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到来,“看不见”的病毒,困住了孩子们出门的脚步。当被迫“宅家”,当假期被无限拉长,孩子该如何度过?
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这一超长假期,正是回归生活最好的契机。怎样让孩子“宅家”变得不无聊?怎样即使不在幼儿园,也把每一天过得精彩纷呈?如何学会生活,体验生活,并热爱生活?漫长的假期中,我们在不断实践……
在自我保护中茁壮成长
一场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计划:旅行计划被搁置,好友见面被取消,连出门溜达都要“全副武装”。即便如此,生活也在继续。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首先应该学会的,就是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在行动
“出门要戴口罩,否则病毒会从你的眼睛、嘴巴里钻进去。”“即使不舒服也要戴,还要把鼻子戴住。”“出门回家后,我们要洗手,还要换衣服。家里要勤通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孩子从绘本、新闻、爸爸妈妈口中,了解了许多自我保护的方法,并真正落实于行动之中。
分镜一:洗手篇
“壮壮洗手”。在与壮壮妈妈的沟通中,她是这样形容壮壮的:出门回家就要洗手,还会说:“我把手都给洗红了”。既然壮壮的“七步洗手法”这么专业娴熟,就一定不能浪费了。于是,借助时光迹平台,中二班的孩子们都看到了。
“肯德基的洗手故事”。线上云见面第二期,柠檬一家正前往肯德基觅食。用餐前,柠檬前去洗手。洗完手下台阶,柠檬不小心摔倒了。“要重新洗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于是,在同伴的“监督”下,小柠檬进行了第二次餐前洗手。
分镜二:口罩篇
疫情期间,出门少不了口罩的防护。口罩怎么戴?“戴住鼻子、挂在耳朵上。”口罩有哪些类型?“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棉布口罩、海绵口罩”。口罩还可以做什么?“五彩口罩我自制,冠状病毒挡外面,我为武汉来加油!”
借助线上沙龙、时光迹等互动,我们发现:
1.孩子学会了疫情下自我保护的策略。
2.愿意关心周围人是否做好防护,并加以提醒。
3.形成了自我保护意识,并基本适应疫情下的生活。
可是,防疫除了做好自我保护外,还能做什么?每日锻炼、增强体质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增加孩子户外运动的时间?如何为孩子提供同伴互动的机会?一次线上沙龙中,我们发现了契机。
强身体我能行
分镜一:骑车小分队
线上沙龙中,“你们最近都在家做什么?”引发了幼儿的头脑风暴。“我会骑车了!只有两个轮子的车,旁边没有小轮子哦。”“我还不会”。“你们要不要约着,试一试?”
原来,即使不在幼儿园,孩子们也可以相约锻炼。带着骑车目标,许多“不服输”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们都开始行动起来。“我们家十分钟就骑起来了,比我这个当妈的厉害多了。”“我们家不太敢,明天再试试。”“昨天我和申申一起骑车了,他骑得很快,但在我面前刹车了,没撞到我。”……
由孩子一句话引发的“骑两轮车”话题,很快席卷了中二班。在这中间,孩子承担的角色,是话题引发者;家长承担的角色,是活动推进者;教师承担的角色,是平台搭建者。孩子的同伴学习,家长的互相沟通,教师的跟进推动,在这场骑车狂潮中都有所体现。
分镜二:相约操场
一天,我们在朋友圈看到了心愿小朋友踏青的图片。很巧的是,照片里还有同班的安安。我们将合照分享至班群,不一会儿,群内家长返图。再仔细一看,萌萌也出镜了。原来,即使不在幼儿园,孩子们也未中断联系。于是,在这一小互动的影响下,家长们自发地约了起来:一起去公园,一起去骑车……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捕捉到了奶奶与孩子们“老鹰抓小鸡”的画面。傍晚时分,相约操场。玩什么?童年经典游戏——老鹰抓小鸡。夕阳西斜,欢声笑语,生活有滋有味。
当一个孩子get了骑车新技能,那么,一群孩子都会开始尝试。当一个孩子出现在操场,那么,一群孩子就会随之而来。不难发现,孩子是串联家长、教师最好的线,而家长、教师也反之为孩子提供着支持。良性家园互动生态圈的形成,拉近了家园,服务了孩子。
在亲子互动中体会仪式
适应疫情下的生活,是孩子需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同伴的互动中,孩子们顺利度过了适应期。除了每日必备的常规生活环节,我们继续思考,如何让孩子感知生活,体验生活?
