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看一个案例,就是刚才螺母积木,我们看到墙面上有连续一个月的讨论,但是我们看3月31日、4月1日、4月2日这些孩子根本就没再玩这个东西。没有在玩螺母搭建的这个游戏。他们在玩螺母车这大班了,已经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很多老师从这时候就开始有困惑,哎呀。园长他这玩意行吗?都已经回到这个螺母区好几个月好几次了,怎么今天又开始打车了?这是他的困惑,是孩子的能力倒退了还是什么好?我们就陪他们一起看孩子的这些游戏,从4月2日开始,我们就看到孩子的搭建完全变化了。好像个孩子从一开始不知道要玩什么,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以后,觉得这个东西真的很好玩。
然后我开始发力了,我开始努力了,我开始用我全部的身心的力量投入进去研究这件事情。他们想搭一个大莲花,所以用这个锣鼓直角板搭成一个莲花的造型,就一半一半的花瓣,但是支撑不住。总是倒,然后倒了很多次。所以他们搭的时候有些是花瓣的结构,有些后来就搭成种对称的造型,目的就是解决这个倒的问题。然后之后他们搭到这个山坡上这边以后就发现,哎,可能搭这种莲花的造型确实搭不稳,他们就开始搭这个直的老房子。然后这个莲花的造型就衍生到他们到山坡上去搭这个轨道。
所以从4月10日开始,他们就开始探索这个坡道上小球的滚动,就是我们刚才在墙面上看到的轨道上的小球是什么?他们的莲花有没有就是不搭了?也给了自己一个很好的交代,就在地面上、平面上搭了一个真的很完美的莲花,因为在这个立体的空间当中。它是没有办法搭出这朵花瓣,下面没有办法支撑起来,所以这就是孩子的游戏。
当老师一开始刚开始的时候产生这种困惑的时候,我们是要跟老师一起去回溯这一个月孩子的探究过程。哎,老师对于孩子的记录也会有困惑,比如说举个例子,我们老师说孩子的记录怎就这简单就画了一个半个小车孩子。老师最常问的问题就是孩子是不是态度认真,不好好记录,不想记录,记得太简单。我是不是应该严肃认真地跟他们谈一谈,说你们要好好记,认真记,把会的都画下来。这是我们老师常问的问题。我们教研组要做的目的是,我们首先判断这是不是个问题,我们去看孩子连续一个月的记录。当4月3日,当4月继续吃7号、8号开始,他们开始搭这个大莲花的时候。你看到这林一凡小朋友,4月3日他就是记得他这个怎倒的,一开始搭不稳,所以他就倒到第四步的时候。他真的不想记了,他说倒了太多次了。
行,然后面看也是整个搭建的过程是怎么搞的?上面是怎么把这个板搭上去的?都按步骤记录下来,这个就是跟我们前面讲过的一种植物记录的案例是一样,我们目的是借这一个案例去引导老师去观察和思考孩子在一个周期内是怎样在他感兴趣的事物上表现出他的最高水平的。相信我们的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既有能力又有动机,又有坚持的品质,所以这是我们教研的目的。
翻回来我们要归结到相信孩子上。我们很多的教研最终都落脚在老师,你怎支持孩子,你怎要求孩子,你怎布置这个任务。这个是背后的潜台词,是不相信,不相信我才要知道。所以我们将教研最终要落实到对孩子的相信和发现上。好,我们再来看不同的孩子,他的记录也是不一样的,这是跟林一凡小朋友一起玩的,也是大声打脸画的。你看到他说多少?你看到他画多少哦?老师的问题是,园长,我们这个小朋友是不是表达能力比较差?这个怎就画得这少?每次就画这一点点,纸上大部分都是空白的,我们要引导老师观察去相信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这个孩子是说比画要擅长,他的思维能力跟另外一个孩子的是一样的,但是他表征的通道是不一样的。这个孩子是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的,这是他的通道。另外一个孩子实话不知道,但是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这就是我们要跟家长沟通的优势,对于你这样的一个孩子来讲。
可能反映他你要想了解他的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你要去跟他聊,让他把它讲出来,就是如果让他去扮演一个小老师,他的学习效果可能是很好。但你一定要让他在这个过程上把这个步骤一步一步都先写下来,可能对他来讲确实是有困难的。这是我们不同的小朋友的不同的风格,这也是我们教研当中他所学的,这是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好,所以这是这个沈浩然小朋友,我们还要看老师长周期的陪伴,老师的观察,所以我说做游戏老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以一学期一个月为单位的。而是以年以三年为单位,这个是沈浩然小朋友2024年1月9日一直到2025年3月31日的记录。我每半年给他截取了一份大家看他的语言文字的表述量。一年半之前他的一年之前他的表述量就是一次记录大概两到三年,但是到现在他是一整页纸。所以我们古话说从量变引起这个质变,他经历的时间长了他才会有这样质的变化。
