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新童年社会学者艾伦·普劳特认为,童年作为一种社会建构,是与其他社会结构要素(如文化、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地域等)频繁交织和相互作用的动态产物,〔1〕应当被置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之中。儿童作为童年的主体、社会建构的行动者(王友缘,2011),也会受到时代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媒介作为当代社会重要的技术工具,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变量(杨晓辉,2018)。


电子媒介的使用改变了与儿童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为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给儿童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我们通常称之为电子媒介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指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2〕从技术角度来看,电子媒介异化可分为外在异化与内在异化两个方面。外在异化表现为电子产品对人类的消极影响。内在异化表现为人类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导致其生活习惯、社会交往习惯、家庭人际交往关系等发生了本质变化。电子媒介异化影响着儿童的身体与时间样态,给儿童的童年带来了一定挑战。


本文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改善策略,以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新童年社会学是在批判传统童年社会学的“社会化”理论与发展心理学的“发展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3〕它否认了童年仅仅是一种生物学事实,提倡把童年作为一种积极建构的社会现象加以研究(王友缘,2011)。新童年社会学强调儿童作为自己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不仅具有成人所具有的一般特性,更具有儿童所特有的个性,在童年阶段有着自己的能动建设性与社会建构性,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身体与时间。


1.身体:儿童存在的物质载体


在人类认识自身的发展历史上,身体与感官一直都是心灵与理性的两个对立方面。〔4〕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关于身体的认识论遭遇了挑战。梅洛·庞蒂强调身心一元论,认为身体是理解的起源与中心,也是人类与其工具建立关系的基础,是儿童存在与发展的物质载体。〔5〕同样地,新童年社会学强调儿童的身体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表现出的肢体动作,更是儿童感知的产物,受到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儿童通过一种简单的渐进的积累过程将身体具体化来理解和建构社会世界,从而表现出恰当的身体姿态和风格。〔6〕


儿童的身体不仅仅是纯粹的生物器官,更是文化的器官,具有不可侵犯性。它是由性质各异、秩序常常发生变化的要素所构成的。不同的儿童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可能会与不同的物质资源发生关联,从而产生各具特色的童年。儿童的身体生活是儿童通过身体感知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是确保儿童与自然衔接的重要路径,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理解生命的本质。因此,教育应当强调身体生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全,并以此为基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儿童在童年时代,通过身体来获得对世界的感知与认识,建构自身与自然的身体体验,从而保证教育回归儿童的生命本质,回归自然。


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2.时间:儿童发展的生命尺度


时间是社会学分析中的重要视角。布迪厄提出了社会时间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时间是抽象而不具人格的,而不仅仅是个体的;时间是个“社会制度”,时间的范畴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7〕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儿童的时间主要包含内在时间与外在时间两个部分。其中,内在时间是根据儿童的内在发展秩序、兴趣与需要来建构的,外在时间是由成人或社会所赋予的。新童年社会学强调童年是儿童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时间段。〔8〕童年的时间性不仅是生物学上对个体生命长短的衡量,更是一种超越“年龄”的范畴,世代、结构、秩序等都会影响儿童的童年。儿童只有相对于成人而言才是儿童。〔9〕儿童的成长具备自身的生命内在时间,是通过一定的、简单的文字获取相应的知识信息,从而使得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相隔离,即出现了世代文化与代际文化。因此,教育应当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儿童掌握自己的生活,缓解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时间冲突,确保儿童的童年成为儿童自己的,而非成人的。


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1.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与时间被侵蚀


在印刷媒介时代,信息的主要呈现方式是文字和语言。〔10〕在电子媒介时代,高感官化、快速化的媒介传播方式与内容直接作用于儿童的身体与时间,从而导致儿童的身体与时间被侵蚀。一是儿童身体“病态化”。电子媒介作为一种中立的技术工具,使用的初衷是为儿童提供全新的学习空间,满足儿童学习、娱乐、社交等的需求。电子媒介以声音、图画等方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强化儿童某个感官的体验。然而,若缺乏成人的正确引导,儿童可能会变得过度依赖电子媒介。“这是一个‘游戏’狂欢的年代,大人、小孩每日每夜坐在电脑、游戏机前的场景随处可见。”〔11〕这大大提高了儿童患近视、颈椎病、肥胖症的几率。有调查显示,2018年,全国青少年儿童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12〕二是儿童自由游戏时间减少。游戏是儿童与自然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游戏时间是保证互动质量的重要指标。虽然电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感官需求,但若任由虚拟的电子媒介占据儿童的大部分时间,则会剥夺儿童参与户内外自由游戏、亲近自然及与同伴交往的时间与自由,剥夺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直接体验的机会。〔13〕例如,有的幼儿园会在午餐前或午餐后播放动画片来使儿童保持安静,殊不知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儿童身体与时间的自由,其效果远不及让儿童自由操作游戏材料。


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2.延伸影响:儿童与成人的角色混淆


电子媒介的变化会导致使用主体角色的变化。作为媒介使用主体的儿童与成人,其角色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以年龄和身体为尺度的。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它的交互性与跨时空性使得儿童与成人的角色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一是世代与代际文化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世代与代际文化强调的是儿童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身份差异,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媒介传播的内容具有情境化、直观化、娱乐化的特点,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逐渐发展成为家庭的“电子保姆”。电子媒介作为看管儿童的工具,使儿童能够随意进入成人的世界,直接获取信息,感知与理解未来的知识。二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儿童的身体是感知一切的基础,并被社会关系所塑造。在印刷媒介时代,文字是最主要的传播知识的方式之一。由于儿童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未完成性与超越性,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学习往往是传-受的模式,即成人是知识的传播者,儿童是知识的接受者。然而,在电子媒介异化的时代,儿童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等直观的方式接受与成人一致的知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可以主动获取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3.本质影响:儿童的自然本性缺失


