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选择性教育理念,“以生为本”,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群”的选择性课程体系,设置线上线下结合的“C+E”混合课程,强调必修与选修并重的学分结构,实施弹性教学计划,增加选修学分,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与选择权,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选择性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奠基人潘懋元先生认为:“在各国的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一向是改革的主战场。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1〕顾明远先生说过,“最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是我们教育摆脱困境的出路”〔2〕。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选择性教育理念,突出“以生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选择性教育的内涵
选择性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选择”〔3〕。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选择性教育中,学生的选择权主要体现为学校选择权、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和学习方式选择权〔4〕。职业教育领域的选择性教育强调社会需求导向和学生职业发展导向,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向学生提供可满足的教育选择需求,通过学生自主选课、个性化、差异化机制的建立,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选择具体体现在:第一,选择课程。即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课的空间。学校应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构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高、内容新的选修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个性以及社会需求选择课程。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让学生跨学校选修课程,学校之间互认学分。第二,选择教师。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即使是具有相似知识水平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上也有不同的特点,应给学生更多的教师选择权。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进行选择课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也可以从自身的学习风格出发,选择具备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某种教学风格的授课教师,提升学习兴趣与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有竞争力的上岗机制,学校同一课程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教师授课,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效果。第三,选择学习方式。准许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发展和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确定完成学业的时间、修读方式等。如实施弹性学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每个学期的学习量和课程,只要修完相应的课程和学分,就可以选择提前或延期毕业。就学习方式而言,不再局限于传统在校的集中线下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讲座、自学、线上学习等,只要通过考试,就能获得学分,或申请豁免。
二、基于选择性教育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计划弹性不够、学分制改革不彻底、选修学分比重过低,学校对学生的学习选择权不够重视,学生选择意识淡薄;课程资源严重缺乏,可选课程较少、学生选课空间很小等。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以选择性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其基本思路如下:
(一)以生为本
选择性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基于这一理念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强调选择性
选择性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最大限度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在课程体系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及需求,开设更加多样、更加丰富的课程,给予学生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保障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
(三)突出职业性
选择性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开设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为学生选择继续升学或是不同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四)注重灵活性
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五)增强实效性
破除旧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高职专业的教育质量与效益。
三、基于选择性教育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选择性教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置身于选择性教育理念下,必须打破原来的课程设计框架,构建一套与选择性教育理念一致的新课程体系。通过对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相关教育政策分析,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精神,从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的典型性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突出“以学生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的基础上,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知识与能力要求,构建学习领域模块化、课程内容递进化、课程选择灵活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
(一)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群”的选择性课程体系
1.平台,即课程平台传统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发展课”三段式模式设置课程平台,这种课程平台设计强调知识掌握的先后顺序,主要突出课程设置的学科逻辑。选择性课程体系设置“公共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两大平台,强调将课程区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部分,打破了专业课程从基础到发展之间的学科逻辑体系,重新设置专业课程、筛选课程内容,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逻辑。2.模块,即课程模块传统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三段式课程平台模式不利于课程模块的设置,例如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发展课的模块划分将会出现交叉或重复,划分标准难以区分;且基础课程数量较少,也不适合进行模块划分。选择性课程体系下的课程模块,是按学习领域进行设置的,是每个学习者都必修的。包括:师德修养与职业规范课程模块、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基本技能模块、幼儿发展与保教知识课程模块、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课程模块、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课程模块和儿童艺术教育素养课程模块等。这些领域的划分是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幼儿园教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总结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体现了幼儿园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突出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有助于学生迅速认识专业学习领域,准确了解本专业的课程结构。3.课程群选择性课程体系中每一个课程模块的学习领域都有具体的学习要求,专业负责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划分为几个较小的学习主题或学习目标,根据这些小的学习主题或学习目标,可以将具有一定相关性或相同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个“课程群”。课程群内的课程设置遵循“递进”原则,围绕同一个学习主题或学习目标展开,但每一门课程都有各自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整的教学内容,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
