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王鑫强、张大均等的《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作为调查工具,师范生职业认同感是指师范生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和目前自身师范生身份的感知与体验,与在职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既有相似但也有所不同。该工具将职业认同感分为四个维度。职业效能感:个体对自身能力与教师职业匹不匹配的认知评价而产生的职业认同;职业价值感:个体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职业认同;职业意志感和职业意愿与期望感:个体在职业效能与职业价值的基础上衍生出的行为承诺与目标期望,属于职业认同的结果层面。其中职业效能感和职业价值感是核心本源维度。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式,选择宜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大一、大二共376名学生进行测试(均为高中起点),共收回有效问卷362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结果
经过统计计算,本次调查学生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均值如表1所示。表1职业认同感各维度得分均值职业价值职业效能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认同感大二学生3.0384.0594.6882.4383.556大一学生3.6814.2054.5082.9963.8471.学生职业认同感居中。量表分数计算以1为最低分,5为最高分,得分越高表明职业认同感越好。两个年级最终职业认同得分均值为3.556和3.847,得分居中。2.各维度得分不均衡。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的学生在职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中,职业意愿与期望的分数最高,在4.5分以上。职业意志的得分最低,均不超过3分。3.各年级得分有差异。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一的学生在职业认同感上要优于大二的学生。
(二)现状及原因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将成为幼儿教师所具有的意义的整体看法,通过调查结果看到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现状。第一,对于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学生普遍有意愿,且对自身的能力比较有信心。表现为学生普遍愿意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的康人格、认为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由于选择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被迫调剂的现象不多见,绝大多数均为第一志愿,因此对于未来的职业,学生从入学之初便比较确定,所以职业意愿较高。另外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随着学生职业技能的逐步获得,她们对于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也就比较有信心。第二,学生对于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没有特别坚定的信念,普遍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如在问到“毕业后若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我还是会选择做教师”一题时,仅6%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压倒性的比例选择了不会做老师。这个调查结果也反映了目前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状,在校期间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将幼儿园教师作为自己的唯一坚定选择,必然会导致其在入职后的频繁转岗,也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第三,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职业认同感呈下降趋势,表现为大二学生的得分低于大一学生。通过个别访谈和研究讨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大二学生正处于迷茫阶段。在大一时她们满怀热情进入专业学习,经历了一年多的学习后,学生逐渐系统全面的认识了幼儿园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她们发现这个职业并不如自己当初认为的那么简单。幼儿教育工作的繁重琐碎以及需要的奉献精神也让她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因素都消减了她们对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的认同感。
三、对策研究
(一)保持专业意愿,培养专业情感
自愿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都具有从事幼儿教育的意愿,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如何让这星星之火茁壮足可以燎原,而不是熄灭,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非常重要。专业情感是学生对从事幼儿教育教学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情感越深厚的学生越会坚信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学习动机也就更高。加大对学生的了解,对症解惑是提高专业情感的途径。
(二)加强专业认识,坚定专业意志
为什么学生的职业信念如此低?主要源自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一知半解,因此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邀请优秀的园长、教师、毕业生,给学生介绍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用生动鲜活的例子让学生对学前专业有全面充分的了解,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社会价值,了解自身价值实现的途径,找准自己的作为专业教育者的定位,树立坚定从事幼教事业的信心,进行较为明确的中长期职业规划。
(三)统整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理念
高职学生在校的三年中,为实现全面的能力提高,需要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这些课程内容丰富,但是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多重学习任务,既要学习理论知识,课后又要弹琴、排舞、画画、手工、教学设计等,非常忙碌。在分散化的学习任务中,学生往往容易迷失,有些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某一种技能就可以,因为可以为自己的将来多出一种选择,而这些又将导致学生对于未来职业选择的不坚定。因此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统整教学资源,朝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这一个目标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改革的当务之急。
作者:漆凡 单位: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一、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弊端
1.1课程设置单一
在当前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特别是在课程的设置中,出现课程设置单一,教师知识传授方式单一、技能训练单一,考核制度单一等问题,这种设置方式忽略了学科之间融合的价值,仅仅通过知识与活动等方式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学生不具备专业的素养,对学生工作后的教学能力造成影响。