作为身体存在的重要构成要素,儿童的自然本性可表现为内在自然本性与外在自然本性两个方面。〔14〕在印刷媒介时代,儿童通过游戏、操作具体材料来建构对文字与符号的认识,发挥身体的最大功能化作用,保留了儿童的自然本性。然而在电子媒介时代,越来越多的“成人秘密”通过电子媒介暴露在儿童面前,为儿童提供了成人与社会信息的负面“蓝本”(李昭璇、何义虎等,2019)。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秘密被侵蚀,儿童的自然本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是儿童内在意识形态出现偏向。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讯息”。〔15〕电子媒介作为儿童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工具,本身并不存在偏向性,关键在于成人如何引导。电子媒介异化使得讯息具有开放性,大量成人世界的信息涌入儿童世界,儿童受到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影响,一跃成为“成人化的儿童”,其内在行为与成人的行为表现出同质化的倾向。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儿童的成长,而且可能会造成儿童性格、人格的异化,不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二是儿童与外在自然相隔离。外在自然是指儿童之外的自然界,能够给儿童提供大量自由活动的空间。在电子媒介时代,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抓”住了儿童,儿童在城市中“与世隔绝”,儿童的好奇心、自然天性受到了抑制,与外在自然接触的机会大大减少了。


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1.遵循儿童的成长时间表


新童年社会学强调儿童作为社会建构的行动者,应当被视为积极建构和决定他们自己的社会生活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宏观的社会过程中的被动客体。〔16〕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儿童与成人的时间节奏存在差异,应当建构儿童的时间体验,遵循儿童的成长时间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适合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活动方式与材料,让儿童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保证儿童的自由游戏时间与质量,从而使儿童能够在游戏中、同伴交往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保证儿童的身体生活


儿童的身体生活是儿童感知一切的基础。儿童的童年不是未来成人生活的预演,也不是以往成人生活的翻版。对儿童而言,童年经验具有格外重要的精神生存意义,它赋予了儿童生活以独特的价值。〔17〕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应当尊重儿童身体的真实感受,根据儿童身体发展的需要与兴趣开展恰当的教育活动,让儿童在感知、理解身体生活的基础上,感悟自身的精神生命,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3.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电子媒介启蒙教育


幼儿园作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文化场域,担负着培养、教育儿童的重任。因此,幼儿园应当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电子媒介启蒙教育。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儿童阅读绘本故事、开展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儿童通过自己的身体去感受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差异,了解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所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导儿童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掌握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方法,培养儿童的信息获取能力、媒介识别能力、媒介分析与判断能力以及分辨虚拟与真实情境的能力等,〔18〕从而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4.为儿童构建和谐的家庭电子媒介环境


家庭是电子媒介使用的重要场域。因此,家长应当辩证分析电子媒介给儿童发展带来的影响,为儿童构建和谐的家庭电子媒介环境,在保障儿童不被电子媒介侵蚀的基础上,维护儿童的自然本性。一方面,家长应当树立科学的媒介观,为儿童做好行为引导,减少自己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为儿童做好榜样。另一方面,家长应当引导儿童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学习使用故事讲述、资料查询等功能,而非仅仅是用于娱乐。另外,在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家长应当及时提醒儿童正确的使用方式,如保持良好的坐姿与适当的距离,从而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振宇.童年社会学视野下处境不利儿童的生存境遇及其教育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6,(24):61-67.

〔2〕于艳新.从异化视角的麦氏媒介观看电子媒介的未来〔J〕.新闻传播,2014,(1):72.

〔3〕〔10〕冷田甜,杨雄,杨晓萍. 论幼儿同侪文化发展的定义、路径与策略:基于新童年社会学思想〔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6):80-83.

〔4〕朱自强. 童年的身体生态哲学初探:对童年生态危机的思考之二〔J〕.中国儿童文化,2005,(12):8-20.

〔5〕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65.

〔6〕〔9〕艾莉森·詹姆斯,克里斯·简克斯,艾伦·普劳特.童年论〔M〕.何芳,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45. 

〔7〕景天魁,邓万春.发展社会学的时空视角〔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6):4-10.

〔8〕郑素华.童年研究的域外视野:艾伦·普劳特的新童年社会学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2012,(6):63-68.

〔11〕李政涛.以生长的眼光审视儿童的需要〔J〕.今日教育,2013,(6):14-1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4月29日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EB/OL〕.〔2019-10-28〕.http://www.nhc.gov.cn.

〔13〕梁业梅,唐荣德.手机媒介下儿童童年新生活的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17,(6):123-128.

〔14〕孙小晨,吴宏亮.直面“电子媒介人”的教育:论电子媒介时代的儿童教育遭遇及策略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6,(6):66-73. 

〔1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33.

〔16〕苗雪红.西方新童年社会学研究综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29-136.

〔17〕郑素华.生存·游戏·确证:论儿童文化的功能属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8-43.

〔18〕耿益群,徐玥.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31-37.





图文编辑/周珊

文章原载于《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0年第5期,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基于新童年社会学视角审视电子媒介异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