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Mzk1MjA4Nw==&mid=2247486125&idx=1&sn=0836d908e8ab28c453fe0c962fff3f00
NO.31
JUNE
21.2019
(每周五更新)
自然 | 灵性 | 趣味
编者按
花草园的“生活化课程”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工作已接近尾声,预计今年9月份能够和大家见面。“胡华名师工作室”也将陆续推出一系列和“生活化课程”相关的文章。
2019年3月,我接受了日敦社幼师学院的采访。在采访中,我回顾了花草园十五年的课改之路,还特别强调,任何一个幼儿园都应遵循自己独有的课程改革路径。如同我们,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仅有自己的文化判断,也能一直沉下心来进行探索……
我想,这一系列关于课程探索的深度思考文章,一定能够给进行课程探索的同行们以借鉴。
“
背景介绍
这些年,学前教育领域一直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也在呼唤更有生命力的课程体系。我们渴望建立一种“儿童就是目的”,而不是“课程目标才是目的”的新型课程探索模式。
影响一所教育机构水平高低的关键是办学者秉承的教育观与课程观。花草园在度过最初的生存期后,我们就将幼儿园发展重点转移到了课程探索上。
我们曾尝试过分科课程与主题单元课程。但这些课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没有让我从内心产生认同感。2007年夏天,我前往美国做访问学者,几个月的访问交流结束回到国内,也有了一个新的决定,要带领老师们走上自主探索之路,探索出一套带有中国文化印记的新课程体系。
今天,花草园的“生活化课程”已经在业界享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很多人也很好奇,这样一套带有中国文化印记,用哲学体系完成课程架构,以儿童的立场诠释生活与学习的意义与方式,具有强烈感染力与生命力的课程体系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也许你读完我们的“十五年课程探索之路”,心中就会有了答案。
全篇字数: 4420字
阅读时间:8分钟
2019.6.21
以下内容转载自公众号“日敦社幼师学院”
微信ID:KTCR2018
3月25日,自日敦社幼师学院推送了第一篇“日敦社之问”——《为什么幼儿园要有课程?| 日敦社之问(一)》后,有老师在微信后台留言,就幼儿园的课程问题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思考,同时特别想了解:一个真正意义上以儿童为立场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样?
近期,我们将带着这些思考与问题,对两所幼儿园的课程进行追问,并对园长进行了采访。两所幼儿园分处中国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希望大家能够从不同中找到共同点。也许,它们能够给很多人现在想要的答案。
第一所幼儿园是——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01/
这是一所怎样的幼儿园?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花草园),在业内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存在。这所2003年在北京亚运村区域落成的幼儿园,经过15年的蜕变与积淀,慢慢成长为了现在的模样,是很多人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标地,也是很多人教育愿景的深情寄予。
2017年,胡华园长接受《三联生活周刊》专访,文章《重建爱的庇护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幼儿园》引发行业深度思考。2018年初,胡华园长接受了中国教育报的专访,文章《胡华:建造儿童理想国》,再次引发了行业内的深度探讨。
《三联生活周刊》专访胡华园长
2018年的夏天,我有幸走进这所幼儿园,它不张扬的大门悄然隐于闹市中。
正值暑假,我没有看见孩子们的身影,但幼儿园内充满了孩子的痕迹。幼儿园建筑的玻璃上印着一幅巨大的儿童简笔画,是花草园孩子的作品,上面写着“青草池塘处处花”。阳光透过玻璃,照向地面,印出了简笔画的影子。时光在这里静静流淌,内心变得愈加宁静。
穿过葡萄长廊,有一个小池塘。池塘旁有一排画着图画的石头,据说是孩子们放置的“池塘保护神”。微风吹过,攀附在幼儿园建筑上的爬山虎随风飘摇,庭院青砖地的缝隙里青苔在悄然生长。
花草园园内的风景
我感觉与美好童年相关的所有要素,都能在这里找到,似乎都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质朴而又亲切。
正如中国教育报在文章《护根者》中对花草园的描述:自然的、朴素的,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的生活,这个透着中国哲思的幼儿园,正试着回答,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国儿童!
