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领域。
2.【答案】B
解析: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它是在掌握道德标准的基础上产生的。看到同伴欺负别人会生气,看到同伴帮助他人会赞同,是孩子评价别人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属于道德感范畴。
3.【答案】D
解析:儿童对性别的认知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性别恒常性的发展。所谓性别恒常性,即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的永久特征的认识,它不依赖与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会随人的发式、衣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将儿童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3岁),儿童首先形成性别认同,即有识别自己和他人性别能力; 第二阶段(4岁)性别稳定性阶段,儿童认识到随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性别是稳定不变的;第三阶段,性别一致性阶段,儿童认识到性别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性别一致性的获得意味着儿童完全获得性别恒常性。
4.【答案】A
解析:一般认为人从2岁开始就有了自我意识,标志是通过“点红测验”。所谓“点红测验”就是悄悄地在婴儿的鼻子上抹上一点胭脂,然后把婴儿放到镜子面前,如果婴儿知道镜子中的是自己,就会去擦鼻子。
5.【答案】C
解析: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他们开始理 解自己所思考的、知道的、感知的以及所相信的也许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并开始了解到人们的许多行为是由他 们自己的认识和信念引起或推动的。儿童的这种能力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理论”。
6.【答案】A
解析: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游戏以练习性游戏为主,这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 这种游戏是为了取得机能性快乐而重复练习的活动。
7.【答案】D
解析:日常生活和游戏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
8.【答案】C
解析:《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工作规范》规定,托幼机构在岗工作人员必须按照《管理办法》规定的项目每年进行1次康检查。
9.【答案】B
解析:从学科知识取向转向儿童经验取向是现代儿童教育的立场,该立场在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中初露端倪,在卢梭的《爱弥儿》(1762年)中孕育成型并诞生,在杜威的教育学理论中发育成熟。
10.【答案】C
解析:黄蜂的毒液呈碱性,可用食用醋涂擦伤口,中和毒液。
二、 简答题
11.【参考答案】
班杜拉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行为矫正,建立了现代社会学习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包括三个观点:
(1) 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认为的“三位”就是指个体的行动或行为、周围的环境以及个体的认知、动机及其他因素。这三者是互相决定、共同起作用的,可以是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
(2) 替代强化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直接的强化,运用联想式和操作式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者通过对儿童和成人的大量研究,发现儿童的许多行为并未直接受到强化,而是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
(3)观察和模仿
班杜拉在实验中发现,儿童在观察范型的过程中,即使未受到外部强化或替代强化,仍能获得范型的行为。
强化只能影响行为的出现率,而不影响行为的模仿。行为的获得不是由强化决定,而是由观察(认知)决定的。
12.【参考答案】
观察游戏是教师将前期的准备工作与后续的游戏介入连接起来的桥梁。观察应侧重于游戏与幼儿间的关系、角色与材料间的关系、游戏持续的时间、幼儿对游戏的态度、幼儿的言语及行为表现、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等。教师通过观察,了解是否需要增减游戏时间与游戏材料、游戏地点是否合适、幼儿是否具备相应的经验等。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观察要点也要有所侧重:
(1) 小班观察要点:幼儿是否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否能够模仿角色进行游戏,是否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遵守规则、爱护玩具。
目的: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独立。
(2)中班观察要点:游戏主题是否稳定,有没有与别人交往的愿望,是否具备交往的技能,是否有发生纠纷的情节和原因。
目的:指导幼儿学会并掌握交往技能和规范,促进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引导幼儿分享游戏经验。
(3)大班观察要点:游戏主题能否主动反映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是否能合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计划游戏,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
目的: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通过讲评让幼儿相互学习,拓展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
三、 论述题
13.【参考答案】
(1) 幼儿园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的原因: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变化发展的过程,幼儿园和小学虽然同属于基础教育,但这两个 阶段在教育任务、内容、形式、方法、作息制度及常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衔接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幼儿入学后的适应及今后的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以实现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
(2) 幼儿园应做以下两方面的准备:
① 学习方面的准备
学习方面的准备包括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 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
② 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
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包括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
教师可通过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如采用调整幼儿作息制度、改变活动时环境的布置、开展适应小学的教育活动、带领幼儿参观小学、开展联谊活动等形式进行。
四、 材料分析题
14.【参考答案】
(1) 材料一说明莉莉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她还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只能站在自 己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材料二说明莉莉的思维不具有守恒性。幼儿只能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维度,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两个方面或两个维度。
由此可见,莉莉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特征及表现:
① 相对的具体性,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② 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性。
③ 自我中心性,幼儿站在自己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事物。
