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游戏,是蒙特梭利教育中的一项特色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体会安静的美好感觉,进而喜欢安静,并在聆听声响时,训练听觉,刺激对环境的观察力。间接目的则是有助于小朋友认识自我空间以及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保持安静,减少焦虑烦躁,不干扰他人,培养有自制力的社会精神。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关于蒙氏安静游戏的几方面内容,让你充分认识安静游戏。
为什么要进行安静游戏
老师教孩子们“不要动”,抑制住无论由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任何运动神经冲动,来促成他们身心真正的“安静”,教孩子们如何控制自己所有的动作是很有必要的。而老师也不能单靠嘴说“静静地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的”,她要给孩子们做个榜样,给孩子们示范如何能够绝对一动不动地坐着。也就是说双脚要一动不动的,身体要一动不动的,胳膊也要一动不动的,头也是一动不动的。呼吸运动也应该以这种方式进行,这样才不会制造声音。
这时候,以前那些轻微得几乎都注意不到的声音都可以听到了。时钟的滴答声、花园里麻雀的吱喳声以及蝴蝶飞时翅膀颤动的噗挲声等都能听得见。
世界变成了一个充满声音的新世界,这些声音侵袭了这深沉的寂静但却没有扰乱它,就像星星照耀了黑色的夜空,但却没有驱走夜的黑暗一样。
这简直就像是发现一个新世界,它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就像过去一样,正是喧嚣和躁动压抑了心灵。在这样的时刻,心灵被解放了,自由了,像旋花的花冠那般绽放了。抛开这些对现实的隐喻,当所有对白天、光明、喧闹的鲜活印象沉静下来后,我们难道就回忆不出一点日暮笼罩时我们曾有过的心情?
那并不是我们在怀念白天,而是我们的心灵在不断伸展。它对情绪的变化更加敏感,变得更强烈和持久,或者更富于变化和平静。
安静游戏的操作方法
孩子们必须要学会做好这个练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即保持平衡的姿势。所以,当孩子们要坐下来做这个练习时。
无论他们是坐在小椅子上,还是坐在地上,他们必须让自己坐着舒服。当一切都安静下来时,房间内应该是半明半暗的,否则孩子们会闭上眼睛,或用自己的小手蒙住眼睛。
很显然,孩子们对“静默训练”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们像是给自己下了一道迷咒:可以说他们是进入了沉思状态。
逐渐地,当每个孩子看到自己越来越能保持寂静,静态的感觉更加深化。直到它变成能感觉得到的绝对的静止,就像在黎明慢慢及近的时候,太阳同时也出升了。
通常,在老师点过孩子们的名字后,静默训练就结束了。老师或者其中一个孩子,坐在班级后边或是在隔壁的房间里,一个一个点名来唤醒那些处于沉静中的孩子们。
点名时要小声些,声音不能太大。当孩子们听到别人点他的名字时,他必须站起来向传出声音的那个地方走去。他的动作必须轻微谨慎,注意不能弄出任何的响动。
蒙氏安静游戏的意义
当孩子们熟悉“寂静”后,他们感觉声音的能力就更强了。对于感受过“沉静之美”和发现了“妙乐之境”的孩子们来说,那些过于喧闹的声音逐渐变得令人讨厌了。
自此孩子们继续完善自我,他们走路时动作轻微,注意不碰到家具,移动椅子时不弄出一点声音,小心翼翼地在桌子上放东西。
教育的效果可以从孩子们举止的优雅上体现出来,更可喜的是产生这些优雅举止的方式,这种优雅不是为了美丽或是做给人看而特意教出来的,它来自于宁静心灵的愉悦感受。
孩子们的心灵希望从那些令人厌烦的喧闹和妨碍了它平静的障碍中解脱出来。这些有着高贵绅士的优雅举止的孩子们正努力地呵护他们的心灵。
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个练习能够培养孩子的社会精神。其他任何课程,任何“状况”都不能做到同样的效果。
