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角是幼儿园常设的让幼儿认识自然的场所,但是长期以来,它只起到陈列自然物品的作用,一直是个被我们忽视的地方。对自然角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并不足,没有发挥自然角的真正的功能,其教育价值得不到任何体现。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们发现,在大班幼儿自然角活动中,可以尝试开展主题式探究活动,真正地让自然角与小朋友互动起来。
一、探究主题的设定要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探究需要
《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在观察班级幼儿日常饮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不爱吃蘑菇,很多幼儿在吃蘑菇的时候,哭闹的厉害,表现的根本不像大班幼儿。而我们在学期初像以往一样带领幼儿种植蔬菜种子时,有的孩子说到:“是不是所有植物都是靠种子才能长大的?”其他孩子纷纷表示肯定。显然,孩子们的这个认识有失偏颇。
如果只是简单地否定孩子们的观点,便会错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那么如何把植物繁殖的方式介绍给孩子呢?
由此,我们想到,我们的自然角是不是可以打破常规,不再只是简单地种植蒜、蔬菜种子等,而是改种蘑菇。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幼儿虽然见过、吃过蘑菇,但对于蘑菇的生长过程却一无所知,到底蘑菇是怎么长出来的?它的种子是什么样子?我们种什么蘑菇?哪里有蘑菇种子?我们应该怎么照顾小蘑菇?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而这些问题恰好就是一个个我们实施教育的探究点,孩子们要通过细致的观察,认真地记录,耐心的等待才能发现蘑菇成长的秘密。
考虑到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初步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并且我们班幼儿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宽,家长也非常支持班级工作。因此,我们在开展自然角活动时,完全可以把探究活动目标精细化,内容具体化,这样就可以使自然角开展活动更加明确,不再宽泛而浮于表面,而是针对一个点开展种植活动,展示出的活动内容也会更加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二、探究活动的实施要具体化、深入化、科学化
我们把种植蘑菇的活动更加细化,带领幼儿深挖这个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从实验条件中水量的控制、有土栽培和无土栽培的对比试验等角度带领幼儿逐步实践探索,从而扩充延伸到植物繁殖方式的三大种类:种子繁殖、块茎繁殖、孢子繁殖,把一个简单的种植活动赋予更多的教育意义。
第一次种植蘑菇是在十月份,我们与幼儿一起设置了四个整理箱编上了号码,放在地面,用于有土栽培,其中123三个箱子分别种植平菇、金针菇、香菇这三种常见蘑菇,四号箱子中则同时种植了这三种蘑菇,另外又准备了容器放在架子上,进行无土栽培蘑菇,让幼儿进行对比观察。因为考虑到室内温度,由值日生负责浇水后给整理箱都盖上盖子进行保温和保持潮湿。
幼儿因为水量控制不好,总是每天给每箱蘑菇都浇很多水,水都没过了土层表面,蘑菇长出来就烂在水里;而无土栽培的蘑菇因为放置位置较高,个子矮的幼儿值日够不到,所以经常处于干渴状态。后来,在老师的组织下,幼儿改为两天浇一次,蘑菇长势比较平稳,偶尔会有新的小蘑菇长出来。假期和雾霾休息期间因为无人来园,蘑菇处于无人照管无人浇水的状态。孩子们惊讶的发现,土里的蘑菇竟然没有死,反而长势喜人。无土栽培的蘑菇尽管长出了一点,但已经发干打蔫,我们也百思不得其解,水量如何控制成了一个大难题。特别是进入冬季,供暖后,孩子们打开盖子发现,蘑菇箱子内壁上,一层水珠,土层也是湿湿的,蘑菇上也有一层潮乎乎的水汽。特别是长得比较快的平菇,几乎是一天一个变化,很快就腐烂了。有的孩子说,是因为屋里太热,闷着盖子,箱子里太热了,而且水太多,把蘑菇淹死了。于是我们把箱子盖子撤掉了,改为三天一浇水,并且每次水不要太多,把土层润湿即可,而无土栽培的蘑菇因为裸露在冷空气中,就一天浇一次,有的孩子还提议给无土栽培的蘑菇盖上被子保暖,我们采纳了孩子们的建议,给无土栽培的菌棒敷上一层无纺布,不仅保温还有保持水分的作用,这次蘑菇没有再腐烂或者干枯。
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比试验要便于幼儿观察,目前无土栽培的蘑菇放在架子上,不利于幼儿进行对比;并且,大班幼儿具有了多角度观察的能力,要把自然角中的实验更加科学化,记录体现活动轨迹。
针对问题,我们反思了我们探究活动的过程,重新调整了自然角的材料摆放,把无土栽培的蘑菇和有土栽培的的蘑菇放在一起,便于幼儿进行观察。针对前期种植时候发现的问题,如水量、温度的控制、光照等问题,带领幼儿讨论,进行整改,重新制定了蘑菇小卫士守则,使蘑菇长得更好。并且调整了自然角背景板,努力使幼儿的活动轨迹呈现在背景板上,便于幼儿回顾经验。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教师,更是完成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通过让幼儿种植蘑菇——观察蘑菇孢子发芽——比较不同环境下孢子发芽的变化这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孢子繁殖方式,进一步了解蘑菇的生长过程需要许多条件。并且辅助投入了种子种植、块茎种植实验,进行对比观察,既调动了幼儿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得出结论,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
在整个种植过程中,教师伴随孩子一起体验,用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探究活动,用支持和潜移默化的引导来帮助孩子实现探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养成了幼儿的问题意识,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表达能力,幼儿运用观察、记录、比较等方法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更让幼儿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感受到了成功和失败的不同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