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故事能引领我们洞察学习过程的每个因素。
——恩格尔
⭐️了解学习故事的理论基础⭐️
“学习故事”的理论来自新西兰,由教育学者卡尔(M.Carr)和温蒂•李(Wendy Lee)提出。这套理论以孩子的创造性学习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生动的形式再现孩子的学习过程,图文结合,有着自己独特的叙事策略。理论的提出是在2000年,但是以故事的形式来研究教学过程的方法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成型了。1991年,教育学者维瑟雷尔和诺丁(Witherell&Noddings)说了这样一段很有启发性的话:
“故事是很有威力的研究手段。故事呈现出真实情境中的真实的人,以及解决真正的难题所做的努力。故事引领我们研究那些可以改变的东西,那些真正带来成效的东西。”
学习故事的主角是处于学习当中的孩子,故事的语境是孩子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因素。因此通过研究故事的人物、事件、语境等基本要素,我们可以有效地分析孩子的学习过程,发现其中蕴含的无限可能。
⭐️学习故事的独特内容⭐️
顾名思义,学习故事首先必须是一个故事,有生动的情节和教育启发意义。讲述人以观察者和教育者的身份来分享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自发行为,故事的对象可以是孩子本人,也可以是家长和其他教师。
学习故事与单纯的“有关学习的故事”或者教育故事有着显著不同。传统的教育故事并没有特定的规则,只要是和学习教育有关的都可以;而学习故事记录的一定是儿童学习过程中的自发行为,也就是说在没有大人指导的情况下儿童独立开始的一种学习行为,有时甚至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发现。故事内容主要包括描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记录孩子在这项活动中表现出的首创性、意图性、目的性,以及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活动和可能产生的结果。学习故事的宗旨是发现孩子学习和成长中好的一面,所以切忌有任何消极暗示。
⭐️怎样才算一篇好故事⭐️
故事不是案例分析,也不是流水账一样的记录,它必须遵循叙事规律。怎样的故事是好的?我们可以从叙事时间入手。一篇经典童话会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但是我们不会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都列出来。我们会说:“很久很久以前……”“转眼间十五年过去了……”等等。学习故事也是一样。孩子的学习过程可以在一天内完成,也可能持续几个月,我们写故事的时候首先要把握好叙事时间,记录一些重要的时刻。这就要求老师们具有独特的慧眼,分辨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选好了,我们便要着重关注细节。在这些瞬间孩子有怎样的举动、语言乃至表情,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其他孩子都有什么反应,孩子们的具体感受是怎样的。细节包括现象,也包括感受。二者务必兼顾。充分的细节不仅能抓住读者,还能为老师的研究提供足够的材料。
⭐️学习故事的基本结构⭐️
一切学习过程都是由许多片段组成的自然流程。以学习过程为表现对象的学习故事一般包含一个或若干个连续事件,时间跨度可以是一天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学习行为的发生过程决定了学习故事的大致结构和关键要素:首创性—参与度—目的性—表现手法—辅助手段—反思。各个要素的基本含义如下:
首创性:指孩子在没有大人指导的条件下自动发起学习行为。
参与度:指孩子对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感兴趣程度。学习故事所要描述的学习过程一般以孩子为中心,学与玩儿相结合,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
目的性:孩子表现出鲜明的意图和目的,为了达到目的自己寻找方法,引领整个学习过程。
表现手法:指再现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系列手法,包括图片、录像、文字等方面的策略,用于构建完整的学习故事。
辅助手段:教师为孩子的学习提供种种帮助。
反思:教师将学习故事用作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孩子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从中有所感悟,用于进一步教学和与家长的沟通。
通过上述几个关键点,孩子完整的学习流程基本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把握。学习故事就是这些片段和关键点的组合与变形,它将我们看到的现象和从中得到的感悟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流动的整体。
