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
一个学期已经过半
你找到工作中的幸福感了吗?
全文字数:4865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2021年11月12日
胡华名师工作室
自然 · 灵性 · 趣味
? 每周五更新 ?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亚米契斯·《爱的教育》
时常有这样的感觉,幼儿教师走向幸福,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不光有职业的压力,还要面临社会大环境的压力,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花草园一直在营造着一种幸福的氛围。这里的幸福不光指教师,也指儿童,还有家长,我们都感觉在这里生活学习是有幸福感的。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幼儿教师应如何从这样一个平凡的、高压力、低收入的职业中获得满足感呢?
花草园是一个由“非编幼师”组成的园所,所有的教师都没有所谓的“编制”。即使这样,我们一直努力工作,探索教育的幸福之道。我们也想给大家提供一种幸福教育的可能性。
教育有很多样态,但幸福一定是最高的追求样态。
本文根据我在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岭南学前教育大讲堂——幼儿园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中进行的主题为《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花草园的教育实践探索之路》的分享整理而成。
今天,我要讲三个问题:
1.
我们的认识是如何从“儿童世界”走到了“童心世界”里去的?“儿童世界”与“童心世界”表面上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
2.
走进童心世界是幼教工作者的目标。但如何才能走进童心世界呢?
3.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实践。
先来分享两个花草园十一月活动的视频。
建造理想社区 ??
娃娃来到了幼儿园 ??
你能看到,我们的教育表现出了一种自然蓬勃的样子。它的形态完全是儿童化的,但文化或主题却是成人世界的。花草园的课程就是在儿童与文化之间,在生成与预成的过程中,寻找着一种契合。
我们共同创造了一种学习的情境。在这个构建理想社区活动里,更能看到我们教育的影子。孩子们搭建一个理想的社区,但是那一天,没有老师的解说与指导,因为所有的工作都在前期完成了,把时间、创想以及现场如何发挥留给了孩子们。
这样的教育看起来很美,很生活化,我们称其为“生活化课程”。在活动现场,教师几乎是隐身的,他们都在背后。教师们提前会和家长商量,应该做好哪些前期的工作,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孩子一起完成自己的创作。之后,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绘制好设计图,因为有3个班的将近100个小朋友一起搭建理想社区,前期肯定是要有计划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支持他们、观察他们、记录他们。
我们能够看到孩子们流光溢彩的神情和眼睛,孩子眼里是有光的,脸上是有笑容的。因为孩子们一直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想法、敢于表现,教育的美好的样态就呈现了出来。我们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这绝非一日之功。
我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
才有了今天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体会。
壹 /
从儿童世界
走向“童心世界”
01.“儿童世界”指的是什么?
这个行业,“了解儿童”“向儿童学习”是大家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但是,真正的“儿童世界”到底指什么?“儿童世界”里有什么?
因为每个人视角不同,对儿童的理解就不一样。
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
Children
in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儿童是处在发展中的个体,
儿童是需要在成人的帮助和影响下
不断学习的个体。
我们常常用到一个说法,儿童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是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形象。
这样的“儿童”形象几乎贯穿了整个幼儿教育领域,无论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幼师的教材,还是实践领域,我们常常使用的都是这样的视角。
这种视角下的儿童是不完善的,是处在学习中的,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学习的环境与学习的机会。
社会学视野下的儿童
Childre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童年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儿童存在本身
就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视野”是宽阔的。社会学视野下的儿童是什么样的呢?在社会学的视野下,童年有其非常独特的文化价值,儿童存在的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艺术家都是童心永驻的人,他们心里住着一个儿童。