1.2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如果说良好的课程设置是前提,那么教学质量则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能力的关键,当前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程素质与能力要求不高,特别是一些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不足,仅仅能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但在对学生的素质教学上无法胜任。
1.3教学实践能力不足
在当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学生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在课下却没有机会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应用,学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不良,对其实践能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并未开设校企联合的工作模式,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造成影响。
1.4与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脱离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当前学前教育要求的、具有教学素质与教学能力的优秀毕业生,但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教学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上幼儿园或学前班的教学内容脱节,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知识与技能后,无法运用到日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学生需要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
二、对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合理化建议
2.1多元化设置课程形式
学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前儿童在教学中能够感受到周围环境与作品中的美。在歌唱韵律、欣赏、乐器表演等活动中学习如何欣赏的美。为此,高职院校应从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素质教学的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例如对学生进行鉴赏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自身做起,感受的魅力,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乐器的演奏课程,使学生充分的感受演奏的美。
2.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与理解,对学生进行讲解,但随着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对毕业生的需求。为此,教师应顺应学前教育的发展形式,积极对自身的教学形式与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而高职院校则要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考核与鉴定,对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进行培训,积极引进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2.3设置良好有序的实践课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方式,是通过毕业实习进行,学生需要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对学生校园内的实习要求不高。为此,高职院校应从校内实习开始进行改革,将课程实践、校内实训、教学实习三个阶段积极的联系起来,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实习与实践,将自身所学知识充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校内实训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设置实训的平台,学生通过实训与评价对自身的知识掌握进行评价。校内实训可以开展艺术周、教学模拟大赛等。课程实践则是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模拟,使学生从模拟课堂中对的教学产生印象并逐步深化教学。教学实习则要求高职院校积极的在社会上进行校企合作,或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积极的进行工作,从实际中了解学前教育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4提升教学内容的实际性
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前社会上的学前教学内容,度日常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再设置,充分的发挥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并在教学中充分领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综合教学。
作者:侯涛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教学材料选择及创新
一、如何选择手工材料
手工制作的材料除了在文具店可以买到的之外,其实在生活中俯拾皆是,种类繁多,但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总是遇到材料的不足而无法正常的开展预期的手工教学,面对这种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就要创新教学模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材料创新意识,也要培养学生自己对材料感觉的不同感受和理解而采取别样的表现手法;即使同一种材料,它的质地和肌理都会给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和艺术体验,引导学生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来。
二、培养手工材料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想创新就必须去实践,因此在手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材料意识就必须将其落实到制作当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身边的材料,激发起学习材料的兴趣和创作欲望,同时培养学生的材料意识。
(1)指导学生善于因地制宜发现手工材料
例如农村一年四季有很多的材料可发觉,春天柳树的枝桠在河边随风飘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制一些手工艺品。夏天如果河边恰巧有芦苇,就可以用来编制,还可以抽去芦苇中的嫩芯,留下一个空的芦苇当哨子吹。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材料就更多了,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各类谷物或种子进行拼贴或堆叠组成画面,捡几片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树叶做树叶贴画等等。在冬天北方下雪的时候,可以在校园里堆雪人、打雪仗,可以用汤勺小碗、可以类似果冻壳这样的包装等等充当模具制作出很多‘可口饭菜。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等等都有帮助。
(2)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为视觉传达教育的美术课程,其本质是让学生感悟美进而创造美,利用各种手段与形式引导学生一起研究创造加深学生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启发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废旧资源,进行美术创作和美化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使学生的艺术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的同时养成学生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三、总结