这个是我们要陪伴老师去做的专业发展和观察,不是让老师在第一次的时候就想我一定要怎么支持。关键是让老师给他持续的机会和陪伴,持续地去鼓励和发现这件事,我要持续地坚持去做,坚持到一年以后。他的表有这大,这只是语言表达上的一个侧面,对于前面个零一班小朋友来讲,这个绘画的小朋友。但是说不是很擅长的小朋友来讲,机会也要是持续稳定的,它的表征才能在自己擅长的通道上越来越擅长。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好。所以我们带领老师去研究的时候,要给老师能够持续地坚持,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反思的机会。这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如果我们教研完了,老师都坚持不下去了,觉得这样反思都没意义了,没意思了孩子就不会发展。不会变化了。我就刚才一开始就上了,说以评促建没达成,因为最后游戏和生活游戏与反思做不下去了。
所以我们与老师教研的根本目的在于相信,在于让老师通过观察、倾听对话、理解儿童,然后在自己的实践当中主动调整环境、材料、时间。来支持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所以这是我们教研当中主要教师专业发展要做的,与这个配套的有一些形式我们可以看看。第一老师的观察是无处不在的,如果老师问园长什么时候要观察我们的这个案头工作到底要写哪些?我会跟他说,观察和案头是两回事,案头是你觉得你反思有价值的,你要拿出来做练习观察。你应该时时刻刻都在观察,时时刻刻都在拍的,不是为了你写作业所以才拍。这是老师对儿童无时不在的记录与追踪,第二个就是做好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存档,我们老师很多时候是拍了就丢了。因为如果作业上用不上,我就删了。今天园长让我交一篇观察记录,这个观察记录上其中有500张照片都没用,所以我就把它全都删了。
然后到最后你问我孩子是怎么发展的?我说不好意思,园长,我把学校的照片都删了。我也不知道,所以我们教研也很难开展。这样就是要让老师把这些观察的数据先存档好,像我们以前的话是给每个班级发一个硬盘。反正不管你观察了什么,你要把它按照日期先存下来,然后我们到了教研的时候再回看,再反思。现在我们有这个公共的这个云盘,老师也可以把它传上去。除了传这些,也要把孩子的这些记录墙面上的一些东西存档。所以现在为了方便老师,我们弄了一个扫描仪,可以直接把它扫描到我们的小程序里,这样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按照学号进行分类。老师比较容易查看。
原始的时候我们就是用手机拍照,对吧?等到孩子记录完以后,老师拍一下,按日期把它存档好。第三个部分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部分,刚才说到的是资料的收集,第三个部分就是教师对于这些案例的反思和分析,刚才提到的是我们教研的活动,教研的活动是反思当中的一种,也可以老师自主地对这些对孩子观察的资料进行反思和分析。我们现在就是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就是观察记录或者是回溯性的备课,所谓回溯性的备课就是把老师观察游戏跟孩子一对一倾听或者是集体对话以后实录下来。然后再反思我今天这样做合不合适,然后这是我们这个回溯性备课。还有一种就是老师的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种比较轻松、比较零散,然后老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在这些过程当中支持老师的反思。好,在这个支持教师反思的时候,刚才说到了,也要鼓励老师去看这些长时间的、多天的资料。然后不同来源的资料,比如说看记录,我们不要求老师针对一天的记录进行分析,你把一个月的记录都拿出来。然后分析一下孩子的兴趣、表达能力、社会性等等。你把孩子连续一个星期的游戏视频拿出来,你去看一看这个孩子他的社会交往的能力怎样?不要单次就只能抠着一个细节,然后硬巴巴地去分析,这很难。