恰逢元宵,去年孩子们在园中共做元宵的场景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正是这份浓浓的“仪式感”,增强了孩子对元宵节的认识。宅家生活,何不将“仪式感”继续推进?教师引导,家长创新,孩子就能在体会“仪式”的过程中感知节日节气,进而体验生活。
仪式感的落地
叮咚!你有一份来自老师的美食分享,请查收。元宵节,吃什么?来自老师家乡的元宵特别美食,隔着屏幕都要流口水了。
来自教师的分享,很快在班群引发了讨论。孩子们都是怎么过元宵节的?帮妈妈搓元宵,和奶奶试试包包子,顺带分个汤圆,体验一下生活中的数学。除此以外,孩子们还提到:团圆的日子,好想大家呀,那就——见面吧!来自老师的美食惊喜,和爸爸妈妈一起准备节日美食,收到同伴的“云见面”邀请,生活仪式感的种子,就这样悄悄种下。
仪式感的生根
种一棵种子,悉心培养,定会萌芽、生根。在这过程中,家长的角色不可或缺——
立春了,要吃春饼啦!家长沙龙中,我们和大家分享了来自芃芃妈妈立春春饼。家长们意识到,即使宅家,生活的仪式感一样可以创造。不是特别的布置,不是精美的礼物,更不是简单粗暴的“买吃玩”,生活中细微的变化,节日的到来,大自然的馈赠,都可以成为仪式感的来源。和孩子一起慢下来,体悟生活,生活本身就很有趣。
仪式感的野蛮生长
家长沙龙后,“仪式感”深入了其他家长的内心,他们纷纷行动起来——
春天来,槐花开。“我今天和安安去摘槐花了。”“槐花很高,要用棍子把它打下来。”“摘了两大包,爷爷做了槐花饼”。来自孩子童言稚语的反馈,让我们看到家长“生活意识”的提高。想必日后孩子回想时,还能忆起春日里的槐花香。
立夏到,来斗蛋。和妈妈共读的绘本中,立夏要斗蛋。阿婆口中的立夏,要做豌豆饭。身为“小能手”,那就都试试吧!立夏习俗,孩子就在体验中获得。
初夏到,枇杷熟。枇杷丰收日,定少不了和孩子一同体验。爬梯上树、去叶摘果。满满的收获,满满的满足。这些,都是一份份迎接幸福夏日的仪式感。
孩子们生活仪式感“野蛮生长”的背后,是家长教育意识的“野蛮生长”。抓住生活中点滴的教育契机和孩子一起玩起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让孩子们体验生活,感知生活。想必,这就是本次疫情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在共同分享中传递幸福
孩子学会了生活,也在家长和教师的辅助下将生活过得愈发丰富多彩。被生活浪潮席卷的他们,无疑会热爱生活。于是,我们继续思考,热爱可以如何表达?最终,我们把热爱转化为——将自己生活中的光和热,传递给别人。
美食主播大家当
如果家里有很多草莓,怎么办?可以——熬制草莓酱!来自蕊蕊的分享,为我们解锁了草莓的新吃法。洗净,放糖,小火熬制。即使是第一次尝试,也很成功。酸酸甜甜,是一份自食其力的味道。
当面粉遇上酸奶,会发生什么?当一片片松饼相遇,又会变成什么?来自棉花糖的分享,向大家展示了疫情期间不能外食甜品的解决办法。动动小手,美食全家皆有。
水果沙拉怎么做?来自萌萌的美食攻略,让我们看到家长大胆放手后孩子的成长。洗干净、切成块、加酸奶、拌一拌,酸奶沙拉就出炉啦。全程独立操作,孩子成了真正的“小能手”。在他的带动下,同伴、老师们也都忍不住尝试起来。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当大家一起操作,一同分享,即使隔着屏幕,也是满满的幸福。
当然,小能手们的尝试,离不开大能手的帮助。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能手为小能手们提供了充足的探索空间:洗洗切切,和面搅拌……而小能手们需要帮助时,大能手们又从不缺位。打开厨艺新世界的过程中,小能手们积累的不仅是制作美食的幸福感,更是“小主人”带来的成就感。
除了当美食主播分享幸福,日常生活中的节日,同样是表达“热爱”的机会。
我们的女神大家爱
当女神节遇上周末,会发生什么?花式表白?惊喜准备?又或是?……为了让妈妈休息一天,“女神节神秘企划”开始了。“我想对妈妈说什么?我能为妈妈做什么?怎么表达对妈妈的爱?”,这是老师留给孩子们的问题。
很快,小萌萌变身成为家务承包商,铲屎官、拖地、端碗、发餐具,样样都没落下。
看到萌萌的分享后,其他小能手也不甘落后。洗晒衣服,甚至是自己切菜炒菜,孩子们都尝试起来,完成度都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孩子们对妈妈那份浓浓的爱,迅速在中二班中分享,传递,弥漫……
除了向妈妈表达“热爱”,对于自然的热爱,孩子们也在分享中实践着。
我与植物共成长
植树节,哒哒分享的种植记录引发了热议。原来,记录不局限于当下,“未来展望”也可以存在其中。于是,对于种什么、怎么种、如何照顾的问题,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分享,并在生活中实践起来。
尝试种不同的植物、记录植物的成长、定闹钟提示自己浇水……
分享日常种植的过程中,孩子的种植经验不断丰富。热爱生活的过程中,孩子的责任意识也慢慢发芽。
顾荣芳教授曾经说过:“生活中的学习,不亚于坐在书桌前一本正经的看书学习。”学习本身,就要回归生活,回到儿童。
做中玩,做中学,在特殊的假期中,我们看到的是家长生活教育意识的提升,看到的是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动手能力、责任意识的变化。经历了生活最真实模样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经验的积累,更是一份“我长大了”带来的欣喜和骄傲。
即使疫情,生活也因我们而火热。
我们在家,也要做生活的小能手。
往期回顾:
支持家长走向教育的前台——“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家长篇(一)
帮助家长重新认识幼儿——“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家长篇(二)
帮助家长重新认识幼儿——“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家长篇(三)
引导家长体会到陪伴的重要——“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家长篇(四)
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家长篇(五)
图文 | 颜安 杨柳 郑鸳霄
编辑 | 颜安
审核:鹤琴公众号团队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南京市鹤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