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绘本丨女性成长丨启蒙经验
前两天,我在【云喜阅读空间学习实践交流群】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的孩子有一边看书一边听歌的习惯吗?你们是怎么看待和处理的?”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的女儿荔枝经常一边看书一边用小度放歌,有时声音还很大。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这样的小问题数不胜数,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值得深入探讨的。
但我想说的是,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层的思考:我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涉及哪些其他问题?面对不同的问题,我又该如何应对?
01/我的态度转变
坦白说,我之前对这个问题很是纠结,总是忍不住叨叨她。我认为一心二用不利于培养专注力。我尝试过命令、警告、劝说、建议、说服、解释、批评等各种沟通方式,但孩子始终我行我素,而且对我的唠叨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而现在,我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只要声音不影响他人,我选择不去干预。如果音量太大影响到家人,我会提醒她调小声音。
为什么我会改变想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我发现她虽然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但确实能把书看进去。问她刚看了什么,她能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
2. 这是她喜欢的阅读方式,我虽然不认同,但没必要强行干预。我之前认为这种方式不好,仅仅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判断,从未真正倾听过她的想法和理由。当然了,这也暴露出我作为大人的傲慢和自以为是。我的想法未必等同于孩子的需求,我认为不适用的方式对孩子来说可能恰恰有效。
3. 就专注力培养而言,兴趣的持续性比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更为重要。就算一边听歌一边看书真的不利于专注力培养,但如果我一直唠叨,她可能会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失去阅读兴趣。权衡之下,我选择不再过多干预。
4. 换个角度思考,这或许是件好事:如果她能在有背景音乐的环境下专心看书,是否说明她的抗干扰能力在提升?这何尝不是培养专注力的另一种方式?
02/如何应对教育问题
这个具体问题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在养育过程中,我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该如何应对?
带着这些疑问,我重读了《做对“懒”爸妈,养出省心娃》,获得了很多启发。
书中指出,父母头脑中的大部分“问题”,其实并非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问题。只有真正需要帮助孩子解决的问题,才是我们要着重关注的,这个比例不超过20%。
03/如何判断该不该管
沈奕斐教授认为,80%的问题都应该放手,让孩子自主决定,或通过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正如戈登所说,当孩子专注于某项活动时,放手不管是表达接纳的有效非语言方式。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经常通过干预和检查向孩子传达不接纳的信号。
书中从四个维度对教育问题进行了分类,帮助父母判断哪些问题不需要过度干预:
1. 从责任人角度判断:
很多让父母困扰的“问题”,实际上并非孩子的问题,而可能是其他人的问题,甚至是父母自身的问题。因此,在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前,父母应该反问:这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是否源于他人的评价标准或者自己的期待?
2. 从改善可能性判断:
某些问题确实与孩子有关,但由于涉及心智和身体机能的发展,短期内难以改变。这类问题不必着急,应该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记忆力和理解力的提升,就需要循序渐进,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合的事情。
3. 从发展规律判断:
有些问题会随着年龄自然改善,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问题。父母的过度焦虑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影响其自然发展。保持平和心态,孩子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量。
4. 从主观意图判断:
即便某些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也要分析孩子是否是故意而为。如果是无意识或偶然发生的,这类问题也不需要过分纠结。
04/真正需要关注的20%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庭的精力都被那些不重要的80%问题消耗殆尽,反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20%。对于这关键的20%问题,可分为两类:
1. 自然后果问题:
这类问题不用立即干预,可以让孩子通过承担后果来学习。比如,想吃很烫的食物,让他自己尝试后就会知道要小心。这种试错过程能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培养判断能力。
2. 逻辑后果问题:
当孩子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时,就需要及时干预。例如,孩子的行为可能伤害到别人,这时父母就要介入,帮助孩子理解行为的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自己也属于“他人”的范畴,当孩子的行为影响到父母的权益时(比如音乐声音过大),也需要及时沟通。
这种分类方法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正如《指南》强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当最大程度地尊重儿童的自主性。
对于自然后果问题,我们要给予儿童充分的探索和试错空间,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建立认知;而对于可能影响他人的行为,则需要及时且恰当地进行引导,帮助儿童理解行为的边界和责任。
这样的教育理念既能保护儿童的自主性,又不会放任自流。它强调在必要时给予适度指导,同时预留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够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避免过度干预带来的标准化倾向,真正实现“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既能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获得成长所需的自主体验,又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引导和保护,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主、自信、自律的健康人格。这正是家庭教育中应当把握的平衡点。
05/如何处理问题
对于需要干预的问题,建议采用《正面管教》提出的矫正错误方式:
1. 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让孩子有责任感,而不是责备他人。
2. 引导道歉:让孩子向他冒犯或伤害的人道歉,获得他人的谅解。
3. 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和被损害利益的一方共同想出一个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应该是可执行的,并且能有具体成效。
在孩子完成这三个步骤后,父母要记得给予肯定和鼓励,告诉孩子:“你能承担责任并解决问题,这很棒,我为你感到骄傲。”这样可以建立良性循环,让孩子在犯错后不会因恐惧而逃避或撒谎,而是能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06/建立原则体系
父母需要建立一套稳定的原则体系,包括必要的底线和处理问题的准则。这样不仅能让教育更有章法,也能让孩子清楚地了解界限,获得安全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父母要习惯性地问自己:
? 这是谁的问题?
? 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
? 孩子的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
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能做出恰当的教育决策,既不过分干预,也不放任自流,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07/写作与思考的意义
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因为每个教育问题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问题和思考。就像一颗种子,经过深耕细作,能长出枝繁叶茂的智慧之树。而带着问题去阅读,再将思考过程写下来,能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获得更深刻的见解。
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掌握具体的应对方法,而在于建立清晰的思考方式。正如古人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这个“器”,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所有行动力的困境,追根溯源都是认知不够清晰所致。
如果您也想通过阅读写作或学习实践,来提升思考的清晰度,欢迎加入【云喜阅读空间学习实践交流群】,试营业期间加入51元/人,仅限20人,有效陪伴期限1年。
我写完了,云喜阅读空间学习实践交流群里,等你来。
胡不喜
2025年5月8日
阅读书籍: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2.《做对“懒”父母,养出省心娃》,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2月第1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不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