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
NOVEMBER
27.2020
(? 每周五更新 ?)
自然 | 灵性 | 趣味
胡华工作室
我所写,即为我所为
—— 保罗·弗莱雷
全文字数:5870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十一月 · 葭月,
花草园人最爱的月份。
课程“飘香四溢”,儿童灵动多姿。
和丰富的自然互动,
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完成对自然的探索……
这美好而富有生机的学习,
滋养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十一月活动主题一览 |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
大地休息啦! |
凝聚生活的美好 |
与自然对话 |
冬天来了 叶子去哪儿了 种子在哪里 我给大地做棉被 |
有趣的叶子 香香的花朵 百变的树枝 神奇的果实 |
大自然的色彩 大自然的纹理 大自然的印记 大自然的孩子 |
艺术月
大自然中的学习
扎染 · 树枝帐篷 · 叶子王国 · 鲜花的世界
可向左滑动
本月课程纪实贴在这里??????
1. 忠实记录课程的瞬间 |如何用一个“布娃娃”
开启冬日学习之旅
2. 畅游日 | 今天,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
3. 忠实记录课程的瞬间 | 男孩子vs女孩子,
面对纹理的学习,结果会一样吗?
4. 畅游日 | 时尚达人 & 插花艺人 & 造纸匠人,
你知道如何用自然物艺术地“出圈儿”吗?
5.畅游日 | 当缓慢成为一种态度,
艺术的生活便随之而来
更多课程细节,您可点击“”,
购买图书《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
秋季课程用书,详细了解 。
这几年,总会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的“生活化课程”里对儿童的学习方式非常关注,但似乎缺乏了对科学领域与艺术领域的关照。科学知识的传授与艺术技能的训练在“生活化课程”中几乎难以见到。你是怎么看待这一切的?
我很喜欢这些提问,
因为这些问题总能让我思考,
之后再去寻找合适的契机去“回答”它。
有了思想上的“自由”
就有了扑面而来的自由气息
所以,才有了动力和自觉性
这个周一上午,幼儿园负责教研的海霞老师问我,周二的教研会上,是否能和教师们一起聊聊天,听听他们的困惑,解决他们面临的课程中的一些困惑。
如何让孩子们关于种子的学习不仅停留在艺术层面,还可以延伸至科学层面?
艺术月的第三周,小班的课程进入到了“种子”的学习。当“种子遇上艺术”,我感到,不能只停留在用种子做一个艺术品这样简单的层次上,应该多一些科学领域的学习。但究竟该如何开展?我的心里充满了疑团。
——李洋老师
孩子们的学习如何在艺术与科学探索间游走?
这个月,我们中班的小朋友用自然物(花、叶子、树枝)进行艺术创作,孩子们创作时超级喜欢、玩得特别开心。但我时常感觉,用这些自然物的艺术创作意犹未尽,往下深挖的线索在哪里?孩子们的学习如何在艺术与科学探索中间游走呢?
——甄珍老师
面对来自孩子们的庞杂的信息时,如何找到课程的线索?在艺术学习的背后,我们应该传达出怎样的科学观?
在十一月,我们大班的活动总是以关键问题来开启学习。有时候和孩子们讨论完之后,发现孩子们的信息量很丰富,以至于我们找不到课程进行的线索了。
比如在大自然中的纹理探索活动中,和孩子们聊完后发现,他们对“纹理”的认识很丰富。突然间,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进行了……也因为“纹理”的概念本身很丰富,比如:服装上的纹理、古钱币上的纹理、建筑上的纹理,信息量太大,不知该如何寻找到下一步活动开展的线索。
艺术学习是比较多样化的,孩子很容易被新鲜的材料所吸引,如何帮助孩子专注于自己“手边”的创作,也能饱含热情地进入到深度学习的状态之中?在艺术学习的背后,我们想传达什么样的科学观?在纹理学习中,如何和孩子分享其中的科学理念?这些都是我的困惑……
——王彩霞老师
在孩子们探索的时候,我可以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吗?
