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
NOVEMBER
30.2018
(每周五更新)
自然 | 灵性 | 趣味
本文导读
11月25日,我去上海参加了优师教研举办的《HOPE幼教创新大会》,当我和老师们分享一个孩子们的视频时,竟然泪洒现场。这个视频也感动了现场的很多人,他们也和我一样热泪盈眶。我想,他们不是为我落泪,而是为童真世界的美好落泪……
我不是第一次为儿童的美好落泪了。当我看到他们专注学习的样子;当我遇到的问题没有答案,听到他们的回答,醍醐灌顶;特别是我当我生病时,他们抚摸着我的脸颊……这些都会让我落泪。
为他们落泪,
皆因有一颗“回归、相遇、 幸福”的心灵。
答案在这里??????
回归
儿童教育工作者应该完成生命的回归,回归到自己与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去。
相遇
我们在倾听中相遇,遇见思想的美好;
我们在课程中相遇,遇见生活的美好;
最终,我们心灵相遇,遇见灵性的美好。
幸福
当你感受着他们的感受,
喜悦着他们的喜悦,
从此便有了职业幸福感。
以下为会议发言内容
很
高兴能够到上海来,因为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到上海来了。这些年我在做什么呢?在做一个自己心目中特别理想的幼儿园。今天特别高兴,一个是能够看到非常尊敬、敬爱的王振宇老师,还有李跃儿老师。她比我先行一步,办了一个很有名的芭学园,提前用了这个很好听的名字,我们再想叫芭学园也叫不成了。所以我们请孩子们给幼儿园取了另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呢?叫花花草草幼儿园。
从“巴学园”到“花花草草幼儿园”
1/
“生活化课程”
游戏化课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这次大会的主题叫《变革和回归》。我想,回归在今天已经变成一个非常时髦的词。
对于儿童教育工作者来说,
? 我们要回归什么?
? 什么是值得我们回归的?
? 回归的本质是什么?
? 我们要回归到儿童的什么地方?
? 我们如何在和儿童构建共同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过程中完成回归?
今天我的分享,想呼应一下王振宇老师讲的“游戏课程化”的主题,我们的生活化课程实际上是“游戏课程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2/
从我自己的回归故事讲起……
很多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大学老师。今天,我也讲一下我的回归故事……
我是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在我们那个年代,能够读学前教育专业是非常稀罕的一件事儿。但是我很喜欢这个专业,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之后,在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教书,教了14年。2003年的时候,我想回归自己的初心,办一所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幼儿园。
那个时候,这个幼儿园要办成什么样?我一无所知。我只是知道应该看到儿童、回归儿童。所以我很羡慕李跃儿老师。因为她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和儿童是相通的,而我们这些人,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到最后反而要越过千山万水才能回到本质中去,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程。
今天,大家都在谈“儿童立场”“儿童视角”,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和回归。这一次,我想讲一讲我们的回归之路,讲一讲我们是怎么从游戏中的生成课程走到了生活化课程,生活化课程是如何秉持儿童立场,坚持四个“回归”,完成三个“联接”,让教师成为最好的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历史文化和儿童文化的交互中,享受孩子们身心灵的康成长的。
3/
留白是一种更大的文化自信
这些年来我们有一个东西一直不变,就是看到儿童。就这样,我们义无返顾地走到了今天。
看过我写的《给童年留白》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当初我们走得是何等艰难。前两天有人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他问“留白是什么都不做吗?”我说“不是,留白是一种更大的文化自信,是对所有繁复已经厌倦了,然后选择了一种更高级的表达方式。”比如说,苏州拙政园旁边有一个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所有人都觉得它是中国化的,但是中国建筑的元素他几乎没有用到。我们也是同理,我们没有用大象、小兔、小鸭来装饰幼儿园,但是别人一看就能感受到这是孩子们的幼儿园,是非常有生命力的幼儿园,因为我们从儿童身上提取出了一些非常关键的要素。
4/
课程的改革从倾听儿童的声音
观察儿童的游戏开始
我在那本书里说,刚开园,我们只招到14个孩子。那14个孩子我们就像宝贝似地看着、哄着,不敢让人家走。我当时就想,一定要照顾好孩子们。我跟老师就说,一定要对孩子们特别好,特别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你觉得你都不能再好的程度。你可以什么都不会,但是一定要盯着他们的眼睛,看他们的眼睛。
但是怎么做更好,其实我们也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用了分科教学,也用了南师大的主题课程。到了2011年的秋天,有一天,特别有意思,有一个小女孩儿,叫妹妹,去喀纳斯玩了一趟,回来的时候带来了一个馕。这个馕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孩子们在那一天围绕着这个馕讨论出了很多的问题。听到孩子们的讨论,我很兴奋。后来我就想,这叫什么课程呢?这叫生成课程(Emergent Curriculum)。我翻阅了相关的书籍,一直在思考,我们能不能把生成课程变成儿童的课程体系?
