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里的哲学】
谈论“生死”,也可以很美好
《死亡也是美好的》
——孩子们的讨论汇集成了一首美妙的诗歌
等我老了也会死去,
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我会去以前的世界里,
去一个有光亮照出的地方,
我会变成鱼,自由自在的游泳,
也会变成星星,每晚都冲你们眨眼睛。
我会去天堂,那里一定是个很美丽的地方,
我会去另一个世界里,好好地活着。
不要觉得伤心、难过,
死亡并不是一场灾难。
也许我会变成肥料,让花花草草长得很好。
我希望死亡是美美的、安静的,
就像《活了100万次的猫》一样,
能够经历更多的生活,
就像做鬼脸一样,笑呵呵的,
像彩虹一样,五彩缤纷,
像活着的时候一样,是快乐的。
如果有长生不老的本事也挺好,
爸爸妈妈就可以永远看到我,
我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小伙伴,
我会去慢慢地周游世界,
去看我没有见过的风景。
不过就算死了也没关系,
我就能去感受另一个世界的乐趣。
生和死只是时间的关系,
我会勇敢地活着,再快乐地死去。
四月,槐月。
花草园迎来了一年中最美丽的景色。
丁香花盛开,散发出阵阵幽香;
小池塘注水,
小鱼儿终于又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游了;
泡桐树开花了,
紫色的花朵零零散散地飘落在操场上;
冬季孩子们种下的郁金香也渐渐开放,
如同欢迎孩子们的张张笑脸。
绿皮 花花草草幼儿园里的“花花”和“草草”
还记得去年夏天来到幼儿园的小兔子花花和草草吗?他们在幼儿园相识、相爱,之后,它们诞下了5只可爱的小兔子。冬天到来的时候,我们把它们寄养到了7个小朋友和老师的家里。
一个冬天过去了,小兔子们还好吗?
清明小长假后的第一天,是他们回家的日子!
◎孩子们为了迎接小兔子的回归,
将他们的家装饰一新。
可是,
为什么只有5只兔子?
小兔子们的妈妈花花和另一只小兔子去哪里了?
原来……
中一班蓉蓉小朋友:那天早晨我出门兔子还是好好的,我还和兔子打招呼着呢,但晚上回家的时候我发现兔子就已经躺在地上一动都不动了。我可伤心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养小动物。
薇薇老师:有天早上我给她喂菜叶的时候发现它不动了,嘴巴咬着笼子的边缘,身体已经僵硬了。兽医说它肠胃出了问题,已经去世了,我把它埋在了小区的花园里。
原来花花和它的另一个孩子去了另外的世界,孩子们能接受这个现实吗?我们决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下“生死”的问题,因为这是每个人一生中都绕不过去的话题。
●
“什么是死亡?”
●
“死亡可怕吗?”
●
“生与死是什么关系?”
壹
绿皮 “生与死”,我们可以和孩子们谈论吗?
在“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的课程里,我们一直在完成着一件重要的事情,留意倾听孩子们的问题,记录下他们的思考,然后平等地和他们进行讨论。
我们确信,对孩子们来说,思考是一项自然的活动,也是一个优雅的习惯,就如同玩游戏一样有趣自然。
我们在记录中也发现,儿童的提问、评论,甚至推理,都带有极强的哲学意味,耐人寻味……
Q1:死亡可怕吗?
侯尧(3岁半):死亡就是消失了,以后都看不见了,所以很可怕。
闫皓同(5岁半):对人来说可怕,因为人只有一次生命。
马羽萱(6岁):死亡很可怕。很多动物就是因为死亡才灭绝,这个世界就不美了。
张墨缘(5岁):不可怕,有的人死是为了保护别人,特别勇敢。
王钰萱(4岁):死亡不可怕,因为我们老的时候都是会死的。
刘旭冉(6岁):不可怕。死亡代表着我们的生命到头,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我不会害怕。
Q2:人死后去了哪里?
杜星璇(3岁半):去以前的世界里了。
黄彬宸(3岁半):会去一个有亮光照出的地方,别人也能看到他的样子。
王唯亦(4岁半):人死了就变成鱼,会永远自由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冯妙涵(5岁):人死了,会去另外一个世界活着。
张北歆(4岁半):会变成天上的星星,每天晚上对我们眨眼睛。
沈辰宇(4岁半):会去天堂,去了天堂就永远都回不了家了,天堂一定是个很漂亮的地方,不然他们为什么不回家?
