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想:
在幼儿的活动区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喜欢阅读,但是还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例如:争抢图书、不会按顺序翻阅图书,不能专注的看完一本书,对一本书的阅读持续时间很短,频繁更换图书等。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次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如何看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目标:
1.在感知、比较中发现纸的折叠次数和承受力直接的关系。
2.在小实验的过程中喜欢猜想与动手尝试操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从实验中发现纸的折叠次数和承受力直接的关系。
难点:能让孩子主动的探索,大胆的假设。
教学准备:积木若干、PPT、纸。
教学过程:
1.观看ppt引出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讲述故事:“有一个国家它叫纸王国,这个国家只有纸,纸做的房子,纸做的杯子。但是这个国家有一个烦恼,就是她们要过河,过马路特别的不方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国家没有桥。纸王国的国王听说中国有很多的桥,有过街天桥,立交桥,还有跨河大桥,所以小博士决定来到中国请小朋友帮帮它们。(2)老师提出问题:能用纸做桥吗?为什么?
2.请幼儿进行猜想,分享自己的想法。
3.老师进行集体实验,验证猜想的结果。
(1)老师拿出两块积木当做桥墩,用纸放在两块积木上面,模拟桥。在上面放上象棋棋子,用象棋棋子来做承重物,请幼儿观察实验结果。
(2)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你们通过刚才的实验发现了什么”?
“纸能承受重力吗”?
(3)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纸就这么平平的放在积木上不能承受重力。”
4、教师提问,进行下一个实验。
(1)老师:“小博士洪洪好着急啊,聪明的小朋友再想想怎么样才能让纸更有力量,更有承受力?”
(2)老师:“我们不能改变纸的大小,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5.幼儿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实验记录
(1)老师:“小朋友想出来好多不同的办法,到底能不能成功呢?我们现在开始分组进行实验。”
(2)老师:“请小朋友利用桌上的积木当桥墩,象棋棋子当承重物,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实验结束,幼儿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1)老师:“请小朋友来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2)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扇子折的方法更有承受力,说明纸的折叠和纸的承受力有直接的关系。”
7、教师提问,进行下一个实验
老师:“小朋友你们觉得纸的折叠次数和纸的承受力会不会也有关系呢?”
“只折叠一次和折叠两次能承受的棋子一样多吗?”
“折叠五次会不会比折叠一次承受的棋子数量多呢?“
8.幼儿进行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
老师:“有的小朋友说一样多,有的小朋友说折叠次数越多能承受棋子数量越多,下面我们把想法记录下来进行实验。”
9.幼儿进行分组实验,记录。教师指导
10.实验结束,幼儿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1)老师:“请小朋友来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2)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纸的折叠次数和纸的承受力有直接的关系,折叠次数越多纸的承受力越强。
10、教师总结三个实验结果
老师:“通过第一个实验我们发现纸平平的放在积木上是没有承受力的,但是我们在第二个实验中发现将纸用扇子折的方法折叠后纸有了承受力,第三个实验后我们又发现纸的折叠次数和承受力有直接的关系,折叠的次数越多,折的承受力越强。”
11、以故事的形式结束
老师“:国王太感谢小朋友了,它得赶快回去告诉他们的国家的国民这个好消息,小朋友们太棒了”。
活动延伸:
国王走的时候还留下了一个问题想请小朋友帮忙,就是桥墩可不可以用纸来做呢?请小朋友回家好好想想,我们下次在一起做实验。
教学反思:
目标制定明确,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各个环节能围绕活动目标来进行,通过有效的策略来突出活动的重点、难道,使活动过程更加顺畅。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来吸引幼儿,让幼儿感兴趣,使枯燥的科学实验活动变得更加精彩丰富。
本次活动我一共进行了3次实验,第一次的实验采用集体实验的方式,第二次和第三次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在活动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发现实验的结果,让孩子通过实验发现纸的承受力和折叠次数有直接的关系。
从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上来看,幼儿的积极性很高,能认真的进行实验记录,我应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的指出幼儿的不足,并在幼儿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时让幼儿亲自上台操作,能更好的发现问题。
这节课的难点是能从从实验中发现纸的折叠次数和承受力直接的关系。这个难点基本达到了,大部分幼儿都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发现纸的折叠次数和承受力有直接的关系。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能让孩子主动的探索,大胆的假设。在教师的提问中孩子能主动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进行大胆的假设。这节教育活动完成了我的教育目的。
在最后的延伸活动中希望孩子的能继续探索实验。
指导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