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方面:
幼儿的绘画从“游戏”活动开始,表现能力从低到高大致表现为三个阶段:“涂鸦期”、“象征期”、“形象期”。
托班及小班初期的幼儿,随着精神系统和手部骨骼、肌肉的发育,行动范围的扩展,他们有了强烈的动作练习和愿望,美术活动中丰富的工具、材料吸引着孩子,给了他们表现的空间,不停地“动作”使他们感到很满足。此时,他们在活动中表现没有目的、缺乏意识,随意性极强,又因其手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较差,他们笔下的线条零乱、不成形,也不代表任何事物,主要处于胡涂乱抹的“涂鸦”阶段。在涂鸦后期,他们发现线条与自己经验中的某些事物相似,于是凌乱的线条被不规则的圆圈所代替,他们开始尝试给自己的线条和图形起名字,出现了命名线。开始“涂鸦”并不属于真正的绘画,幼儿只是在享受笔在纸上涂抹的那种有节奏的、主动的“动”的快感,尚属于一种没有控制的动作,没有任何创造的意向。渐渐地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动作和纸上的线条存在着某种关联,自己对环境做出的“动作”有了结果,这种发现会增强他们对涂鸦的兴趣,有助于在手、腿、脑之间产生协调。所以,涂鸦最大的意义是实现了幼儿主体性的“主动”活动,是达到动作协调的关键,是走向创造的桥梁,在涂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对今后更好的自我表达有很大的帮助。
“涂鸦”阶段的幼儿喜欢不受任何约束地画画,根本不在意成人“传授”给他们的方法,此时绘画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为了结果,而是满足于体验绘画过程中的愉悦感。他们对绘画是怎么一回事并不清楚,也不习惯于有组织的活动,只是把画画这种行为看成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所以,此时教师的指导不要急功近利,要顺应此阶段儿童表现出来的规律和特点,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为幼儿准备稍大些的笔、纸,满足幼儿涂画的愿望,不用要求孩子画出什么,只要孩子在纸上涂、画等动作中获得主动的身体运动快感和情绪情感在宣泄中得到满足就行了,教师也不要干扰和试图改变幼儿的涂鸦,要以鼓励为主,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挥,养成喜欢动笔的习惯,有初步的成就感,在玩的过程中逐渐认知并熟悉工具、材料,并习得简单的美术技能,锻炼手的灵活性。此阶段的幼儿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经常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教师可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和鼓励幼儿,特别对于进入命名线阶段的幼儿可引导他们发现所画的杂乱线条、不规矩的线和圈中所隐藏的形象,使幼儿的绘画活动充满情趣。
象征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比较短暂,主要是3-4岁的幼儿。他们开始尝试用涂鸦时掌握的简单图形和线条表现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有时有简单的意图,有时构思与随意涂画相穿插,且喜欢自言自语,更多的时候是根据画出的线条像什么而命名,主题易变、不稳定。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掌握的形状非常有限,所以画画中类似的形状较多且能代表极不相同的事物,成人甚至难以看懂他们的画面,常常需要听他们讲述。
象征期的幼儿表现动机和自信心都十分脆弱,认知不完整,表征的能力差,思维没有定势,因而在绘画中会出现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样式,且个体差异较大,对成人的反应又比较敏感。教师在此阶段应特别保护幼儿涂画的探索活动,要学会进入孩子的童心世界,从孩子的视角去欣赏他们的独特“作品”,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讲述并试图了解孩子的简单意图,发现并记录孩子表达的独特性,满腔热情地与孩子共同享受绘画的乐趣,使孩子感到他的画得到了成人的认可和接纳,教师不要用画面不够美观、比例失调、物象残缺不全,与实物常态不符等“像不像”、“美不美”和“行不行”的审美观来挑剔幼儿作品中那些不合乎逻辑的地方,不要为了追求作品的美观、成型而用成人的画法去教孩子用“技巧”画画,或者一味地要求孩子照着“范画”进行临摹。教师不能为了让幼儿学会画画而让幼儿画画,而要多鼓励,有意识地多给幼儿表达的机会并加以引导,使他们树立起用美术这一特殊语言表达自我想法与意愿的信心,要让她们画出自己心中的画。幼儿作品无论成败,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幼儿创造性、自信心的基点上给予鼓励,增强他们对自己、对创作、对生活的信心。
