构活动。一方面,教师要从文化传承目的出发,开展适合本班幼儿学习特点的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与幼儿互动,捕捉幼儿的想法、兴趣和需要,分析价值后,调整活动实施方案,师幼共同改进活动。

教师应当将节日教育寓于环境创设及利用之中,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形式表现对节日的体验与认识,可以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墙面上,或悬挂于立体空间中,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教师要加强材料提供、氛围营造,引导幼儿在各个区角进行节日相关的游戏活动,支持幼儿将节日经验延伸至区角中萌生新的游戏情节,并且解读游戏情节中的教育价值,适时予以引导与帮助。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必须发挥家长和社会的力量。 [4] 因此,幼儿园里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也要充分发挥家庭与社区的作用,实现家园社区的交融合作。

(二)延伸拓展,实施清明节主题活动

1.师幼互动,共构活动

在清明节主题活动实施中,幼儿品尝了艾蒿馍馍,他们对艾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禁要问为什么是加艾蒿、艾蒿有什么特别的等问题。教师捕捉、分析、判断幼儿的疑问后,增加了生成性主题目标——认识艾蒿,具体为能和其他植物区别,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发现与思考艾蒿。教师通过科学活动“艾蒿的秘密”让幼儿观察、品尝、比较,探寻艾蒿的秘密。活动后幼儿发现了植物的秘密,并引发了新的兴趣点——“有哪些可以吃的草”。幼儿在对兴趣点一步步的探索中,了解了祖辈的生活智慧,将“吃”上升为文化,接触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2.区角环境,延伸流动

随着清明节主题活动的实施推进,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对艾蒿的探索发现、古诗诵读表征、清明踏青见闻,以及对抗疫英雄的感恩表达,展示在班级空间,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不断丰富认知,建构经验,拓展思维,提升思维的深度。同时,教师在各个区角提供了与清明节活动元素相关的丰富材料,如科学区提供放大镜、显微镜助力幼儿对艾蒿进一步探秘。在小餐厅区角,教师看到幼儿自发地用圆形绿色纸片替代艾蒿馍馍,在玩卖艾蒿馍馍的游戏。于是,教师分析其中的教育价值,通过手工课,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创新制作不同形状的艾蒿馍馍,引导幼儿讨论怎么向客人推荐餐厅新品艾蒿馍馍,同时在买卖过程中进行计数与运算。这样,教师不断支持幼儿将节日经验延伸,达到了让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运算能力等都得到锻炼的目的。

3.家园社区,交融合作

清明节是与家人踏青寻春、怀古念亲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的开展,必然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教师可通过温馨提示、家长沙龙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所述,让家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知道陪伴幼儿做什么,而且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教育价值是什么,让家长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获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因此,家长积极参与到搜寻清明古诗、外出踏青、与幼儿一起运动健身等活动中。他们会给幼儿讲述抗疫英雄事迹,并和幼儿一起制作图文并茂的感恩海报。家长认真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影响幼儿,让幼儿在清明节主题活动中获得更真切、更温暖的情感体验。

三、多方评价: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评价策略 

评价对课程的开发实施具有诊断与改进的作用,评价需贯穿课程始终。评价的主要参与者有幼儿、教师、家长。对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发与实施的评价,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积累经验,以不断提高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能力。

(一)来自教师的评价

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评价以教师为主。教师可通过日常谈话、作品分析、成长档案等分析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以及幼儿的经验发展。教师可通过在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境中对幼儿言谈举止、活动参与性等的观察与互动,了解幼儿对传统节日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是否产生兴趣,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现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对环境创设、家园合作与社区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师幼共构课程是否适宜等进行评价。教师要将这些评价以多种形式记录并展示出来,作为教研活动的素材,与幼儿园里的其他教师分享,让幼儿园的教师在思想碰撞、群策群力中不断完善对幼儿、对活动开发与实施的评价,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来自幼儿的评价

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中国味”的幼儿,实现幼儿的发展具有中国底色。幼儿的评价包括自评和同伴的互评。来自幼儿的评价包括:在活动开展期间或活动结束之后,幼儿可以表述对节日来历、习俗等的认识;对节日活动的喜爱程度及其原因是什么;下一次过节,自己想做什么;活动中是否遇到困难、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等。

(三)来自家长的评价

家长是活动的重要评价主体,家长可以将自己开展的有关传统节日的亲子活动等记录下来,如把亲子手工制作、民俗活动体验等拍成照片或小视频。家长也可以就传统节日的话题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的认知发展和经验积累,记录幼儿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情感。家长还可以把以上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反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

综上所述,教师在清明节主题活动开发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具备多元视角,通过多方调查收集有效信息,结合幼儿已有经验与兴趣,整合五大领域活动,梳理可用资源,并进行网络设计以确立主题活动目标与内容。第二,通过延伸拓展的方式实施活动。第三,要通过教师、家长、幼儿的评价,对过程开展、培养目标达成等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的反思评价,从而进行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 吴俊平.基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幼儿社会性情感教育途径刍探[J].成才之路,2019(35):70-71. [2] 陈淑敏.传统民俗文化在幼儿园一日活动设计中的融合探析[J].才智,2019(35):195. [3]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4]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2(15):16-20.


幼儿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以大班清明节主题活动为例-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赋能在笔尖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幼儿园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开发与实施策略——以大班清明节主题活动为例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