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导读:


开学初,在关于“升入大班后哪些事情可以自主去做”的谈话中,幼儿提出了希望能自主选座位的想法,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在以下这个《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幼儿充满尊重和信任,对幼儿的思维和行动保持敏感性,善于反思和呼应幼儿需要的教师形象。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叶小红老师的精彩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则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如何对幼儿的这一想法及其价值做出专业的思考和梳理,如何为幼儿的学习创设无限可能。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


江苏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   王 玲   沙 一



刚刚升入大班的幼儿满怀自豪,对新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在开学初的“升入大班后哪些事情是可以自主去做的”谈话中,幼儿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个就是希望能自主选座位。熙熙说:“老师,现在已经上大班了,我能自己选座位吗?我想和辰辰坐在一起。”乐乐说:“我特别想和程程、骏骏坐在一起。”杰杰说:“我也想自己选座位。”……


幼儿的座位一般都是由教师按照高矮、男女搭配、能力强弱等原则安排的,幼儿并没有主动参与规划、选择的机会。这么多年来大家对此习以为常了,如果让幼儿自主选座位,会不会面临“失控”的局面呢?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内心是纠结的。与此同时,教师感受到了幼儿想与好朋友坐在一起的强烈愿望。如果让幼儿自己去选择座位,幼儿身处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否就有机会去解决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是否能增加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对此,教师又是好奇的。在经历了一番思考后,教师选择相信幼儿,和幼儿一起挑战未知。



没有规则约束,幼儿会怎么选座位?


幼儿提出自主选座位的诉求后,教师没有马上引导幼儿讨论规则,而是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分组。几个关系好的幼儿立马组成一组,一张桌子挤了8个人,都快坐不下了;有4个女孩抱团成组,即使有空位子,也不愿意让男孩加入进来;有的组7个男孩挤在一起;有的组只有5个人坐在一起;有的幼儿没有找到桌子,说:“老师,他们两个人就占了一张桌子,我们没有桌子了。”……教师拿起手机现场抓拍幼儿的分组情况,以备回放。


教师对此刻的混乱场面是有预见的,是想让幼儿在混乱中意识到规则、协商及事前规划的重要性。果然,有人开始抗议:“老师,这样选座位太乱了,一点规矩都没有。”“对,乱七八糟的。”教师问抗议的幼儿:“你觉得什么地方乱了,应该怎样才不会乱呢?”大家一致认为,因为有些桌子太挤,有些桌子太空,所以乱,应该先商量好每组坐几个人,再选择组内的同伴。


从小班开始,班里一直都是6个人一组,共6组,每组的一张长方形桌子由两张正方形桌子拼成。教师引导幼儿重新观察现在班里桌子的排列,问:“你们数数咱们班的人数和桌子,怎么分组安排更合理?”程程脱口而出:“当然是分6组,每组6个人啊,跟以前一样。”嘉嘉说:“每组坐6个人刚刚好,8个人坐不下,会乱的。”乐乐说:“刚才8个人的组中调过去2个人给4个人的那一组,就刚刚好了。因为8-2=6,4+2=6。”辰辰说:“分一分不就知道了?一组6个人,一组6个人……每组都一样的。”教师看到一旁的嘉嘉找来纸笔,用绘画表征自己的想法,大家一下子就看懂了。于是,教师就提议其他幼儿用类似的方法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呈现出来。教师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表征,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征方式很不一样。


绘画表征让幼儿的思考过程可视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在数学问题表征水平上的差异。有的幼儿处在具象的绘画水平,比如图1、图2、图3;有的幼儿已处在抽象的数字和符号表征水平,比如图4。有的幼儿只呈现答案,有的幼儿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呈现出来,例如辰辰先列出了全班教师和孩子的总数是40人,接着他排除4名教师,剩下36个孩子,呈现了36逐步减6,直至分成6组的思维过程,可见他已具备一定的数运算能力(见图4)。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图1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图2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图3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图4


同样,乐乐用加减的算式再现了刚才自主选座位时的情况,并且提供了解决方案。比如,7个人的组减去1个人变成6个人,5个人的组加1个人刚好是6个人,4个人的组加2个人刚好是6个人。“差异即资源”,以上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给其他孩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因为有的幼儿希望画得细致些,有的幼儿画得很慢,所以很多幼儿当天没能画完,教师便鼓励他们继续画,第二天再交流。对于有的幼儿的表征,教师不能第一时间读懂,便抓住时机去询问每个幼儿的想法,倾听并积极做出回应。事后,教师把幼儿的表征结果呈现在数学区角里,让幼儿随时翻看,鼓励幼儿去分享、理解同伴的想法。教师也从中了解了幼儿的思维情况,发现了课程后续的生发点。


显然,6个好朋友一组的解决方案是受了前期教师分组方式的影响。涵涵对此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不能8个好朋友一起坐?为什么每组人数要一样多?”幼儿的质疑引发了教师的反思,为什么这么多年来都是每组6个人?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呢?教师意识到幼儿的学习机会来了,而且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教师要做的是将个别幼儿的质疑和问题变成大多数幼儿的学习机会。



如何实现8个人坐在一起的愿望呢?