02/
课程在花草园
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课程是这个幼儿园的灵魂。
胡华老师在《给童年留白》一书中写道:在这里,学习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孩子们将不带任何功利与先入之见,以天真质朴的本来之心与世界的本来面目浑然相融。这里的孩子们不用每天枯坐在教室里。他们的学习按照四季变化,有序地展开着。
这里的课程,每一个月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暗合着中国文化或农耕文化的体系和脉络,起承转合,四季流转。每个月,不同年龄班,有着不同的渐进课程内容。课程的出发点是儿童,因此学习展开的方式,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特征,也符合我们的祖先在创建文化之时的原始途径和脉络。
“生活化课程”月主题一览
每月,不同年龄班有着不同的渐进课程内容
十一月,中国北方由秋转入冬。在农耕文化中,这个月意味着人们开始冬藏,花草园的课程也契合了这样的节奏。他们将十一月设定为“艺术创造月”。在这个月里,所有年龄班的孩子们要运用自然材料,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用鲜花、用树叶、用树根……花草园的课程呈现现出了一种丰富的质感,体现在它不仅契合着传统的文化,也联接着儿童的需要,有着非常强烈的“内生性”。
他们认为,课程背后的文化才是重要的。所以,花草园的课程呈现出了多样的文化样态,并运用文化来编织儿童当下的生活,有强烈的编织感,也体现出了很强的原创性。每一次的学习都体现出了与自然的联接,与社会和家庭的联接,以及与自我的联接。
园长胡华说:
对我们来讲,课程是整个幼儿园的发展核心,是幼儿园的灵魂。无论是儿童的发展、学习、成长,还是教师的幸福感,都来自于课程。
我们的课程是自己创建的,它凝聚了在花草园工作的每一个人的心血和创造。他们与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职业满足感、成就感和价值感,都是从课程里来的,它既是桥梁、是纽带、也是源泉。
在幼儿园当下的课程改革中,花草园课程的编织感、系统性和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有着非常清晰的线索。既有哲学的架构,也有文化的架构,体现出了四个回归(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儿童)的特性,强调用儿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课程的诉求。
2017届毕业生送给花草园的花墙
03/
花草园的课程探索之路
真正的好课程,一定缘于坚定的儿童立场以及基于这一立场而创生的课程路径。花草园课程的创生路径,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找到了今天的样貌。
最近,花草园在做课程的整理工作,有老师回忆到:我们的课程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当初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每解决一个问题,都离理想的课程更近了一步。
建园初期,花草园使用的也是“分科课程”,到2005年花草园改换了“主题课程”。2011年,他们开始有了突破性的改变——“畅游日”,之后做了生成课程。2013年至今已经6年,他们开始将“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的课程”作为课程的基本样态。
花草园课程探索的各个阶段
园长胡华说:
花草园的课程改革遵循着一定的路径。
Step1. 确立儿童的形象
第一个改变,一定要解决对儿童的看法(儿童观)的问题。当时我们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我要求所有的教师们每天要记录孩子们的讨论,然后将讨论整理成册,并张贴在教室里。
当我们确立了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的形象,确定他们的学习是有效的之后,开始了“生成课程”的探索。“生成课程”进行到一个阶段后,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课程过于零散,教师无法对课程进行更多的准备。生成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Step2.寻找课程中文化的线索
之后我们在思考:能不能将课程以文化的方式编织出一个主题线索,因为文化才是课程的“根”。十个月形成了十个大的主题,每个大主题下有四个小主题(每周一个主题),按照儿童的学习方式,以“项目学习”的形式来解决儿童关于生活中的各类思考。
Step3. 聚焦教师人格成长
确定主题和项目学习的方式后,我们发现,如果教师心灵不开放,就无法呼应儿童的学习,所以我们又开始回过头来讨论教师的成长。
我认为,教师成长不仅仅是专业成长,专业成长是依附于人格成长的。教师如果没有人格的成长,专业的成长是没有根基的。
Step4.思考教育目标背后的价值观
当我们把课程放在历史文化的线索和脉络中,发现一般意义上的课程目标,无法解释我们的课程,涵盖不了我们的目标。我们又开始重新探讨:儿童作为一个人,他的存在以及他的教育,该赋予什么样的成长目标。“生活化课程”展示出的,不仅有生活性的教育目标,也有生命性的目标。