艺术月,缓慢、沉浸的创作活动很让我期待,但同时也有一些担心和困惑,不知道要如何将科学和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尤其是“纹理”的探索,纹理的特点、纹理的分类等内容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们,这个是对称的,那个是螺旋的吗?在课程中加入科学的内容一直是我比较困惑的地方,感觉也是自己的短板,我会下意识地规避这方面的内容。
——李美杰老师
周二中午,例行的教研活动时间,
我和老师们一起讨论这些问题。
以下的内容,根据我在现场的发言整理而成。
01.
教师们的专业“焦虑”
令人感动
你们的专业“焦虑”让我很感动,又觉得可爱。有时感觉自己很难和别人分享花草园教师的成长轨迹,因为当所有的指令都是自上而下的时候,变革与改变其实是很难发生的。而花草园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这是很多人是难以想象的……
课程创生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变革。
教师们的主动,
才是幼儿园课程变革中最强大的推力。
这个月,我们都能够感到,教育是一条意义之河,我们在其中,河流的走向越来越蓬勃,每个人与每个人、每个事物之间都能对话:老师和自然对话,和孩子对话,老师相互之间对话,教师与家长对话,孩子和孩子对话,和自然对话,和课程对话……
我们共同用课程编织出了一张生活的意义之网,在教育的意义河流里,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驻足、对话,都能产生出非凡的创造力。正是依靠着这种文化自觉,才推动着老师们的深度学习的自觉发生,而这种深度的学习与思考,才能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与发展。
02.
“动情点”与
对儿童的“共情式理解”
花草园的课程不是表演式的,而是一个坚实的课程文化创生过程。
今天的教研会,有很多实习教师一起参与讨论,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生活化课程”的变迁过程:
课程探索初期,我们会把儿童是怎么讨论问题的过程全部记录下来。那时候,教室的墙上写满了儿童的话语,每次的教研会,我们都是以“你从孩子们的话语中听到了什么?”开始的。
还记得那时候,我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动情点”。
对儿童的理解,应该是一种共情式的理解。不要以为把儿童的话写下来,就是理解了儿童。这句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儿童可能讲很多话,但是你要找到能和他共情的地方。
儿童如果没有人帮助他梳理情感,情感不能得到正常的释放,就会在情绪层面表现出来。愤怒、执拗、不安、焦虑、极度兴奋……这些都是底层的情绪。
所以,
记录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
而是为了找到其背后,
儿童的情绪与感受升华的一种可能性。
如果有人问你“你今天怎么样?”和“你今天的感觉怎么样?”带来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样的。情绪是大脑的产物,任何一个情绪在大脑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区域;而情感是心灵的产物,心灵是完整的。
要帮助儿童把情绪升华为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教育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也往往意味着,教师开始将专业的视角由大脑转向了心灵。
新教师要特别注意:理解儿童的情感,找到和他们共情的地方。一旦有了共情,你的“情”也会一点点儿扩大,最后会变成一片海。
当下很多幼儿园面临的问题是,虽然强调倾听儿童,却无法判断出如何听才是有意义的,所以总是喜欢用大脑来判断对还是不对,很少有心灵的参与。我们的新教师,要破除头脑的偏见,让心灵和儿童同频共振,开始可能就是一个点,找到那个点,然后再一点点地扩大,这就是共情式理解。
课程的第二阶段,我们开始用文化引领课程。我们也意识到儿童和文化是同源的。儿童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缩影。读懂了儿童,也就读懂了文化。当我们尝试着用文化编织课程时,也会看到,这种文化如果推及到人的生命性,本质上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03.
“生活化课程”中的
科学观与科学精神
这个月,我们的主题是“大自然中的学习”,但其背后蕴含的却是对“中国人生活密码”的一种探寻态度。
用种子、树枝和自然物进行创造,为什么是“中国人的生活密码”?