这个行业让我敬佩的学者有很多,刘晓东老师是其中重要的一位。这两日,最高兴的事就是收到了刘晓东老师的新书《发现伟大儿童》。
《发现伟大儿童:从童年哲学到儿童主义》
作者:刘晓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其中有一句话感触颇深“儿童文化是起点,成人文化是归宿,儿童文化是根本,成人文化是结果,换句话说,儿童文化为本,成人文化为末。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发现,成人文化原本就是由儿童文化所蜕变的,成人的文化脱掉马甲就是儿童的文化。”
确实是这样,儿童的存在代表了人类社会的一个理想国,它代表了一种非常曼妙的境界。
刘晓东老师在书中写到“成人往往无视童年的价值,无视儿童的存在,从而成为童年生活和儿童文化的破坏者。蒙台梭利也说过,我们要想帮助和拯救世界,只能依靠儿童,因为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
在幼儿园工作的时间越长,我对这句话的感触越深,儿童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美好的存在。
儿童文化,在今天被严重地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成年人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我们放弃了儿童文化,就等于放弃了人类的未来。
当读到晓东老师新书《发现伟大儿童》的“致谢”部分时,我感动地落泪了。
“感谢我童年的村庄。童年的村庄在空间与外边的世界相比是狭小的,然而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那里就是一个宏伟的童话世界,神话世界,一个无比强大的巨人国。
感谢那里的春夏秋冬,雨雪风霜;感谢那里或干巴或泥泞的小路;感谢那里的河流;感谢那一年又一年的麦田、稻田、黄豆田、高粱田、玉米棒子田;感谢各类庄稼从萌芽到成熟的全程陪伴;感谢童年的小伙伴们,以及蜻蜓、蝴蝶、蝌蚪……他们融入了我的成长,是我童年的一部分,是我生命深处,是我生命最深处的一个部分。
我相信儿童是故乡的中心,是故乡的故乡。辩证的看,童心即桃花源,童年即理想国。”
@ 读到晓东老师书的“致谢”部分,我感动地落泪了
哲学视角下的儿童
Children
in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儿童是生活真正的享用者。
我特别喜欢金生鈜老师的一个观点,他说:儿童是生活的享用者。享用意味着我们全身心的在生活里。享用生活,意味着学习是具身认知的。
享用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投入到值得享用的生活对象之中的具身体验行动。这反映出了他们在生活中、游戏中的一种状态。
儿童太会享用生活了,一根棍子,儿童都能享用它。他们会把它变成大马、变成武器、变成一棵树种在地里……享用的时候,全身心投入,特别美好。
我们每个人曾经都有过童年,但我们忘了。在成人的世界里,被成人世界里扑面而来的功利主义带到了“沟里”,无法全身心享用世界的美好,也无法获得生命的体验。
我们需要反思:
今天,
我们必须要把对儿童的理解,
从儿童的世界转向童心世界。
因为儿童的世界
你看到的只是你能看到的那一部分,
比如儿童世界的身体、儿童的认知。
一旦进入到童心世界里去,
就会发现,
童心是一种完美而宝贵的存在,
是儿童文化的核心。
@ 童心是一种完美而宝贵的存在
02.“童心”是什么?
童心也叫赤子之心。
刘晓东老师一直在讲伟大的儿童,在他的思想和著作中反反复复地讲童心的美好。我想,“走进童心世界”才是对儿童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表达。
我们的教育要从头脑走向心灵,这个也是回归。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强调“心”的存在的。阳明心学讲的就是“心”。“心”是什么东西?现在好多人是没有心的,从来感觉不到,也就理解不了什么是“心”。
王阳明做官的时候审案,有一个盗窃犯死都不肯承认自己有错,王阳明就跟衙役说,把他的裤子脱掉吧……这个囚犯捂着自己的裤子说,大人,使不得,不能脱。王阳明说,你有“羞耻之心”,说明“心”还在。
我们人性中最本源、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就是心。每个人的本心本性里藏有真善美。
所谓学习共同体,并不是一起学习就可以叫“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靠情感联结集结而成的。
童心是什么?童心就是真善美。
儿童有这个世界上最充沛的情感,
儿童有这个世界上最真挚的表达,
儿童有这个世界上最悲悯的情怀,
儿童有这个世界上最通达的心灵。
@ 童心就是真善美
走进“童心世界”,就是要不断创造出联结感
/ 贰
童心世界那么美好,如何走进?
??????
不断地创造联结。??
这也是花草园教育的成功所在。
我们的教育现在越来越强调竞争,培养了越来越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今天的儿童是为明天的世界服务的。教育还是要面向未来,教育者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有前瞻性。
世界并不是孤立的,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要寻找意义、发现意义、创造意义。当我们能够寻找到意义,发现意义,并且创造意义的时候,是充满幸福感的。
大班11月的课程里有造“花草纸”。今年,张蕾老师决定尝试做 food paper,结果他们真的做成了“火龙果纸”“香蕉皮纸”“柿子皮纸”。全园的人都特别开心,和他们一起享受这一创造。对教师来说,寻找意义,发现意义、创造意义的过程,是特别幸福的。
@ 大三班孩子们制作的food paper(正在晾晒中)
幼儿教师工作的乐趣在哪里?