那一段时间我们就不断地在听孩子们说他们的发现和感受,在看孩子们的游戏和学习。甚至新老师来了之后,我会要求她们什么都不要做,就做一件事情——“重构”。把脑海中的那些教育技巧、那些教育观念全部忘掉,就是眼睛盯着儿童,记他们每天说什么、干什么、看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
5/
“乘物以游心”的畅游日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创设了一个活动,每周五我们都要做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是所有的孩子不再受老师的拘束,他们提要求,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比如说他们要玩纸箱,老师们就会支持他们的想法,弄很多的纸箱过来。当我们把纸箱提供给孩子们,他们玩起来的时候,我们都惊呆了!孩子们可以把一个纸箱放在那儿,然后躺在里面,就像在自己的家一样;他们会用小纸壳给自己的手上套上“铠甲”,好像“铠甲小宝”;他们还会把纸箱连在一起变成纸箱“龙”;还会把纸箱当成山洞,钻来钻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配合他们,记录他们。有一个小孩儿玩完之后就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今天太高兴了!高兴地我都要哭了!”当时这句话对我的心灵冲击特别大。一个人什么时候才能特别高兴?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喜极而泣”。我们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能让孩子们变得那么地喜悦和幸福,这不就是我们的追求吗?!
从那以后,我们将周五这一天固定了下来,把这一天叫做“畅游日”,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这一天“乘物以游心”。随着“畅游日”经验的积累,我们开始思考是否可以把畅游日变成每日的活动。每一天,老师都要倾听孩子们的表达,把孩子们学习的过程在主题墙上进行记录与还原,然后对整个内容进行结构化,最后提取出一个生活化的主题,生成课程。这个过程,很艰难!
6/
课程中一定要有文化的线索
到了2013年的时候,我带着老师去北京的一个乡村,开了一天的会。我说:“我们要废弃掉以前的课程模式,重构一个课程模式。”那时候我读虞永平老师的《课程价值论》。他里面讲:
“人类必须从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挑选出最优秀的部分,同时也是与个体早期接受能力相一致的部分构成一个文本(在不同的群体、民族中,甚至在不同的儿童与成人中具有可理喻性的一套开放的文化体系),这便是我们的课程。”
当时这番话对我启发特别大,我就想,如果我们的课程仅仅是满足儿童的需要,天天玩、天天说,那还不能叫课程,应该还要有更高级的东西,这个东西代表了我们想要表达的文化,让我们的专业能够和儿童有机结合。所以当时我们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尝试用中国文化的脉络,来构建这个课程模式。
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是不同的,因为我们是大陆国家,所以我们特别崇尚土地。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课程,我有半年的时间会居住在乡村,所以我也是一个半农。我给我自己起了一个名字是胡半农。我要在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体会自己和土地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感联接,这样的生活也让我的精神慢慢变得放松了下来。
??点击图片,了解“一个园长的乡村生活”
我们的祖先曾经有的那种丰沛的感觉,我们可能很难再有。因此,我们决定在童年阶段,帮助孩子们完成一次生命的回归。所以,我们最终选用了农耕文化体系来建构课程,然后把我们想要表达的有价值的文化都镶嵌进去。
7/
回归到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去
回到刚刚开始时,我问大家的一个问题“回归儿童,回归儿童的是什么?”人类如果没有精神生活,就谈不上回归,我们终究要回归的是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所以当时我们就确定了课程的两个维度:
一个维度是优师教研,儿童精神世界与学习方式构成了他们学习的主题与线索;
另一个纬度是社会与文化的线索,课程要体现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性。
如果你最近关注我们十一月的课程内容,会发现这个月孩子们、老师们玩得特别嗨,所有人都在艺术中徜徉。孩子们会用木棍扎帐篷,他们很喜欢做这件事情,也很享受待在帐篷里的感觉。因为我们人类生命的早期,到冬天的时候就开始进入到了休息阶段。这就是人类的活动,这就是文化,而这些文化镶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当孩子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会和他们内心深处的那些文化基因密码产生碰撞,然后激发他们精神世界更强大的生命力。
?? 点击图片,瞬间“穿越”到花草园艺术月“现场”
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是这些所有的课程我们经过六年的两轮校验,课程书稿已经完成,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很快就要发行了。希望到时候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一定会给你带来一个操作层面的课程新体系。
虞永平老师给这本书写了序言,特别提到:“这个课程在基本的课程理念、课程实践方法论以及课程构建的路线上有很多创新,给人一种生活化、生命性、生态化的感受,是幼儿园课程系统构建的一个典范。”我读后,非常受鼓舞。
8/
课程回归的表现形式
“回归”除了我们刚刚讲的生命的回归、精神的回归,在课程的表现形式上,应该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要回归自然,因为儿童原本就是自然之子;
要回归传统,因为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系;
要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儿童当下最重要的存在。
这两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大家一直在提“经验”,但是“经验”到底是什么?我们这样想经验,那样想经验,但是儿童没想那么复杂。儿童的经验只有两件事,一件事情是我知道它;一件事情是我想知道它,就这么简单。你说的经验特别重要,只是站在你的角度来衡量,而孩子们可能并不感兴趣。我也说,“最近发展区”,每一个人的最近发展区都在他的心里,你怎么知道他的最近发展区是这样的呢?我们这么多年的改革是不是过多地把专业化和常识性给对立了起来?