张夷陵(5岁半):人死了之后就会变成星星,然后又到了人的肚子里变成小宝宝,然后再死又变成星星,再回到人肚子里变成小宝宝。
杨博岩(6岁):好人会上天堂,坏人会下地狱。因为坏人要为之前做的事情负责。
Q3:亲人死亡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全奕单(4岁半):会让我们觉得很伤心、很难过。
陈刘芷蘅(6岁):带给我们很多的伤心和孤独。因为这个世界上又少了一个爱我的人。
沈辰宇(4岁半):会带来灾难。因为如果死亡了,就没有你这个人了,会给爱你的人带来灾难。
刘芊然(5岁):死亡会带来平静和安静,这样就可以有平静的生活,没有人吵了。
王逸帆(5岁半):可以给人们带来肥料。
马汤彧(5岁):虽然有人死了,人们看不到了,但是死了的人就可以在一起了。
刘子立(4岁半):因为只有勇敢的人才会面对死亡。
牛亦菲(4岁半):死亡会带来希望,因为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Q4:死亡是什么样子的?
王鏖闵(4岁):是灰尘的样子。
卢昕妤(4岁):也应该是美美的样子。
杨昊霖(4岁半):希望死亡会很好,死了就不用再费劲活着了。我还知道,有个人不想活就爬到电线杆上,他肯定是不想活了。
陈凯润(4岁半):我希望的死亡就像《活了100万次的猫》一样,能够经历更多的生活。
贾依晨(4岁半):死亡就是做鬼脸的样子,因为他们不希望身边的人太伤心。
李悦潼(4岁半):死亡会像闪光一样,身上就会发出光芒。
王淏晨(5岁):死亡是彩虹的样子,有很多颜色围绕着。
郑浩铭(4岁半):死亡是笑着的。因为这样能让其他人开心一些。
胡曦文(5岁):我希望死亡是快乐的。因为人们都觉得死亡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
邵子恺(6岁):我希望死亡之后有灵魂,还可以见到家人。
杨博岩(6岁):我希望我是老死的,和熊一样永远地沉睡。
刘旭冉(6岁):我希望死亡以后,还能在另外一个世界活得很好。
Q5:生和死是什么关系?
黄嘉漪(5岁):生是有;死是没有。
唐果(5岁半):生命的结束就是死亡。
谈一锦(5岁):生命和死亡是相反的,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
王逸帆(5岁半):他们两个哪个都不能少,如果只有生没有死的话,世界上的人就会很多很多,人类就没有地方可以住了。所有,有一部分人到死了的时候再死就可以了。
周睿康(5岁半):生就是我能活在这个世界上时间很长时间,死就是很短的时间,他们就是时间的关系。
李美凝(6岁):死就是把生结束了。
陈牧泽(6岁):生的时候岁数很小,死的时候岁数很大。
李治渔(6岁半):生是开始,死亡就是结束。
陈凯润(4岁半):生和死就是有感恩的心,因为我们都要怀着感恩的心生活。
Q6:“长生不老”好吗?
全奕单(4岁半):我觉得好。如果我死了,爸爸妈妈就会很伤心就会哭,我想吃了长生不老药,爸爸妈妈就可以永远看到我了。
林莒骞(4岁):世界上如果没有死亡,那就是孙悟空的时代,不是现在的时代。
赵思淼(5岁半):我觉得好,这样人在地球上就会越来越多,地球的吸引力比黑洞还大。
王展曦(4岁半):我觉得好,因为我就能一直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上面会有很多我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再看一看。
郑浩铭(4岁半):我觉得好,因为那样我就可以慢慢地去周游世界,不用怕死掉。
解应登(4岁):我觉得不好,因为人本来就是会死的。
刘旭冉(6岁):永远不会死就不会有意思,感受不了另一个世界的乐趣。
杨博岩(6岁):可以永远不死的话,我就希望过得慢一些,看看更多的风景。
韩逸姮(6岁):没有一个人愿意变老,大家都想永远美丽,还想能够走得动。
贰
绿皮 儿童,天生的哲学家
孩子天生就是哲学家,我自愧不如。本以为他们都会害怕死亡,但出乎意料,他们说死亡就是生命的终点,就如同一列车,到达了终点一样,应该是圆满的。
——By 李文老师
孩子们说“如果只有自己长生不老,活太久一定会很无聊”。看到这里,想到一句话,其实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生,可喜的是它不需要重来。所以当你每时每刻都在享受自己生命中的一呼一吸,你就不会在意岁月是长还是短。
——By 吴婷婷老师
死亡在孩子们脑中只是一种被告知的可见形式,他们也许会有一些模糊的忧伤体验,但瞬间就会被其他的美好所吸引。在他们眼里,每一天都是晴朗的。
——By 张燕芸老师
刚刚经历了亲人离世,我不知道要如何面对。看到他们的坦然和豁达,我突然认识到:生和死,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形式。离开的人一定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在我们心里,当我们想念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并一直陪伴我们。
——By 晁妍老师
和孩子们在一起,生和死的话题不需要避讳,在他们的小小脑海里,生与死早已转化成“美好”的样子。孩子们说:生和死就是多与少的关系;生与死都是需要感谢的……多么富有哲理,惊醒了成人,也羡煞了我。
——By 马静老师