即使当五十多个孩子一起拥挤在一个很小的房间内,假如所有的孩子们都知道怎样能够做到静静地一动不动并且也愿意这样做的话,房间里就能获得一种深沉的宁静,但一个打扰者就足以驱走这个魔咒,让原本非常静寂的房间一下子变得闹哄哄的。
这就是所有孩子共同合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目标的实证。孩子们的克制能力逐渐地越来越强,与破坏这种沉静相比,他们当中很多人宁愿抑制自己想要拂去落在鼻子上的苍蝇的冲动或克制自己不要咳嗽或打喷嚏。在孩子们工作时尽量避免弄出响动的小心翼翼中,我们也看到了同样的集体合作精神。
当环境变得安静不受任何打扰时,踮起脚尖跑前跑后以显示出轻盈和灵活,关闭小橱柜或在桌子上摆放物体时要表现出优雅和斯文等等,这些都是所有的孩子必须要培养的好习惯。
一个叛逆者就足以并弄毁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就,一个用脚后跟走路或用力敲门的聒噪的孩子也会破坏一个小群体安静平和的氛围。
蒙氏安静游戏三阶段
第一阶段
1.先关掉家中人为的声音(如:电视、音响等),以及可能会中断活动的因素(如:正在烧的开水、电话等),再邀请孩子和你到较安静、舒适的地方(如:书房、卧房)。
2.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特别的活动,你现在要让自己的头(或是手、脚等,你自己觉得最轻松、最容易开始的部位)不动,接着请孩子注意看你:自然放松身体,保持全身寂静不动数秒。
3.询问孩子是否看到你刚才头部完全不动,然后请孩子也试试看。给予孩子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信息,例如:当你说开始,就必须不动;当你弹指(或以双唇轻弹一声)就表示结束。
4.依刚才约定的信息让孩子重复练习,过程中你也必须和孩子一样保持静止不动。
5.更换不同的身体部位,同步骤2—4的方式继续进行。
6.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能安静的能力,变换不同的身体部位,最后练习全身不动,并且逐渐加长静止的时间。
补充说明:
此阶段的活动能让幼儿意识自己的肢体,并以不同于平常的方式——“静止”来控制肢体。
若发现幼儿尚无法完成上述活动,不必勉强,这表示孩子还需要更多身体动作的练习,也就是必须先有较佳的动态控制能力,才能做表态的控制。
变化延伸:
1.和孩子进行带有肢体名称的儿歌律动,例如:“头儿、肩膀、膝脚趾……”“一个拇指动一动……”“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来增加孩子意识肢体与控制肢体的练习。
2.一二三木头人:这是一个传统的团体游戏,四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玩得很好,也可以变化成一二三机器人、一二三睡美人等。配合游戏规则与团体游戏的乐趣,让孩子练习控制不动一段时间。
3.模仿布偶:请孩子模仿他喜爱的布偶模样,这是两岁多孩子就可以做的活动,但能够控制不动的时间以及模仿的深刻性,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和观察力而有很大的差异。
第二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活动,你和孩子已经可以共同创造一段寂静的时光,此时环境中的声音就显得格外地清晰。
1.在孩子能静下来维持不动一段时间后,邀请孩子闭上眼睛,然后注意听见什么声音,并告诉孩子等你的指令后再张开眼睛。
2.邀请多位孩子安静闭眼倾听一段时间后,再请孩子们张开眼睛,分享彼此刚才听到的声音。
补充说明:
此阶段除了能发展辩认环境声音的感官敏感度外,还能让人体会安静其实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和状态。
经过此阶段的活动,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进而探索自己的内在;除此,你或许有机会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呢!
