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艺展示类活动:这类活动同样是幼儿形成高自信和家长高期待的良好途径。
因此教师要把离园过渡环节中的幼儿才艺展示内容放宽,包括幼儿自身特长优势:如唱歌、舞蹈、美术、乐器、武术、歌表演、街舞、小品演出、口技、童话剧等,凡是幼儿自认为个人能够得到小伙伴赞赏的一切活动。包括幼儿喜欢的一日常规活动:剪纸、捏泥、插接等都可以作为幼儿才艺在这个环节中进行展示。让幼儿博得周围伙伴的关注和喜欢,更多的是教师和成人的鼓励,从而感到心理愉悦,坚定把一件事情做下去的信念。
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五分钟展示活动,充分表现。教师必须注意,离园过渡环节中的才艺展示不同于培养未来艺术明星,也不是在发现艺术尖子,而是让幼儿在短短的展示活动中获得人生中自信的钥匙,同时也是引导幼儿欣赏他人、认同他人的好方法。
展示活动不是为了显示个别幼儿最棒,而是形成“每个小朋友都是最棒的孩子”的意识,让幼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示活动重要的不是凸显展示内容,而在于“展示”一词。幼儿的积极参与、伙伴的正能量欣赏、独特的展示过程、自信康的人格特征等等,这些就是有利于幼儿一生成长的才艺,远远优于过人的技艺带来的核心教育价值。
如何组织
明白了离园前“展示”环节的真正意义,教师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该展示活动的组织。
1、做好环境、内容、时间、规则的充分准备,形成班级才艺展示的常规。
教师要把此环节的展示活动默认为是一种常态化的自然展示,为幼儿形成一种自由、宽松、生活化的展示环境,教师在整个展示活动中除鼓励外,不做任何评价、推选,避免让展示活动成为选拔赛。
如,教师明确规定:班级推出“每日亮相五分钟”的展示活动。按学号排序,自报名的优先。展示不限内容,每天一位小朋友进行展示。教师可提前一天告知要展示的幼儿,让其有心理准备。教师也可根据幼儿要展示的内容做一些支持性准备工作,以保障任一幼儿的展示活动得到班级的集体重视。教师与幼儿一贯的坚持则形成班级展示的常规活动。
2、做好家园沟通、支持鼓励、反馈互动的展示,形成展示活动过程的良好循环。
幼儿展示活动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鼓励。教师需要把此项活动的目的、方法、规则等告知家长。在幼儿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其他幼儿给予掌声、拥抱、礼物、赞扬等体态及物质语言的支持。
教师也可在班级固定角落里与幼儿共同准备“礼物百宝盒”,里面放有幼儿方便、喜欢的小礼物(可以是幼儿自己带来的,也可以是幼儿用心去做的),以备展示活动后,为幼儿提供鼓励。使展示活动做到沟通、鼓励、反馈集一体的良好循环。
3、教师针对不同年龄班采取不同展示形式,做到因材施教的科学展示。
3-6岁的幼儿,心理以及技能技巧的差异都很大。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展示方式,才能达到效果。
如:小班幼儿能力在尚不成熟的基础上,教师如果像中、大班的幼儿同样要求(提前预知,独立展示),无疑会成为小班幼儿的心理负担,不但不敢展示,还容易出现恐惧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班幼儿展示活动中可以时间随机、内容随机,而且可以由个体展示变为集体化、小组化展示,让幼儿心理有良好的适应期。而对中、大班幼儿来讲,展示活动让幼儿产生自我是英雄的期望,就可以独立展示,并提前让幼儿有任务意识,促进其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案例
独唱——小桃树穿上新棉袄
(大班)
背景
周一下午,教师有意识提醒王萧小朋友,周二要进行班级才艺展示,并与其沟通后了解到他想独唱班级中曾经教过的熟悉歌曲《小桃树穿上新棉袄》。教师为幼儿准备好歌曲的背景视频。
内容
王萧自然地向小朋友报出自己的名字,展示歌曲的名字:“大家好,我叫王萧。今天我给大家独唱歌曲《小桃树穿上新棉袄》,请大家鼓励我!”(幼儿集体鼓掌) 王萧唱歌的过程中,教师播放视频背景。因为是幼儿熟悉的歌曲内容,大家在王萧的带领下,几乎是合唱了该歌曲。王萧的声音随之变大,幼儿集体合唱后,提出要求:“老师,再放一遍,我们还想唱!”于是,王萧又做了一次领唱。
分析
展示的内容可以是大家熟悉的,也可以是自己独有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高度的参与。在此展示活动中,《小桃树穿上新棉袄》是大家所熟悉的,但王萧的独唱巧妙地转换成了领唱,倾听和欣赏的小伙伴们把参与、同唱当成了最好的礼物献给了王萧。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的影响力是共鸣的,情绪是积极的,幼儿艺术、社会、学习品质等素养均得到提升,使展示环节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以上,我们对来、离园的过渡环节分别进行了论述并列举了适宜的活动。但同时来、离园的过渡环节有许多类型活动是相通的,比如引导幼儿进行服务性活动、播报类活动及交谈类活动。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文字内容来自中国农业出版社美少分社书籍《灵动的瞬间——幼儿园过渡环节巧安排》
您可以在我们
点击下面的链接,进入限时折扣
https://weidian.com/?userid=1202479306&wfr=qr&isQRscan=1
扫一扫,添加中国农业出版(社美少分)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幼教资源。
声明:本文内容由中国农业出版社独家授权,其他机构不得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