“究竟能不能8个人坐在一起?”“如果8个人一组,可以怎么安排座位?”乐乐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将两张正方形桌子分开,“8个人不想分开”的幼儿立即回应说:“太好了,这样我们8个人就不用分开了。”不少幼儿还是没有理解。教师看到了来自幼儿的“8个人不想分开”这一问题的价值——座位的空间安排,随即引导幼儿一起重新观察活动室里的桌子。教师意识到,如果马上就这个问题组织集体活动,显然操之过急,因为并非所有幼儿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于是,教师开始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化解认知难点,教师认识到区域活动也许是一个可行的支架。


第二天,教师在益智区增加了“排座位”活动,让幼儿用正方形纸代替正方形桌子,通过摆放、操作,探索“8个人一组,可以怎么安排座位”。乐乐将4张“正方形桌子”拼成一张“超级大方桌”(见图5);骏骏改变“正方形桌子”的方向,将两张“正方形桌子”角对角拼在一起(见图6);嘉嘉把三张“正方形桌子”拼起来让8个人坐(见图7);程程利用图形组合分解的已有经验,将“正方形桌子”分成了两张“三角形桌子”(见图8)。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这些方法是不是合适?为什么?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图5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图6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图7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图8


在分享中,孩子们觉得乐乐的方法虽然解决了一组8个人坐在一起的问题,但是占用了4张桌子,有的人就没有桌子了,而且太占空间;骏骏的方法不但实现了8个人坐在一起的愿望,还顺带解决了另外一组想4个人坐在一起的难题,但是斜着摆的桌子有尖角,容易撞到人,很危险;嘉嘉的方法也解决了4人组和8人组的问题,既充分利用了桌子,又不多占空间,所以得票率最高;程程的糖果型方法很有创意,但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为活动室里根本没有三角形桌子。


讨论的意义在于让更多“旁观者”参与进来,共同寻找简单合理的方法,在互相学习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桌椅摆放的活动使幼儿对自主选座位的认识有了拓展:每组的人数不一定要平均,只要能把桌椅摆放合理就好,6个人、7个人、8个人……都可以。



▌“我们不想和男孩坐在一起。”


解决分组的人数和桌椅的摆放问题后,孩子们遇到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跟谁坐一起?”这一次选座位出现的情况是:除了两组是男女混合坐以外,剩下的都是男孩和男孩坐、女孩和女孩坐。心心、瑜瑜等4个女孩又坐到了一起,两个男孩见有空位子,想加入,不料,她们坚决反对:“不行,男孩太吵了。”于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一定要男孩和男孩坐、女孩和女孩坐吗?


之所以聚焦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是因为教师意识到大班幼儿在性别认同、自我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处于发展敏感期,抓住机会组织幼儿开展有关男女性别的讨论,有利于他们形成对于性别的认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在集体讨论中,涵涵说:“我不想和男孩坐在一起,女孩很文静,男孩太吵了。”


看到孩子说得这么绝对,教师追问道:“所有的男孩都很吵吗?所有的女孩都很文静吗?”悦悦说:“有的男孩也不吵,像骏骏就不吵,我们都想和他坐在一起。”教师继续追问:“那你们觉得是男孩、女孩单独坐好,还是男女搭配坐在一起好?为什么?”女孩心心说:“我觉得分开坐好,因为我喜欢跟女孩坐在一起。”男孩登登说:“我觉得男孩和男孩坐在一起好,因为我们都喜欢奥特曼,会聊得来。”


接着,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回看了讨论的视频。回看视频让幼儿有了再次倾听他人观点的机会,也让教师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幼儿对谈话内容感兴趣,但很少互相倾听,有些幼儿也得不到表达的机会。在集体讨论中,师幼一问一答看似在“抛接球”,其实教师还是掌握了主动权。教师意识到需要营造一种平等的对话氛围,让幼儿的思维得到充分碰撞。随即,教师把班级集体讨论调整为小组讨论,给幼儿更多的表达机会。在讨论中,幼儿学着表达自我和理解他人,倾听他人更多的观点,发展思辨能力。教师用手机记录了其中一组的谈话。