总之手工是一种培养创造意识,设计思维,动手能力的活动,鉴于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要求,手工课在教学中,学生要不断地发现材料、认识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意识,利用各种手段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一个过程,培养孩子热爱生活,感谢生活成为生活的主导者,开创者的良好手段。
作者:达朝辉 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
第四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能力培养探讨
一、声乐技巧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力求做到重难点突出,而弹唱能力的培养便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让学生掌握成熟的声乐技巧,从而提高学生歌曲弹唱能力。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由于学生声乐技巧的局限,但教师声乐教学转向版块时,学生便对演唱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忽略喉头、声音位置及呼吸的稳定性,造成白声演唱。因此,学生认识上的不足,成熟的声乐技巧的缺乏,造成演唱与标准存在较大偏差。此外,有的学生甚至错误地认为的标准唱法应该是白声演唱。对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纠正学生错误认识,通过示范引导学生保证演唱的音色效果,并缓和气息,保证声音处于高位置,力求准确发音,这样才是歌唱的理想状态,可以保证弹唱质量。由此可见,声乐技巧在学生弹唱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促进声乐技巧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
二、声乐技巧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能力培养的具体应用
(一)抓住作品的精髓
演唱儿童歌曲,不仅意味着将歌曲填词、旋律带传达出去,更意味着演唱者对作品作者情感体验的一种生动演绎,而这种情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作品的精髓与灵活,抓住了这一点,歌曲演唱才具有着真正的意义。演唱者要确保自己的音色处于最佳状态,发音准确、清晰,有效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听众,引起观众对自己情感体验的共鸣。因此,演唱者在弹唱歌曲时,应该深入分析作品的背景、风格及语言层面背后承载的沉甸甸的感情,然后在歌曲演唱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绪。根据作品作者表达形象的不同,相应转换演唱音色与情绪,保证歌曲表达的准确、形象和生动。总之,演唱者在演奏歌曲时,首先要保证正确唱法,再结合对作品感情的体验,不断进行变换,以保证作品的精髓能准确、全面地传达给听众。
(二)以唱为主,弹为辅
在进行演奏时,应该在着力演唱的基础上,辅以弹奏,做到演唱与弹奏的有效结合,从整体上提高表现的韵味。因此,学前教育应该有效协调学生的声音技巧与弹唱能力。首先,确保学生唱姿的正确。学生在演唱儿童歌曲时,应该坐着唱,有效结合单独演唱和单独弹奏,保证二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其次,要正确区分“主”与“辅”。弹唱绝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若“唱”是展示和表达的焦点、主体,那么“弹”便是绿叶、是衬托与辅助。“唱”若失去了“弹”,难免会黯然失色、枯燥无味,而“弹”失去了“唱”就相当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失去现实意义。因此,要保证演唱的统一性、整体性,应该有效实现“唱”与“弹”的结合,以唱为主,弹为辅。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演唱的质量与水平。
(三)掌握声音教学技巧
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僵化、单一,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层面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实际演唱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真正面对舞台上感觉力不从心,表现力不足。因此,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局限,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该准确、全面地掌握教学的情感性、教育性、实践性与科学性等特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有所进步和提高。教师应该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思想,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和演奏能力,保证学生在理论、实践及表现力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此外,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深入了解本班学情的基础上,借鉴先进、成熟的教学经验,根据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不断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实现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
三、结束语
歌曲弹唱集艺术与技术于一身,教师在进行学生的演唱训练中,应该确保学生正确掌握歌唱发音,保证发音的清晰,掌握基本的弹唱方法与技巧。此外,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深层含义,准确地融进情绪和进行情绪变换,突出作品的艺术风格,确保作品形象和感情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来,引起听众的共鸣,这是弹唱训练的最终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确保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舞台表现力。因此,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做到以唱为主,弹为辅,将作品精髓完美地传达给听众。
作者:廖婷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第五篇:学前教育专业多元立体式教学模式研究
1制约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发展的因素分析
1.1生源基础: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并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活力。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急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此,多数高校采取扩招生源策略来适应教育市场的需求。但同时也存在学生基础薄弱、协调性、平衡性能力差、身体可塑性低等问题,以至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形体训练动作不到位、对内涵及教师的意图领悟不够,这些现状均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发展。
1.2教学内容: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未能把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从理论层面来讲,学前教育专业生面向的客体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幼儿,所以对学生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度的要求并不高,但受艺术院校教学的影响,对学生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技法等要求过高,反而降低了学前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1.3课程目标:
