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评价 分析本质
首先,吴秋赟副园长针对什么是评价作了简单的讲解,评价无处不在,观察记录、区域游戏、调查表、成长档案等都与评价息息相关,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评价中读懂立体发展的幼儿,感受深度学习的魅力。
接着,韩馥蕾和郭晨思两位老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别基于项目化案例评价,分享了不同的项目评价方式,让老师们直观地了解了评价类型、评价方法在评价活动中的灵活运用,指出在评价中提升幼儿各方面水平的重要性。
分析案例 共享经验
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不同,项目活动的评价也不同。为了加深对项目活动评价学习的认识,两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项目活动案例。
项目案例一:《一蚕,一世界》
韩老师分享的项目活动是《一蚕,一世界》,基于儿童经验的大班“养蚕”项目化课程的实践案例。
本项目从真是问题情境出发,通过驱动性问题“如何养蚕”融合科学、社会、健康、语言、艺术五大领域将幼儿已有经验和零散的知识内容相联系,从跨学科的视角认识蚕,构建人与蚕的联系,解决养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围绕项目化学习目标“与‘蚕’同长”,通过幼儿亲身实践养蚕获得经验,有目的、有规划地进行分组自主观察,借助绘本、实践活动等方式采用多种表征方式呈现对蚕的发现,从而达到感悟伟大的生命,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生活的项目化学习目标。
幼儿园的课程在幼儿的生活之中,在幼儿的行动之中,在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幼儿园教学中应该着重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抓住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找到最有价值的资料和线索,通过生发丰富多样化、充实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通过知识储备期、实践探究期、成果汇报期三个阶段的驱动性问题和案例的推进,最终项目学习成果与评价有了一定的体现。每一位孩子探究过程中的记录表、信息汇总、表达都体现了对蚕的认知与收获。关于蚕的作品、蚕的调查表、蚕的思维导图、自制“蚕宝宝”故事书、“蚕宝宝”模仿秀、“养蚕”汇报会都是幼儿在项目学习中的多元评价呈现。在集体教学活动、自主饲养照料过程和个别化学习三者的相互融合与作用下,项目化案例评价带来的可持续课程观逐渐形成。
项目案例二:《丝绸博物馆的秘密》
郭老师分享的项目活动缘于班级的一次健康活动《好玩的丝巾》,在和丝巾做游戏的过程中,以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丝巾怎么这么滑呀?”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幼儿前期经验,结合实践感知丝绸的特点,初步解决“丝绸是怎么样的”核心问题。在进一步通过谈话了解到幼儿的兴趣点,探寻更多实践与学习的可能。
以问题为线索逐步推进,在确定了出行三要素:地点、时间、人物后,“博物馆里有什么?”“来不及参观怎么办?”“怎么参观博物馆?”“博物馆里有地图吗?”“地图看不懂怎么办?”等问题接踵而来,在初步设想出解决办法后展开了实地考察——博物馆定向之旅。
在“丝绸博物馆的秘密”项目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调查、收集资料进行一些前期准备,根据自己的探究兴趣分组形成探究小组,迁移已有经验联想到定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一阶段中也实现了实时的观察、谈话以及各类表格的记录等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后期由于探索过程中新的兴趣点的出现,链接到扎染的知识,改变了预设活动方案,进一步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发生。
①借助“三表”链式评价项目“活动过程”
通过调查表、探究表、思评表三表,从幼儿实际出发,追随幼儿兴趣,关注幼儿情感需求,全方位了解、倾听、洞察幼儿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
②借助“KWHL表”聚焦评价学习品质
KWHL是“已经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如何知道以及学到什么”的英文简称。“KWHL表”用于幼儿对自我已有经验和未知问题,计划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允许幼儿反思所学的知识,教师借鉴此表可以和幼儿一起规划课程方案。聚焦幼儿在“查看地图、定向分组、学习扎染”等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表现,更多关注幼儿的计划性、社会性、坚持性等学习品质的发展,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③借助项目作品评价幼儿经验建构
活动后期通过照相、建构等方式进行成果的评价,通过改变过去量化评价幼儿的方式,使用指向儿童经验的作品分析表,更多关注幼儿对于“丝绸”经验的重新建构和迁移运用。
通过此次项目评价分享活动,相信老师们都能学有所思,研有所获。评价不只是让我们看到儿童的生长,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笔财富。吴秋赟副园长对本次研修作了总结性讲话,她指出,幼儿园课程评价是课程构建中不可或缺也是最具挑战的部分,老师们一直存在很多困惑,通过本次分享与研讨,期待在今后的日子里教师能将评价内涵与方式逐步内化,使对幼儿、对项目活动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文字编辑:沃嘉伦
图文编辑:陈婷懿
责任编辑:吴秋赟
总 编:孔蓉萍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