那个时候,我经常听老师们组织教育活动,老师们觉得自己很满意,但是我总是要问一句话:“你们教育目标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古秀蓉博士曾这样评价我们:胡华老师团队很勇敢地,很接地气,还很理想,探寻学前教育的实践成长意义和历史文化意义:秉持儿童立场,坚持四个回归(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儿童),完成三个联接(儿童与自然联结,与社会和家庭联结,与自我联结),让教师成为最好的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文化和儿童文化的交互中,享受身心灵的独特成长。
胡华园长和孩子们在一起
04/
一篇教育笔记
引发的教师成长思考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园训是: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但不是所有的教师,一开始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找到节奏的过程,可能是一年、两年、三年、八年甚至十年。
胡华老师向我描述了这样一位教师:“一讲课程改革就摇头,总是说做不到。但就在上一周的教育笔记中,这位老师回顾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她是从什么时候完成转变的?我无从得知,但是我知道,这几年她已经能够将自己沉浸在这个课程之中,表现出了一位花草园教师应有的风范。”
以下是这位老师的教育笔记。
园长胡华说:
当我们帮教师追问他们的儿童观的时候,实际上逼近的是他们的价值判断。教师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他人,所以教师的成长不仅是专业成长,也是人格的成长。在这个层面上,花草园没有什么优秀教师,当一个人完成人格突破的时候,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
在花草园里,帮助教师获得人格成长有三个路径:
?? 依托“生活化课程”和儿童共同学习,打开心灵(向儿童学习);
?? 教师们会经常坐在一起探讨人生,讨论自己的价值观,对自己的价值作出辨析;
?? 每个教师都要完成很深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审视,要按一个“文化人”的判断,来重新审视自己的需要和成长历程,就是文化自觉。
我觉得花草园的教师成长路径是非常成功的。在花草园经常能看到,工作可能只有半年的教师,已经能和成熟的教师并驾齐驱了。这是一个“文化人”自我成长的结果。
花草园的教师,文化自觉性是非常好的。我们每一次的教研,都不谈技术。老师们已经能够从工具性价值中解放出来,思考终极性价值。
在未来,这个行业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改革,实际上完成改革任务的都是教师。我想,花草园的教师,应该能够代表未来幼儿教师的一个方向,只有拥有“文化自觉”的教师,才能够成为变革时期的先行者。
胡华园长和老师们在一起
“当一个人完成人格突破的时候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
05/
写在最后
课程,多少年来萦绕在幼教人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时光流转,又有多少教育者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真正的童年,勇敢地走在了“课程改革”的路上。课程从来不是教育的唯一,但它可能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对幼儿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的理解与思考。
应该说任何一个幼儿园的课程改革,都应遵循自己独特的路径。就如同花草园,他们的课程改革不仅有自己的文化判断,也肯花时间沉下心来进行探索。当下,很多园所都想进行课程改革,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外出学习,但是我们更需要把目光转向教育的现场。而花草园的成功,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购书信息
“只有回归到人性、人心的谦恭中去,
才有可能实现留白的教育。”
展现胡华园长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的《给童年留白》一书正在热卖中……如有需要,可购买阅读。
?当当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0719898.html
?天猫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www.dwz.cn/7EWiHU
?微店网址(无发票)
https://k.weidian.com/tOuu9GKx
点击可进入微店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转载自“日敦社幼师学院”微信公众账号
版式制作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19年06月21日
*
推荐阅读
教师教育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幼儿教师教育哲学观的形成
2019年6月14日
要想设计出精彩的课程,教师价值观得有高度
2019年3月29日
儿童比你想象的更会学习——“生活化课程”背后的儿童学习观
2019年3月22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