变化延伸:
1.进行上述活动,可同时介绍乐器,让孩子先听一段音乐(你事先挑选的),然后从中找出他所认识的乐器声。如果你自己是音乐爱好者,可以藉此把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引导孩子逐渐亲近音乐。
2.邀请孩子到户外从事上述活动,再和孩子一起分享听到的声音,如:风声、海浪声等(图六)。当孩子能够确实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后,可以一起寻找声源,培养孩子成为自然观察者。
第三阶段
确定孩子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意志进入安静,并敏锐知觉环境中的声音后,就可以尝试做此阶段的活动。
1.邀请孩子们坐下来,先请孩子们静坐不动(图七),然后轻唤孩子的名字。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后,再以最安静的移动方式,走到你的身边。
2.也可以走到离孩子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多次练习后,你甚至可以在门边或隔壁房间),轻唤孩子的名字,然后等待孩子安静地走向你。
3.呼唤所有参与此活动的孩子名字。
补充说明:
1.在进行此阶段的协和体练习时,更能看出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宜先邀请较不能久坐的孩子到你的身边,才能让所有孩子都能经历成功。
2.每个阶段需练习多久时间,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不同的孩子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另外,纵使已经练习至第三阶段,仍可以再进行第一、二阶段。
给父母的话:
现代的孩子(包括成人)往往暴露于过多的感官刺激,以及动作经验不足、运动量不够,不仅阻塞了感官知觉的发展,也阻碍了身心的连结。
如果我们希望提供孩子一个能培养敏锐感受力,协助身心和谐,并开发个人内在心灵力量的环境,就必须先从成人做起,减少置身于过多的刺激与资讯中(例如:关掉电视、谨慎地节选资讯来源),腾出时空让自己有机会独处,给予自己和孩子有机会经历安静。
幼儿园里的安静游戏
课堂上:手摇铃或纸牌安静法
在蒙特梭利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做安静游戏。
老师摇一摇手中的铃铛,或者举起一个写有“安静”的纸牌。小朋友停下手中的工作,停止说话,闭上眼睛,尽量做到保持安静。小朋友安静的坐着,认真听老师用非常小的声音叫他们的名字。当他们听到自己的名字,睁开眼睛,悄悄的走到老师面前,或者举起自己的手示意老师他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就餐时:学习安静的享受食物
在午餐的时候也可以做安静游戏,如果吃饭的时候小朋友说话声音太大,不好好吃饭,老师也会做一个安静游戏,老师会说,“我们可以练习安静游戏,认真吃饭,保持安静”。
老师不会要求小朋友绝对保持静止,小朋友知道说话的时候要小声说,教室安静下来,小朋友也可以用耳朵感受声音。
这个是培养小朋友自理一个重要的方法。小朋友了解有些场合不可以大声喧哗,有时候要保持安静,培养了自己的自控力。
上厕所:井然有序的使用洗手间
有这样一个让孩子运用安静游戏使用洗手间的案例:
老师说我们做一个silence game, 一会儿看到自己名字的小朋友可以站起来去洗手。将写有小朋友名字的卡片拿在手上,拿右手食指放在嘴上示意现在开始不说话。
拿起一个小朋友的姓名卡给小朋友看,那个小朋友看到自己的名字默默的站起来,去了洗手间,接着是另一个小朋友。
没有一个小朋友觉得保持安静很无聊,相反的,所有的小朋友都仔细的盯着老师手中的卡片,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名字,生怕错过自己的名字。
当名字念完以后,老师示意安静游戏结束,他们可以自由做活动了。第一次见识到安静游戏的厉害,可以培养小朋友的专注力和自律的能力。
家里的安静游戏
倾听游戏
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坐在地上,请一直闭上眼睛,用耳朵感受声音。爸爸或者妈妈悄悄站起来,轻轻的发出一些声音:例如敲敲门、拍拍地板、撕纸、倒水等,任何可以发出声音的举动。
做3-4个以后,请小朋友睁开眼睛,问一问小朋友,你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小朋友会说,“我听到了敲门的声音,还有拍地板的声音。” 如果没有都猜出来,家长可以说,”我们可以再听一次,看看还有什么声音。
这时,小朋友就会更加专注的去听自己没有听到的声音,当回答出声音的名字以后,会有满满的成就感。然后,再换小朋友做,让妈妈听一听小朋友发出了什么声音。
这个游戏虽然很简单,但是互动性很强,爸爸妈妈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感受安静的力量,保持内心的平静,可以专心的去听一听周围的声音。
除了在家里,在户外也可以做安静游戏。带小朋友去户外感受大自然,享受片刻的宁静,大家做一做安静游戏,不说话,闭上眼睛,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会有很多的惊喜。
小朋友可以聆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树叶哗哗作响的声音,小鸟叽叽喳喳叫的声音。这些美妙的声音,如果不安静下来是无法感受到的。
写在后面的话: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学习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的学习吸收。但是,安静并不等同于不说话,安静也可以是分享、讨论,但却是来自沉静的思考。
成人或许可以要求孩子闭上嘴巴,但这只是安静的假象,并无助于孩子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我们没必要去干预他们。“静观其变”是教育者的箴言。
延伸阅读:
本文内容转载自公众号:布莱特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