儿童他本来就是在自然中生活的。我们讲的回归自然,其中,我们人类生存早期和自然的相处是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用霍尔的“复演论”来说,孩子们就是在重演我们生命早期的那段历史。我们的孩子可以在幼儿园爬树。我们挖了一条河,那条河从楼前穿过,孩子们看到那条河喜悦的心情,让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在园子里爬树,在“小河”边嬉戏
回归传统。传统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东西。07年的时候我去美国,总是感觉心里空空洞洞的。那时候我竟然听上了周杰伦的音乐,周杰伦用母语的演唱叩击着我的心弦,我在国内的时候是喜欢听古典音乐的,可是我到美国听不了古典音乐,人家说这叫文化冲击。
所以,当时我特别明确,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内心的声音是:只有我们民族的文化才能叩击到我们的心弦。中国文化内蕴深厚,凝神定气、专心致志,英文叫Flow,就是心流流过。其实中国人早就提到,当你专心致志的时候,是在觅道和寻道。
今天,我带来了一个视频,是大班的孩子们在制作花草纸。大家都知道纸是中国人的发明。
纸,对于中国人既是文化又是精神。
非常美,我看得都落泪了,因为有我们民族的魂在里面。后续,孩子们还用花草纸做了一个花草园标,这个学习一直在继续。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课程,没有排练,也没有一个大人在高声说话。特别美,有一种中国式的美,好多家长看了之后也落泪了。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如此专注。在制作纸的过程中,他们也在慢慢领悟着民族的精神。并没有人告诉他们,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他们体会到了。
??孩子们亲手设计的花草园标
回归生活,就像我讲的:
生活原本就是流畅和自然的,
它就应该是教育的构成。
儿童应在生活中完成学习,
而不是用学习来替代生活。
现在很多幼儿园老是想着要 给孩子们教点什么,记住:孩子比你会学习!所以,在我们幼儿园里,很少有教授知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比如关于树叶的学习,老师们会让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去大自然里收集很多很多的树叶。开篇就提一个很开放的问题:你们的这些树叶是怎么来的?你们想用这些树叶做什么?讨论完,孩子们会自己来操作。结束后,我们可能会看到很多种不同的树叶作品。
点击链接,看小班的孩子们如何玩转叶子
忠实记录课程的瞬间丨“碾压”成人的叶子游戏在这里
放弃教很容易吗?非常难,这是要跟你的习惯以及控制欲做斗争。
9/
所有的回归都是为了
和儿童保持同频共振
最后,这三个回归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要回归儿童。我们所有的回归,最后都要走到儿童那儿去。如果你所有的回归都是样子,比如穿上古代人的衣服读经,可是孩子根本不和那些东西产生同频共振,那怎么能叫回归呢?
回归儿童,儿童会怎么样?在我工作的这些年里,我是儿童崇拜论的拥趸,我太爱孩子们了,以至于孩子们一皱眉,一睁眼我都知道他们想表达的是什么。
每一年毕业班的孩子们都很舍不得离开幼儿园,因为这里是他们的精神乐园。他们的想法总是那么独特而富有诗意。去年,我们的毕业生送给了幼儿园一面花墙,每一朵花墙上的花就代表一个小朋友,他们将自己永远地留在了花草园。
抱歉,我又落泪了。每次看到孩子这样美好的样子,我的心都特别感动,那份美好弥足珍贵。
孩子们的美好一直都在,
看见他们的美好,
并愿意为他们的美好而创造,
我们一直在努力。
我也经常和老师们说:一个人的生命中难得完成一次超越,可是我们借由和孩子们在一起,完成了一次次生命的超越,这难道不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职业吗?
10/
中国文化的根才是学前教育
未来发展的源泉与方向所在
我们在做的就是用儿童的生活来构筑一个平台,让儿童在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学习。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会看到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为什么他们有那么多光彩照人的瞬间。
生活化课程绝不只是回归生活那么简单,我们只有回到民族文化的哲学体系里去,才能将生活和儿童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工作里看到儿童,在游戏里看到文化,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
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新书预热
记录我们“生活化课程”的探索以及课程背后思考的《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儿童》一书,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本书的样章。敬请期待。
上架通知
展现胡华园长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的《给童年留白》一书,二次印刷已经完成。如有需要,欢迎购买阅读。
?当当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0719898.html
?天猫网址(可提供发票)
http://www.dwz.cn/7EWiHU
?花草园微店网址(无发票)
https://weidian.com/s/980441603?ifr=shopdetail&wfr=c
点击可进入微店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录音转录 | 王晨琳、吴钰杉、张丽、李琳
何力平、吴洋洋、张晓莉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18年11月30日
*
· · ·文中相关推送一览 · · ·
从“巴学园”到“花花草草幼儿园”
2016年3月4日
一个园长的乡村生活
2015年10月9日
这所幼儿园能让每位幼教人都热泪盈眶 | 走进幼儿园
2018年11月27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