事后,教师和幼儿又一起回听了录音。显然,在分小组讨论中,幼儿之间的倾听、表达更多了,提问也有了,特别是当自己的观点受到同伴质疑时会把话说清楚,也会更注意听清楚对方的观点。从两轮讨论中可以看出,幼儿的观点并没有统一,让幼儿达成共识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不同性别幼儿有趣的特质。基于此,教师又在阅读区投放了关于男女性别认知的绘本,让幼儿感受与体验男孩女孩因性别差异碰撞出的有趣故事。


阅读绘本后,我们还在周一和周五分别举行了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在第一场辩论会中,幼儿根据自己认同的观点选“阵营”;在第二场辩论会中,幼儿根据现场抽签结果,随机分配到正方和反方“阵营”,这一下就让辩论会变得更有趣了。为了赢得辩论,幼儿开始挑战自己固有的认知,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辩论中,教师仍然记录音频资料,事后找时间回放,让幼儿再次倾听不同观点。乐乐听到自己前后两种不同观点,笑着说:“我觉得我自己要被另一个‘我’说服了,其实男孩和女孩坐,也很有趣,都可以。”


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教师还在旁边帮助幼儿用文字记录,将其分享在问题墙中,以吸引更多幼儿来关注同伴的观点。


不同观点的碰撞,多种形式的讨论,使幼儿开始意识到不同性别的人的特质,并且辩证地看待问题:“有时男孩女孩会吵架,可是女孩之间也会吵架啊,而且有时男孩会让着女孩。”“女孩虽然爱哭,但有时候也很勇敢。”…… 



怎样自主选座位更合理?


在解决小组人数和选择跟谁一组的问题后,教师问孩子们:“现在的座位安排是不是已经很合理了?”沫沫想了想,说:“老师,能不能让菡菡坐在第一组,让她离黑板和电视机近一点?她的眼睛不好,坐在第三组太远了,看不清。”菡菡患有先天性弱视,之前虽然教师没有明说要对她特殊照顾,但一直悄悄给她安排在离黑板近一点的地方。孩子的话语让教师心里一暖,良好的同伴关系往往就体现在类似这样的关心上,而课程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引导幼儿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于是,在自愿的前提下,孩子们调整了座位,程程所在的第一组愿意和第三组集体换组,这样菡菡既不用和沫沫、瑜瑜分开,又能看清黑板上呈现的内容。幼儿把对同伴的爱体现在了“让座位”的行动里。


可能是受菡菡换座位这件事的影响,乐乐等几个孩子主动提出要与不爱说话的宝宝坐在一起,说有信心让宝宝变得爱说话。教师首先肯定了孩子们关心同伴的行为,同时希望他们能改变对同伴的成见。教师请宝宝的妈妈录了一段宝宝在家时的视频给孩子们看,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宝宝也爱说话,只是不喜欢在幼儿园说话。这以后,他们就不觉得宝宝是“特殊”的了。就这样,教师和幼儿一起逐一解决了自选座位中产生的问题。


幼儿在自选的座位上相处了两周。一天,瑜瑜问教师:“老师,什么时候才能重新选座位啊?杰杰太调皮了。”确实,这个组的同伴关系有点特别,瑜瑜喜欢沫沫,沫沫喜欢杰杰,但瑜瑜不喜欢杰杰,瑜瑜又舍不得离开沫沫。于是,教师把“多久换一次座位”的问题抛给了幼儿。有人提议两周换一次,熙熙反对:“不行,时间太短了,如果我生病没来,就没有几天可以和好朋友坐在一起了。”欣欣说:“我觉得一个月换一次比较好,我不想刚跟好朋友坐在一起又分开了。”大多数人都赞同一个月一次自主选座位,这个规则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与此同时,教师创设了“座位墙”(见图9),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活动室的座位排列。教师又提供了桌子图片和幼儿的照片,其背后都粘有字母贴,可灵活移动。幼儿可以先摆一摆自己想坐的位子,再和同组幼儿讨论这样安排是否合适,并说明原因。教师每次还会把“座位墙”拍摄下来,并陆续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挂在墙上,幼儿随时可以翻阅,借此了解同伴交往的对象、组合方式、频率等,教师也可以借此研究幼儿的同伴关系。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图9