形象期是幼儿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此阶段的幼儿能有目的、有意识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动手之前已能想好要画的内容并按照预想的主题去完成,画完之后能较清楚地讲出自己的想法和所画的每一样东西,手对笔有了较好的控制,真正的绘画由此开始。中大班的幼儿,随着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技能技巧的不断增强,那种在涂的过程之中才想起要画什么和画的过程中又不断改变绘画主题的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他们开始进入了形象期。特别是到了大班,幼儿构思愈发丰富、完整,创造的形象愈发生动、细致,有了一定的情节,使用的色彩愈发多样化,主题既明确又清晰,且空间知觉开始发展,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开始萌芽,有了把自己看到的立体物体表达在画面上的需要的能力。他们往往将一些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作品带有较强的拟人化特征;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大胆地夸张和取舍、简化;还经常把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彼此无关的东西在一起,因而出现许多奇特、有趣的画面,表现出了求全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绘画能力有了更快的发展的可能。
对于处在形象期的中大班幼儿来讲,能引导他们在画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和身心发展水平,并借助艺术手段促进幼儿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多种手段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视觉表象,激发幼儿的创作情趣,让幼儿有可以表达的内容和想表达的强烈愿望。中大班幼儿正是想象力发展的高峰时期,“稚气”、“虚幻”、“荒诞”的出现正是幼儿在绘画创造中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方法。所以,在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的大脑活跃起来,达到自由流畅、大胆无拘束表达的状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要限制过多,不要拘泥于技法,多给孩子想象、创造的空间。工具、材料的选择要丰富多样,纸张要有薄有厚,有软有硬,颜色齐全;干性工具(油画棒)半干性工具(水彩笔)和湿性工具(毛笔)均可有层次地提供,从单一工具到多种工具交替使用,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主动选择并大胆使用,在比较中发现它们的差别和实际效果,让工具、材料为自己富有个性地表达服务。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观察,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自身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切忌貌似指导,实则干扰。对于作品则要多寻问、多理解、多赞赏,结合幼儿对造型、色彩、构图的认识,评价作品时要把孩子的画面与他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认识、情感联系起来,发现点滴进步,多肯定和表扬,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表扬应该言之有物,即不空泛也不夸大,适时、精练、恰到好处,使幼儿得到真正的鼓舞,增强自我表现的信心和主动绘画的积极性,让个性表现成为幼儿绘画的灵魂。
手工方面:
出于好奇和好动的本能,3-4岁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往往容易从对工具、材料的兴趣而引发成为以玩为主的游戏性手工活动,这是幼儿手工活动的开始。他们开始时很少有独立创造的造型,大部以模仿为主,能按一定的顺序、方法来完成操作。他们常常喜欢把纸团起来或者撕断,把橡皮泥攥,再掰成一块一块的。这种动作只是他们内在自我发展的需要,还没有手工制作的意图,它主要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材料的性质,发展手部小肌肉的动作,发现自己的能力。这时,成人应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以游戏的口吻,与幼儿一起边玩边做,以培养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发展手部小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4-5岁幼儿喜欢把生活中熟悉的东西通过手工表现出来,手部的动作也比小班幼儿灵活,开始尝试使用一些辅助材料,喜欢对作品做进一步的加工、装饰。此时,教师要多带幼儿开展一些做做玩玩的美工活动,让幼儿在制作活动中接触更多的工具、材料并能正确使用它们,同时要引导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制作并主动尝试运用制作的成果进行游戏。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爱玩的天性,又能在活动中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6岁的幼儿知识经验更丰富,大脑功能也不断趋向成熟,手的精细动作进一步发展,剪、折、贴的技能逐步提高,因此他们更喜欢用更多的辅助材料表现较复杂、难度大的作品,追求对物体的主要部分、乃至细节和情节的表现。教师此时应更加放手,引导幼儿在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自己探索尝试,完成制作任务,鼓励幼儿更独立、更大胆地将自己的认识和情感表达出来,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使他们既动手又动脑,获得更多的发现和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