⭐️写一篇出色的学习故事⭐️
拍照片:写故事前要拍下至少一张记录孩子学习状态的照片。拍下的照片越多,能够传达的内容就越丰富。余下要做的便是对每张照片做出相应的说明和评价。
写故事:
步骤一:故事的讲述者根据个人兴趣选取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首创行为作为切入点。建议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像“我发现……”“我看见……”这样的句式。这是因为第一人称能够真实传达讲述者自己的声音,让描述和评价更真实有效。
例如:“乔西和其他四个孩子一起用颜料画蛋彩画。孩子们起先独自画了一会儿,接着,乔西的一个举动吸引了我的注意:她把画纸向颜料盘的方向推了推,挤出了一座“小山”。我从没见过其他孩子这么做,于是赶紧拍了张照片记录下这一创举。图为乔西认真观察画面的情景。”
步骤二:接下来,我们开始从自身视角出发,讲一讲孩子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讲述者对事件的关心程度和观察的细致程度十分重要。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发生的一切,因此叙述方式可以尽量主观化。国外的学者们早就指出,对行为的研究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教育的中心是人,人的主观情绪和视角往往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育者的主观感受比客观描述更为重要。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现象,但是要让读者知道我们在认真体会和思考,这便是学习故事的精髓所在。
例如:“我在房间中央放置了一盒蜡笔和一个笔记本。普丽扬卡很明显被吸引了过去,拿起蜡笔开始在笔记本上画线条和圆圈。她用不同颜色的蜡笔让画面看起来更丰富,并且勇敢尝试不同的图形。”
步骤三:分析事件的意义。抽象的分析性文字往往会使内容趋于苍白,因此建议与家长、老师们进行沟通,交换意见,让这段文字包含进多种声音和多种视角。在这一部分老师可能会有很多话想对孩子说,因此可以用“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叙事。这些讲述策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参与进去,反复阅读,并从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故事。能起到这样的效果,你讲的学习故事一定是非常出色的。
例如:“乔西,你发现了通过制造“小山”让颜料自动流下形成线条的方法。你对整个过程表现出极大的专注。你不仅是个小画家,还变成了一个科学家。”
步骤四:建议大家附加一段题为“机会与可能”的文字,对接下来家长该怎么做提出自己的构想,让家长们了解作为教育者的老师都做了哪些努力。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往往是旁观者,并不了解老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因此也通常难以理解老师的引导性教学方式。 用“我们……”这样的句式能有效提高读者的参与度,让读到故事的家长感同身受。
例如:“我们都看到了,站到全班面前进行表演需要足够的勇气,而成功完成这项挑战的人会有很大收获。”
“我们可以把乔西的画展示给其他孩子,可能会给大家带来灵感,探索出更多的绘画方法。”
步骤五:留出一张空白页供家长做出反馈。家长们读完故事可能也会有许多话要对孩子和老师讲。家长的意见同样需要引导性语言,比如“我们很想知道您对孩子的建议”“您觉得孩子做得怎么样?”等等,相信各位老师能找到有效的方法。
步骤六:给故事想一个吸引人的标题。有了标题的故事才会完整。
【小提示】建议每个故事都一式两份,一份送给孩子,一份留在学校作为孩子的成长档案。
掌握了一整套的叙事策略,让我们把学习故事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吧!拍张照片动动笔,将孩子们的创造力记录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吧~
有关学习故事的更多内容请点击:什么是学习故事
那么“学习故事”如何写呢?
如何发掘“学习故事”中蕴含的课程理念?
如何将“学习故事”回归到课程?
如何将“学习故事”变成课程的孵化器?
如何在“学习故事”中体现教师的价值感?
……
《发现儿童的力量》为您讲述“洋理念”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故事。
本书由三义里一幼刘晓颖园长主编,记录了该园学习、实践“学习故事”的全过程。从最初的“水土不服”到如今的“落 地生根”,这其中有太多的经历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太多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就让我们翻开这本书,去一探究竟吧!
购买方式:
如果您在微信中打不开上面的淘宝链接,请复制后面的淘口令,打开手机淘宝 即可看到【发现儿童的力量】¥AADpsJzp¥
2. 或者在手机淘宝搜索店铺
本文资料来自国外网站,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