一个月换一次座位让同组幼儿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为了帮助瑜瑜发现杰杰的闪光点,一方面,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一些绘本故事,引导幼儿学习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伴;另一方面,教师给“调皮”的杰杰支招,鼓励他用实际行动去改变别人的看法。比如,杰杰虽然仍然会控制不住自己偶尔“打人”,但他能坚持给植物浇水,表现出较强的责任心;在以自选小组为单位合作去户外开展建构活动时,他主动承担搬运积木的任务,在建构时也很卖力,得到了同组成员的肯定。当瑜瑜慢慢发现杰杰的闪光点时,他们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教师发现幼儿通过换座位也在慢慢地改变着自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因自主选座位而引发的学习中,幼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带着同理心去倾听幼儿的心声,密切关注幼儿的行为、需求和兴趣点,经历了“倾听—思考—回应”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捕捉到了幼儿的一些细微的“成长节点”,生发出了源于幼儿生活、满足幼儿需要的课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共同得到了成长。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课程手记,记录了教师放手让大班幼儿自主选座位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利用真实的问题情境,促使幼儿去思考如何面对自主选座位带来的秩序“混乱”和冲突,以探索在集体生活的背景下实现“满足不同幼儿的选座愿望”的可能性。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头脑中很自然地勾勒出一群有主见的、富有同理心的、善于思考的、能干的幼儿形象,同时浮现出一个对幼儿充满尊重和信任,对幼儿的思维和行动保持敏感性,善于反思和呼应幼儿需要的教师形象。的确,从这个看似寻常的教育活动案例所折射出来的教师对课程、学习和教学的看法和做法,能启发和鼓舞更多的教师尝试去打破幼儿园日常教育中习以为常的成规定律。

  

我认为,愿意倾听和理解幼儿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把自己、幼儿和教育生活连起来的强烈意识,还要“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问题,并从幼儿的言行中找到走近幼儿的契机。“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正是在与幼儿的日常相遇中,教师的教育敏感性和课程意识被激发出来了。“我能自己选座位吗?”这是幼儿主体性的觉醒,也体现了幼儿对参与权的一种诉求。由此,引发了教师对自己惯常做法的反思:幼儿的座位为什么必须由教师统一安排?由教师安排的座位与让幼儿自选的座位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幼儿有没有能力自主选择座位?如果让幼儿自选座位,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和麻烦?又可能带来什么收获?这种反思和思考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给了教师放手让幼儿试一试的勇气,也让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化了。


学习是充满可能性的境脉,教师无法为可能发生的一切做好准备,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活动的价值做出思考和梳理。也许是因为在决定让幼儿试一试之前没有充分估计“自选座位”问题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也许是因为还未能完全放弃要“教幼儿掌握知识点”的冲动,在活动推进中,教师有意无意地将关注点和活动的重心落在数数、数的运算、图形认知等数学学习上。


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活动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价值远不止为幼儿创造了数概念的学习和运用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它给幼儿创造了思考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机会,让幼儿有机会去探索如何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意识到并顾及他人的需要,学会协调人际关系。而在处理和解决这些冲突时,幼儿又有机会去思考“自主和自由的限度”等非常深奥的价值观问题。在集体生活背景下,自主选座位不只是一个具备统计、计算和空间想象能力就可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倾听、对话和协商才能达成共识的价值选择问题。唯有把同伴的愿望也考虑进来,每个人的自主选择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因此,这里会涉及一系列的问题解决。首先,要了解全班每个幼儿是否都有“自主选座”的愿望?如果有,他们希望的自主包括哪些?对与谁坐在一起、跟几个小伙伴坐在一起、怎么安排桌椅的空间位置等问题的看法如何?第二,要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帮助希望自主选座的幼儿按意愿分组,并在现有的空间和物质条件下,给分在一组的小伙伴安排座位。第三,要应对幼儿不断变化的选座需求问题,比如,有些幼儿一开始想坐在一起,之后又不想坐在一起了,或者你想跟他坐在一起,他不想跟你坐在一起。第四,要解决座位安排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问题,比如,多长时间换一次座位,如何让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得到额外照顾,等等。可见,“最大程度满足每个幼儿的选座位的需求”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复杂问题,没有唯一正确和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因此需要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不断去协商和调整。


对于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例,尽管实施后我们需要对其中存在的显而易见的不足和缺憾进行反思,但我们更应去发现和欣赏其中透出的智慧光芒——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儿童参与的理念。在以往的教育活动规划中,教师通常是根据幼儿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的事实,以及对该年龄段幼儿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的价值判断来确定下阶段的课程内容。在这样的教与学的模式中,控制权和责任都落在了教师这一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对幼儿了解程度的深浅和设计活动能力的强弱,这使幼儿的学习范围变得非常狭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幼儿分担学习活动的控制权和责任,让幼儿这个“局内人”掌握学习活动的内容和进度。教师只在幼儿需要时提供支持和帮助,这就使幼儿在活动中处在主动地位,也突破了教师对幼儿学习范围的限制。这种做法看似“无为”,实则恰恰体现了教师的一种教育智慧,因为它开启了幼儿学习的无限可能。




图片/作者提供
图文编辑/周珊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教育教学》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自主选座位的故事:与儿童共同挑战未知(附专家点评《课程即创设学习的可能性》)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