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应以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为主,但部分高校以艺术院校专业的教学目标来培养幼儿教师,长此以往必将出现幼儿教师只会跳不会教的教学现状。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设定要以其教学对象和工作性质的特点为依据,多进行边教学边学习,提高学生对内涵的感悟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
2.1多元智能理论简述:
传统智能理论将智力定义为,“智力测验的解答能力”,而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将“多元智能”定义为“在多个单个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制造产品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为: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现实生活为问题基础所具有的解决能力;
(3)能够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服务的能力。多元智能的特点为:
(1)智能强调创造性,重视解决和创新产品的能力;
(2)智能的文化情境性,智能的价值必须要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3)智能和传统智力观有所区别,它是建立在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基础之上的,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4)智能与艺术教育和艺术密切相关,且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种智能都和艺术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特别是身体运动智能和智能。目前,已经被证明的智能分为九种,包括:存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言语—语言智能。
2.2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育:
教育受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在如下两点:
(1)多元学生观:
在学校教学体系中,教师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多元智能理论承认个体间的智能差异性,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积极处理好师生关系。
(2)教师观:
教师要充分掌握多元智能思想的精髓所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特性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前教育专业多元立体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多元立体式教学模式中的“多元”是指在“多元智能“理论引导下,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特点、智能结构、教学内容为基础,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多元立体式教学模式中的“立体”是指将教学划分为三个模块、五个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其中三个模块包括:基础、赏析、表演和创编;五个教学形式包括:“赏、析、学、教、创”;教学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过程评价、学生互评。文章以美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立足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现状,在开展“3+5+1立体教学法的同时,创设性地提出了立体教学辅助法:①游戏导入法、②想象创编法、③情境、故事法;④多媒体展示法。具体应用方式表现如下:
3.1游戏导入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且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创编实践活动中可以导入趣味性游戏,将游戏元素(如大树下捉迷藏、放鸭行船、山中采蘑菇等)融入动作中,提升的童趣,激发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给儿童以美的享受,促使其主动进行模仿学习。
3.2创编:
第一,创编模仿性动作。模仿性动作包括对幼儿动作、机械动作和动植物的模仿,动作创编要高于生活原型。如幼儿以“v”形表欢愉时,身体上的动作(如胯部、胸部)也会比较明显,据此为原型创编时,可以开花掌为双手变化动作,出右胯、挺直胸腰。第二,以已有经典动作为原型进行二次创编。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对传统经典动作进行二次创编,以《我的偶像》为例,创编“走步”动作,二度创编时可以引入现代街舞元素,双腿双脚随向二点、八点方向夸张化地弹动、收回,而双手则配合节奏打开或并拢。如此,动作既有现代特点,又具有传统韵味;其二,以自己创作的动作为基础,对其进行时间、空间层向的变化。第三,经时间沉淀之后所创编的个性化动作。著名家玛丽•魏格曼曾言:“者的情感除了内在冲动,使不可见的意象,变做可见的形象,那就全靠人体动作,才使这类意象能在第一阶段显示自己。”这表明,创编者要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身体,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3情境法:
创设情境,营造教学氛围。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要不断创新新课导入、设计方法,创设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东北秧歌顿步综合练习教学为例,其乐为民歌小调《青纱帐》,进行情境创设时,可以原基调为主,前奏“盼郎”,尽可能地以肢体动作表现大姑娘会情郎的愉悦心情;“会情郎”动作以顿碾步动作为主,借助搭巾动作,凸显故事人物的欣喜之情;“会错郎”动作以颤顿步砍绕花动作为主,凸显故事人物的气恼和娇羞,通过肢体动作创设出一个俊俏、泼辣的东北姑娘形象。教师在教授每系列动作时,以故事讲述的方式,逐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多媒体教学法
:目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学进入了崭新的模式。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能够对时下新型动作、教学理论进行研究;能够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教学动作进行分解教授;能够利用录放机技术,单独纠正每位学生的错误形体动作;利用影音资料播放与动作相互对应的旋律,有利于营造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艺术节奏感。
3.5创新教学评价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结果质量差,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每位学生“学”的过程,而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必须扩宽评价渠道,让学生、教师、学校都参与其中,使其向着多元化评价方向发展。另外,还需创新评价内容,通过即兴表演、口头讲述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创新体验。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元智能理论、美学理论的引导下,通过构建“3+5+1”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参加演出实践、组合训练,有利于弥补艺术教育理论的不足,丰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意见,为社会培养大批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均优的幼儿园教师。
作者:王东红 单位:湖南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论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