然后第二个就是避免老师在反思的过程当中对孩子的发展水平有太多的判断,鼓励老师通过前后的比较来推导出来孩子发展的一个水平。第这个板子当中还有一个部分,就是老师对于自己支持的环境、材料、时间支持的一种反思。基于我对孩子的观察,我觉得我投放的这些环境材料效果怎样?我还可以有哪些调整和改进?这是我们老师对于自己这个时间层面的一种思考。好,作为幼儿园,我们还为老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展示的机会,就除了他自己写,我们一起讨论。我们还希望每一个老师的发现都能被大家所看见,所以我们有各种各样发现儿童案例的汇报、教育故事的汇报、老师个人教育日记的汇报等等。让大家能够彼此分享这些观点,而不是只是给这个业务组交了差,完成了作业就完成可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对于我们幼儿园的管理来讲是多种形式并存的,所以我自己这里感觉是哪种形式对老师起作用就用哪种形式。是没有频次上的形式上的多的要求。这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我自己觉得刚才也提到过,一对一和跟班听课是比较有用的,跟班和一对一的主要目的是陪伴老师去观察和研究,因为老师呈现的案例往往跟我们去跟班的时候拍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当我们把这些数据都拿出来一起讨论的时候,才能有效地转变,或者是看到更多的细节和观点。
所以这是我们跟班听课的一个作用,然后跟班听课的话会连续多天去跟现在我们业务园长他自己会觉得跟宋丹老师他自己也觉得可能一个星期跟两天。隔一个星期再跟两天,隔一个星期再隔两天,这样的连续跟班对老师来讲是比较有用的一个星期每天都跟老师没有调整的时间。但是如果不是连续好几个星期跟老师对一个问题其实没有办法持续地去解决和思考。所以我们现在跟他沟通都是这样子去操作的,随之而来的我们培养老师去做的是这样的行动研究。大家可能觉得这个是老师自己要做出来的,但是我现在的感觉是因为我们老师的发展水平和阶段是不一样的。这个应该是我们跟老师一起去做出来,就是我们好奇哪个问题,我们拍到了哪些案例,然后讲到了哪些现象。老师调整了以后又拍到哪些案例,这应该是跟老师一起去探索出来的。所以这个行动研究是一个跟班,以后在这个跟班的过程当中,大家一起去生成的一个研究。
其实对老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就很像我们支持孩子,让老师自己去操作,然后再跟老师一起去交流和分享,在这个最后我也跟大家说一下这个指南。评估指南还有一些核心经验等等的这个使用我们尝试过多种方式,比如说让老师背考试,放在这个案例里面用。总体的效果,因为老师对于这些指南的东西是很不熟悉,所以对于每个年龄阶段的这个特征,我觉得把握的也是上下浮动的。但是后来就放松心态。因为确实发现老师跟孩子一样,需要在日积月累的过程当中对这些进行理解,需要在不同的游戏场景、不同的生活场景、不同的孩子身上去理解这些指标。所以慢慢地从这个学期上个学期开始。
我们就是注重在日常教研当中去使用指南和核心经验,比如说我们分析孩子的游戏视频和案例的时候。就要求老师把这个东西拿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聊一聊、说一说。而让老师在现场去把这些指标看一看,这样的效果反而比较好,虽然老师不能准确地把它背诵、记忆、复述出来。但是老师对它的理解是更有效、更深刻,而且从不同的老师身上可以听到不同的理解,我觉得对老师来讲很有帮助。
这是我们对于指南和核心经验的一个理解,现在我们在谈到评价的时候,有越来越多的专家会提倡我们老师使用这些指南和核心经验上的指标。题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它的颗粒度要小,所谓的颗粒度要小的意思就是要具体,不要很概念化。好像是有了数学就可以,有了社会就可以,有了健康就可以。不是有了就可以,而是怎么有的?有到哪了?接下去孩子在探索什么?就是把这些点给细下去,把过程深下去,把细节说出来,所以这是我们在跟老师使用这些指南和工具的时候要把握住的。因为如果只是停留在空的层面上的话,老师对孩子的理解与发展是没有办法去深入的。所以这里我们最后谈到的就是保教质量自我评价的一个核心,也就是幼儿园要做的部分是,幼儿园对于课程的自我监控与改进主要体现是要保障幼儿的学习与状态发展的状态。我们老师是对儿童学习发展状态的观察、反思与支持,目标是坚持儿童为本,所以我们保教服务指南当中的儿童观。相信儿童,然后能够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游戏生活的独特价值。总体来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游戏的一个活动的幼儿园课程,包括了我们游戏与生活、实践与反思。然后我们环境材料的创设,还有师幼互动,这是下面三个部分。然后上面绿色的部分都是幼儿园的自评部分,就是对应我们后来讲的幼儿园做什么啊?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研究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然后形成我们最中间的这个圈。就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深刻地理解。相信儿童和支持儿童。好,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分享。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