因为这里面蕴含着中国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观。中国人和植物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我们吃的食物大都是植物,中国人也善于从植物中汲取养分,植物的全身都是可以吃的。因为蛋白质补充的不足,中国人还发明了豆腐。
十一月的课程其实就是关于大地上的一株植物的故事。树枝、树干、树根、种子里都蕴含着中国人的热爱与信仰。我们吃的小麦、大米,都是种子。中国人喜欢吃种子类食物,我们认为,种子是有生发力量的。
这个月,我们并不是在单纯地利用自然物做艺术探索。从根底上说,是我们在做中国文化的追寻和辨析。从科学精神来讲,我们是对植物进行了更深入、更深刻的解释与认识。
在《指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不仅仅要让儿童具有初步的探究事物的能力,发现一些现象,还要产生一些对数学的认知,感知一些关系。这个月,我们也是在探究与认识植物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小班关于种子的学习,可以帮助儿童感受种子的软硬、光滑、粗糙,感受天气对植物的影响变化;做科学实验的时候,有一部分种子可以放在阳光下,有一部分放在阴凉处;有的放水,有的不放水……通过实验,了解天气、水分对种子生发的影响,这就是科学性的探索。
对植物的探索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中国人的科学发明与创造大都和农业相关,中国人的数学发明与农业相关,观天象、看节气也跟农业生产有关……
我们的科学发明和西方人科学发明的初衷是完全不一样的,探索的路径也是大相径庭:中国古人擅长实践探索,但弱于理论推演;擅长归纳总结,但弱于演绎分析;擅长推敲尝试,但弱于逻辑思辨;擅长着眼全局整体,但弱于使用各个击破。
这里的弱,是用现代眼光来衡量的,在传统的中国人眼中,这并不是一种弱,而是一种对自然与万物的克制与尊敬。
李约瑟之问:??
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了一个“李约瑟难题”:为什么15世纪之前,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更为有效的中国文明,到了15世纪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李约瑟之问”的提出,引发了一场“中国古代到底有无科学”的争论,这场争论旷日持久。
“李约瑟之问”的后半部分,与“为什么近代科学仅仅起源于西方”这个问题,看上去在时间上平行。它吸引了大量讨论和研究的热情,也产生了很多试图从制度、经济、社会、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精神层面做出解释的假设和理论。
无论这些解释具有何种程度的说服力,在与欧洲的对比自照中,我们都把自身文化和集体潜意识中的特性看得前所未有的更清楚了一些。即中国古代的自然知识与西方科学不可公度,西方科学的分类体系与编年史框架也无法容纳和盛放整体的中国古代自然知识。
04.
中华文明
源远流长的奥秘
这个月,我们完成的就是对自然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探寻,如果抛开艺术表现形态,回到植物本身的探索中,就会发现,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动植物都是非常友善的。我们是一个非常柔和的、很有韧劲的民族,这个韧劲的形成,一定和我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吃的食物有关。
没有受到西方营养学影响之前,中国人是不太经常吃肉的,我们更喜欢吃植物类的食物,蔬菜、种子,以吃植物见长。南方人喜欢的竹子没长成的时候吃竹笋,长成了可以做竹筒饭,还可以食用里面的纤维——竹荪。任何一个植物,中国人无所不尽其用,所有的植物只要能入嘴的,都要尝试,吃不了的还可以做成中药。
古代的中国人甚至认为,肉食者鄙。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侵略性是很弱的。在中国历史上,汉人没有过大举的侵略活动,恰是这种柔顺,让中华文明一直保留至今。
中华文明就产生在土壤上,连绵不绝。我们对土地的情感更深厚,我们很温顺、很柔软,但也非常坚韧,懂得以柔克刚。为什么最软的反而是最硬的?为什么看起来最无形的反而是最锋利的?因为我们从植物中获得养分,是需要时间来等待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我们才能丰衣足食。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民族。
在设计课程的时候,
这些认识会直接显现吗?
它会变成什么?
05.