幼儿教师工作乐趣就在于,走进童心世界,和他们一起发现意义,寻找意义,创造意义。
还有一个秘密就是,走进童心也意味着你走进了自己,你能看到真实的自我,并以此为契机,寻找成长之路。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意义或没意义,不是别人赋予的意义,而是你自己发现了意义、创造了意义。
我们每天都觉得有意义,意义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在向儿童学习;另一方面,老师们的境界很高,因为他们把培育中国儿童视为使命和责任,这个意义更大,动力也更持久。
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我们既然做了这项工作,就应该享受这份工作的趣味与意义。一旦创造的联结越多,就会感觉工作的幸福感越强。
@ 这一周,我从乡村拉来了柿子
和孩子们一起享用生活
叁 /
教育是一种
情感实践
教育应该附着着情感,带着认知,是整体性的学习。
学习知识 ≠ 教育。
01.
教育并不是一种技术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实践
上一周,郭佳老师写了一篇教师手记。她连续6年,每周给班里买一束花。6年的时间里,大概花了2万多块钱,有人觉得不值,但是她认为是值得的。她用这一束花为孩子们和自己创造了美好的环境和心境,让自己获得了一份积极的情感体验。
?? 教师手记 | 我就是那个
每周都会买花放在教室里的佳佳老师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实践,教育并不是一种技术。小的时候,让你爱上学习的很可能不是知识,而是某个老师。“皮格马利翁效应”讲的就是情感的力量。
??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02.
教师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知识生产者
而应成为自觉的情感和态度的再生产者
丰沛的情感就是幼儿教师最重要的存在方式。
热爱生活的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创造,表达出的是这样的态度: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不完美,但我们依然可以制造美好。
完美和美好是两件事。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不安,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人,无论别人怎么对我,都不如我对我自己的态度更重要。
情感的再生产,就是教师的情感劳动,必将成为未来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涵。
正如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所言:“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现在我们一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就讲各种能力。但是,比能力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再生产能力。情感的再生产能力应成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之一。如果一个幼儿教师没有情感,就没有好的教育。
情感是如何再生产的,动力来自于何处?
有的人动力是来自于自我救赎,比如我不愿意看到像我童年那样的不好经历再现;有的人的动力是来自于寻找意义感,我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每个人的动力不一样,但是不管哪种动力产生的情感,都是教师特别重要的能力。
幼儿老师的看家本领不是弹跳画唱,而是个人情感的丰沛程度。
03.
做“有情感的教育”
应成为这个行业追求的一种方向
有情感的教育才有温度、才有力量、才会产生意义感与联结感。
“有情感的教育”应成为幼儿教育这个行业追求的一种方向。只要有真挚情感带入,哪怕是批评孩子,孩子也会感觉到你的爱。
只有投入情感,
才能获得情感;
只有投入情感,
才能获得幸福的体验;
只有投入情感,
才能带来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希望所有的同行都能够像花草园的教师这样,感受教育的美好,享受教育的美好,我们一起来为中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创造一份美好。??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大班组今天的畅游活动。孩子们和老师们一起用食物制作出了一张张独一无二的food paper,也一起享用了一段美好时光……
END
更多推荐
“十六年来,我对生活与教育的细微思考
都在这套书里。”
??????
01.
《 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
—— 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教育叙事 》
“只有回归到人性、人心的谦恭中去,
才有可能实现留白的教育。”
??????
02.
《给童年留白》
?? 长按二维码
花草园书系最全购买地址
温馨提示
如果你想及时收到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的推送提示,推荐你通过“在看”“留言”或”星标“”分享“等方式,让微信后台的算法记住你的喜好。??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
思想的形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心血。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文字整理 / 王海霞老师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21年11月12日
● 推荐阅读
教育有三种空间,我们应该在哪个空间进行探索?
2021年11月05日
我们要“向儿童学习”什么?
2021年10月30日
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儿童视角”,没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2020年11月13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我知道你“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