有的孩子说天堂是一条河,一个喷泉,是……和我们这里一样的地方。那一刻,我感觉生和死的距离其实是摸得着看得见的。也许不用惊讶,只要喜乐日复一日,心中有爱,相信真善美,生死是相通的。看到孩子们对着空笼子呼唤花花,又在园子里寻找他们以为走丢了的花花,我仿佛真的看见了花花。
——By 申洁文老师
在孩子们的眼中,死亡是美好的:“死了也要美美的”;死亡也是可爱的:“死后可以变成肥料”,在我们看来挺沉重的一个话题,孩子却给了很轻盈的回答。最近我们在读书会里学习庄子的哲学思想,里面提到庄子之妻去世时,庄子击缶而歌,这样的豁达唯圣人与儿童可达到。
——By 罗希悦老师
叁
绿皮 生命只是一场轮回
今天,
孩子们要播下种子,
期待新的生命出现。
?? ?? ??
名师视角
“向死而生”是教育中最真实的生命体验
对孩子来说,死亡是一个很遥远的话题。但在这个讨论里,我们却听到了如此丰沛富饶的答案。
我生命中曾经经历过的几次低潮期,都和恐惧有关。恐惧失去,恐惧未来,也深深地恐惧过死亡。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战胜恐惧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心路历程。儿童面对生死问题的态度是如此坦荡、如此轻松。我想,只有我们不再恐惧“恐惧”,才会拥有孩子般的心境。
孩子对生死的讨论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成年人惧怕谈论死亡,但对死亡问题的探讨,本质上是在面对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恐惧与担忧。因为所有恐惧与担忧的根源都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如果我们不和孩子们探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会一直隐秘地藏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这些思想会处于一个休眠的状态。但当我们和他们一起谈论生死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也让他们学会了真实地面对生命中的终极问题,开始新一轮的思考。
儿童只有在物质与精神统一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各种心理品质,提高人格境界
儿童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非让我们带他们走入到一个思想的定式中去。我们在实践中也越来越意识到,儿童的智能和情感需要高度的协同合作,因为这和他们学习的有效性息息相关。
当我们开始关注儿童哲学,关注他们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时,才能说,我们一直试图用他们的方式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情感,理解他们的思想,理解他们的精神。因为,儿童的哲学才是他们理解世界的理性重构。
“向儿童学习”从来不是一句口号
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要向儿童学习。但应该向儿童学习什么?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学习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但要想建立起一个“向儿童学习”的信念,就必须了解儿童的精神哲学,因为,儿童所有的行为都是他们哲学观的外化。
当我们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展现儿童的天真,保留他们的敏锐,欣赏他们的哲学思考的时候,我们才敢说,我们是在向儿童学习。
我们确定,让儿童拥有“大智慧”,
才是今天教育的最佳选择
我们在培养儿童获得一种宝贵的品质。与处理具体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小聪明”相比,哲学更是他们未来解决人生根本性问题的“大智慧”。
PS:在成文的过程中,一些观点与思考参考了刘晓东老师的《儿童精神哲学》一书。必须要说,这本书一直是我思考儿童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
绘本推荐
《Life and I》
作者者:Helland Larsen, Elisabeth
出版社:Little Gestalten
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一片叶子落下来》
作者者:利奥·巴斯卡利亚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爷爷变成了幽灵》
作者者:(丹麦)金·弗珀兹·艾克松
(瑞典)爱娃·艾瑞克松
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活了100万次的猫》
作者者:(日)佐野洋子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10月
编辑 | 罗希悦老师
部分图片 | 绘本《Life and I》《一片叶子落下来》
参考书目 |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