课程背后
要有坚定的文化立场
今天我们讨论的,跟我们当下的课程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看起来没有显性的关系,但是作为一个教师,在表达教育观点的时候,后边必须要有宏大的文化立场。你的文化立场越坚定、越深刻,在这个课程中投射的力量就越强大。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立场。
这个月课程的精妙之处就在于,第一周,我们初探自然,理解自然的颜色,和叶子一起做游戏;第二周,我们创造自然,用自然物来创造文化与生活;第三周,我们要往纵深里走。你们的直觉都感受到了有点深不下去。在哪里深?如何深?深到哪里去?我们要顺势而为,探索自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终于在这里相遇了。让我们坐下来好好完成一场讨论。
对这一周的学习,孩子们的直觉与期待也是很准确的:
冯菁菁(4岁):我想要种下一颗小种子,每天浇水等待种子长出芽,看看它再结种子的样子。
许淳钧(6岁):我想试试常见的自然物是不是都能当染料,也许我可以制作一个和别人都不一样的扎染作品。
胡宇铭(6岁):我想知道染布一共可以用多少种方法,我猜,彩色的石头磨碎也可以做染料。
可以看到,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认知是整体性的认识。受西方科学观的影响,成人的科学视角总是以知识来命名的,而儿童的科学视角还是要放在情感上,就是科学情感的激发和对世界的科学探索欲望上。
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需要将学习意义前置。这也是我们每周都要花时间和孩子们一起来讨论下周学习的原因所在。当有一个意义前置的时候,孩子们会自己主动去探索。
所以,接下来的活动,关乎科学精神,关乎科学感情,也关乎着民族文化与立场。
06.
我们需要对生活中
习以为常的现象
进行一种深刻的反思
比如刚刚我们讨论的问题,背后是植物和人类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讨论的话,我们可能回不到深刻的反思中去,甚至很难觉察到背后的文化联结,以及这些现象给我们带来的民族性。
我们需要回归,回归到对祖先文化的认同中去。《道德经》只有区区5000多字,但你在这个世界里遇到的任何困惑,在《道德经》里都能找到答案。我们中国人喜欢大道至简,直通本质,现代科学的这种演绎方式一直不是古代的中国人所推崇的。
文化立场是深入到人骨髓里的东西。
今天我们讨论了这么多,但你只需要抓住一点,做你喜欢的就可以了,不要总想着面面俱到。
虽然我们有课程文本,但是每个老师做出来都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孩子是活的,老师也是活的。作为一个教师来讲,如果我们只谈儿童,不谈自己,这个工作的幸福感也会降低,会让人感觉这只是一份工作。
我希望教师能够透过这套课程,见到植物,见到天地,但最重要的是见到自己。如果在这么辽阔的天空和大地上,你都找不到自己的所归、所依,那也是一种遗憾。
07.
写在最后
我在“生活化课程”中看到有些东西,
也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
因为这些文化是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
在心底里流淌过的……
我们渐渐远去,
但是孩子们一直在那条河流里,
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我觉得,所谓的接地气的教研
就应该是这样子的,
接的是儿童的气、教师的气
文化的气、天地的气。
这个“气”一定不是大脑中一些固定的观念,
而是和教师一起
将心灵的版图与文化的疆域再度拓展,
这样,每个人都会觉得,
问题在自己身上,答案也在自己心里。
教研结束后,老师们会有怎样的变化?
点赞 + “在看” + 后台回复关键词“科学“
你会收到一份老师们的感受与思考 ??
向您推荐
01.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
课程用书
更多艺术月课程实施详情,可参阅????
已经售出100000+册
第五次印刷全新升级版课程用书
全新上市
点击“”,
? 跳转购买页面进行购买 ?
更多关于这套“生活化课程”背后的思考,
您可在《给童年留白》一书中,
找到答案……
??????
02.
《给童年留白》
“只有回归到人性、人心的谦恭中去,
才有可能实现留白的教育。”
第四次印刷,正在热卖中……
? 当当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0719898.html
? 天猫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81900378306&spm=2014.21600712.0.0
? 微店网址(无发票)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682139570
温馨提示
最近,公众号开始采取“智能排序”,不再按时间线排列。如果你想及时收到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的推送提示,推荐你通过“在看”“留言”或”星标“”分享“等方式,让微信后台的算法记住你的喜好。和我们相约星期五~??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
思想的形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心血。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20年11月27日
本期主色 / 中国传统色“朱湛”
(RGB值 144,64,22)
推荐阅读
大地的馈赠:通向儿童心灵的“教育产品”
2020年11月06日
关于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六个省思……
2020年10月30日
2020年10月09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点击“”,购买《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秋季课程用书……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