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ID:优师教研
用爱帮助孩子寻找生命的支点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春天,受到新冠病毒引发肺炎疫情的影响,孩子们的开学时间也姗姗来迟……大班的小哥哥小姐姐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就要发生身份上的“蜕变”,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如何让孩子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成为了目前家长们最为关心的话题。
2019年教育部确立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正指向家长们最为关心的“幼小衔接”这一主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大批专家编撰了宣传手册。今天,我们一起借助宣传资料,从基本理念上解读“什么是科学的入学准备?”
一、从幼儿园到小学要平缓过渡
众所周知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设置、活动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也面临着许多重大转变。比如,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转向以课堂学业为主。
然而,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来看,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两个相邻的时间段虽有差异,但基本还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儿童的脑部发育还远未成熟,却要经历两个全然不同的学段,这就会带来适应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令儿童压力过大,导致他们焦虑、退缩、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表现出厌学等适应不良的问题。
所以,帮助幼儿平缓过渡就显得极其重要。一方面要在幼儿园阶段做好入学准备,即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专注力、坚持性、独立性、责任心等学习品质,而不是过早地让幼儿品尝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小学初期应在教学方式上与幼儿园衔接,在学习内容上保持所有幼儿同一起点,放慢学习进度,而不能让新生进行竞争性或追赶性的学习。目前,小学也都在尝试降低坡度,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期的学习准备,以更好地对接幼儿园教育。
二、感性经验越丰富,后继学习越好
人与动物相比,有着更长的童年期。这意味着人具有比动物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得以应对更加复杂的生存环境。而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需要较长的童年期进行学习与奠基。如果人为缩短童年期,跳过幼年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提前进入更高年龄阶段的概念符号学习,就会形成一种机械记忆式的学习,丧失变通和理解的灵活性,进而难以适应不确定的未来生存环境。
我们知道,幼年期的孩子是从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学习,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这样的学习一定会过渡到书本学习、理性思考,过渡到基于间接经验的学习。但这样的过渡不能太急。拔苗助长产生的早熟的果实并不甜美,这些道理我们都懂。
如果我们去看一看小学的语文、数学,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会发现其中很多学习需要生活经验。相当多的小学生不会做题,不是因为不识字、不会运算,而是因为生活经验不丰富,读不懂某道题、某句话的意思。如果能遵循孩子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就不会出现网络上家长辅导孩子作业而自己崩溃的现象。因为读不懂、听不懂,意味着孩子缺乏相应的感受、体验,他们的理性缺乏感性的基础。
三、学习品质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准备更重要
学习品质不是儿童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儿童面对这些知识技能时,即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时的态度,倾向。比如,一位拥有听的能力(听力很好,能听到很细小的声音、很远的声音)的儿童,未必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一位力气不够大、动作甚至不太协调的儿童,却愿意与妈妈一起抬桌子、扫地。前一儿童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却没有相应的品质,后一儿童知识技能不强,却有相应的品质。
教育部颁发的《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这些学习品质,就是家长、幼儿园应该着力培养的。
学习品质对幼儿的一生都非常重要。知识技能没有获得可以日后逐渐获得,而好的学习品质一旦没有形成,就很难弥补。这要求家长朋友们,不要单纯追求知识技能,一定要在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倾向。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什么能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认多少字、做多少数学题、读多少唐诗吗?不是。年幼时儿童表现出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也正是中小学生正在倡导的核心素养,远比知识技能本身更重要。
四.对待入学准备要有“孩子的心灵”
良好的交流模式应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的,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孩子也该有话语权。当家长有意识地和孩子“平起平坐”的时候,便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理解孩子心中对入学的担忧。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表达方式,一百种表情。若想倾听孩子对入学准备的真实想法,就要融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的方式交流。现在我们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看看他们的心理想法:
“上学前我要准备一个又大又漂亮的书包”、“我要准备好文具、水杯”……从孩子的话语中可见他们主要是从学习和生活角度考虑入学准备问题的,这种物质性准备也是他们心中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想去看看小学是什么样的,离家远不远”,“我担心上学后学习跟不上,老师不喜欢我”……从孩子的话语中可见对于入学准备他们关注的是经验性准备,对于新生活的到来他们内心有好奇、憧憬、惶恐,这正是儿童的天性所在。
“我想学会跳绳,这样可以和新朋友一起玩”,“要先学会整理东西,我的本子和笔总丢”,“要学会听课”……从儿童话语中可见他们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看重能力准备并坚信通过努力可以获得能力上的长进,进而追求一种“可能生活”。
家长朋友们,您的孩子对于即将进入小学有什么内心的声音呢?请蹲下身来,耐心听一听吧。
◎ 想分享给朋友?请点击右上角【…】,将内容【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你也可以【分享到微博】,或【复制链接】进行分享。
◎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微信,请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号】,再点击右上角的【…】,将我们【推介给朋友】。
◎ 如果您还想浏览更多内容,请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号】,点击关注,即可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成都市第一幼儿园
微信公众号ID:优师教研
用爱帮助儿童寻找生命的支点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成都市第一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成都市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