④刻板性,表现为在思考眼前问题时,其注意力还不能转移,还不善于分配;在概括事物性质时缺乏等级的观念。
(2) 这种思维特征对幼儿园教师的保教活动的启示:
首先,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表象,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 使幼儿能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其次,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要坚持直观性原则,在为幼儿提供活动时要尽可能具体、形象、直观化,重视玩教具的鲜明、形象、生动性。
第三,教师在与幼儿沟通时,避免使用反话。
15.【参考答案】
(1) 图中幼儿在搭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① 搭建过程中,两头的积木难以达到平衡;
② 搭建过程中积木频繁倒塌。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以下经验:
① 获得有关物体平衡条件的学习经验
在积木游戏中,垂直堆高是幼儿早期就获得的基本的积木搭建方法。但是随着积木游戏技能的发展,幼儿 开始追求堆高的高度、形式以及稳定性。于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顺其自然地进人到探究物体平衡规则的 过程中。
② 有关形状感知与理解的学习经验
积木本身就是一种低结构的材料,加之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所以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幼儿在搭 积木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同样的积木数量不够用。他们通常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其他形状的积木代替,于 是在代替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形状组合的新问题。
③ 有关几何体特征的学习经验
各种形状的积木就是各种形状的几何体。幼儿操作积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知几何体特征的过程。幼儿在 解决积木的匹配问题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比较各种不同几何体的异同,从而选择最能表现建筑物特 点或最符合现实比例要求的积木。
(3) 该案例中幼儿使用的材料属于低结构材料,具有操作性、可变性、多功能等特点。该类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五、活动设计题
16.【参考设计】
幼儿园的树木(中班)
主题活动总目标:
1.喜欢和树做朋友,对幼儿园里的树感兴趣。
2.能够主动提出有关树的问题,并能与同伴积极讨论。
3.感知大树的生长变化,简单了解树对人和环境的作用。
4.能积极与同伴一起探究问题,在探究中获得经验,并做简单记录。
5.以树为主题进行美工创造,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
6.感受幼儿园的美,激发爱树、爱幼儿园的情感,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主题活动一:树的秘密(科学)
目的:
1.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幼儿园中的树木,了解树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发现树的不同特征。
3.积极参与有关树木的探索活动,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有关树的知识和经验。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引出主题
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幼儿到院子去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让幼儿观察身边高低不同、颜色各异的树。教师向幼儿讲解常绿树和落叶树,从而引出本次活动的内容。
2.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
(1) 教师通过多种角度教会幼儿区分两种树的特征(大小、厚薄、形状)。
(2) 教师小结:常绿树的叶子是硬硬的、光滑的、厚厚的、有水分的,表面有蜡质。落叶树的叶子是软软的、粗糙的、薄薄的、没有水分的。
3.学习树的年轮
教师出示大树年轮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年轮,并带领幼儿一起学习数一数年轮,巩固对年轮的认识。幼儿学会后,将幼儿分组,分发记录卡,让幼儿在园中寻找有年轮的木制品,写下大树的年龄。
4.游戏结束
(1) 教师带领幼儿玩“树叶找家”的游戏。教师分发树叶,让幼儿把树叶贴到相对应的树上,找找幼儿园中哪些是常绿树,哪些落叶树。
(2) 教师让幼儿交流大树的秘密有哪些,通过本次活动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树与人的关系。
主题活动二:树的想象(美术)
目的:
1.能自主选择各种材料,对不同的“树”进行装饰。
2.大胆运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出大树。
3.养成正确使用、有序收放材料的习惯。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活动开始,教师在组织小朋友们坐好之后提问小朋友们知道哪些大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谈话引发幼儿回忆,根据幼儿的描述教师进行总结,进而引出本次活动的内容。
2.讲解示范,掌握绘画方法
(1) 教师出示范画,提问幼儿画上都有什么(画上的树就是幼儿园院子里的树)。
(2) 教师示范作画,在示范的过程中,依次说出线描、吹画、点画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画面布局,并带领幼儿观察绘画器材,进一步了解不同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重点讲解吹画、点画的注意事项。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 教师交代要求,要画出小朋友们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树,要画得尽量大,布局合理。鼓励幼儿大胆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作画。
(2) 教师巡回指导,对于绘画能力较弱的幼儿适时地予以帮助;对想象力较丰富的幼儿,教师要注意保护其创造力,适时予以表扬。
4.讲评作品,结束活动
教师提醒先画好的幼儿写好名字,将作品贴在展板上。引导幼儿互相欣赏,用贴五角星的方法选出“你最喜欢的树”。请幼儿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请其他幼儿提意见。
主题活动三:和大树做朋友(社会)
目的:
1.通过“树朋友”的活动,体验合作的乐趣。
2.知道关心幼儿园里的树木,关注周围的环境。
3.能用完整的语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活动过程:
1.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 活动开始,教师播放和树木相关的视频,将幼儿的注意吸引到活动中来。并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
(2) 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出本次活动的内容。
2.教师出示与环境相关的树的图片,让幼儿认识到树的作用。
通过观察图片,教师向幼儿讲解树的作用(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溫)。通过这一形式,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通过真实、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树木与自然及人类的关系,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爱护树木,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3.学植树
教师告诉幼儿,3月12是植树节。结合植树节,幼儿自选材料,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森林”。通过这 一环节来表达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爱护。教师始终参与幼儿的活动,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
4.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树木,在幼儿园的大树旁,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小树苗,教师带领幼儿栽歌栽舞,让幼儿爱护树木,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进一步得到提升。
点击查看 “2015上半年考试真题”
文章来自职业培训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