(二)线上线下结合的“C+E”混合课程设置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线上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这一重大变化,引入线上课程,与传统的线下课程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区分为必修课程(C)和选修课程(E)两种类型。必修课程属于实现课程群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修读这些核心课程,就能完成该课程群的基本学习任务,达到该领域的最低学习要求。选修课程学生不一定选读,但学生若对该学习领域感兴趣,想深化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以通过修读这些选修课程,以培养自身的专业发展特色。线上线下结合的“C+E”混合课程,更加突出专业学习领域,更加明确学生的选课思路,课程的选择性得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发展目标进行自由选课。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的选择性学习,以满足个人对专业方向、修业年限、升学或就业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学生如果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法水平,可以选择“核心教学法课程群”或者“特色教学法课程群”中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如果学生认为需要加强自身的艺术素养,培养技能特色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可以选择“艺术基础课程群”和“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群”中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如果学生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参加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则可以选择“幼儿发展与保教知识课程模块”中的相关课程进行深入学习。
(三)必修与选修并重的学分结构设计
传统的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方案基本上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发展课”等课程平台分配学分,学校不仅规定公共基础课程的最低必修学分要求,同时也规定专业基础课程的最低必修学分要求,从而使必修学分居高不下。在选择性课程体系中,只规定课程群内的必修课程及其相应的必修学分,及对选修学分作总体上的规定,对课程群内的选修学分不予限定。更多关注学生是否完成规定数量的学分,对于学生具体选择了哪个模块或者哪些课程进行修读,什么时候、哪个学期完成,则由学生自主决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选择性课程体系的公共课程平台设计40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占34学分(有关课程均属国家规定的刚性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占6学分;专业课程平台可计76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占45学分(主要包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占31学分,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的比例约6:4,与传统课程相比,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大幅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选课空间,以培养个人的专业发展特色。需要注意的是,选修学分的授予不应局限于课程表中的选修课程,还应该包括学生通过教育云平台的在线课程和跨校修读的校级课程,学校只需对这些课程及修读成绩进行认定,即可授予相应的学分。此外,“专业课程平台”或“公共课程平台”的学分总数,应该要多于平台下各个课程模块学分的总和,以允许学生根据个人需要自主决定在任意课程模块上选择课程。
四、基于选择性教育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特色
(一)选修学分得到增加
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两个平台构成,不少高职院校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分是有强制性规定的,为了“凑学分”,一些学校不得不将一些专业发展课程列入专业基础平台,一旦某门课程被列入专业基础课程,它也就变成了“必修课”。而在专业发展课程体系中,也有一些课程被列为“必选的选修课”,学生基本没有“可以不选”的权力,本质上成了“必修课”。导致原有课程方案必修学分居高不下、选修学分难以增加。在选择性课程体系中,取消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课程”两个平台,设置了“专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下按专业学习领域划分课程模块,只需根据各个课程模块的重要性设定相应的学分要求,对课程群下真正的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课程进行必修的规定,即可大幅降低必修学分的比例,从而提高选修学分的比重。
(二)教学计划更有弹性
原有的课程方案在“修业年限”部分虽然写明是采用“弹性学制”,但是在教学计划表中又对所有的课程写明了“开课学期”,这是相互矛盾的,导致“弹性学制”名存实亡。学生只能在相应的学期修读对应的课程,学生想提前或推后修读某门课程难以实现,“选择性”的教育理念未得体现。选择性课程体系更加关注学生完成课程模块学分的情况,而对学生修读了哪些课程、什么时候完成等不进行强制性规定。偶尔也会进行“修读建议”,提示学生应该在哪个学期完成哪些课程或者完成多少学分。教学计划的这种弹性,才能真正落实弹性学制,不仅能满足部分学生“休学创业”的需求,也能满足一些学生“延迟毕业”或者“提前毕业”的需要;既能使教学计划更有弹性,也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选择权,使选择性教育理念得到更好的落实。
(三)课程选择更加灵活
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课局限在专业发展平台系列课程中进行选择,这些课程遵循学科逻辑,没有按照专业学习领域来划分,学生在选修课程时相对盲目。在选择性课程体系中,按专业学习领域采用课程模块化设计,可以让学生迅速了解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可以选择先修某个模块,也可以根据需要对这些模块进行平行选课。课程模块下按主题目标设置课程群,课程群采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模式建构系列课程供学生选择,既突出了课程设置的“选择性”,也让学生在选课的时候思路更加清晰。对于一些专业技能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技能水平进行“跨级”选课。此外,“选修课程清单”不仅局限于课程计划表,还可以延伸到课程计划表之外。例如,学校对于学生围绕某一学习领域,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或者跨校选择的课程,学生只要完成学习任务,学校可以根据学时给予学分认定,增加了选修课程学分的获得方式,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得以增加。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2〕顾明远.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12(1):5-7.
〔3〕田琳.尊重教育的选择性〔N〕.中国教育报,2015-4-30(02).
〔4〕陶西平.让人民选择———引导与服务选择性教育需求〔J〕.人民教育,2014(3):8-11.
作者:文萍 黄日 佘雅斌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