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名称:物体的沉与浮
目标: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与其材料、大小等的关系。
准备:剪刀,铅笔,塑料勺和金属勺,玻璃球,乒乓球,木头骰子和石头骰子,木塞,橘子等实物;以上实物的照片每组一套;画有水平线的记录纸每组一张。
流程:提出问题并讨论→预测记录互交流→实验观察及比较→集体记录学方法。
1.提出问题并讨论
幼儿围坐在一起,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幼儿讨论:“你理解什么是沉?什么是浮?”“你知道什么东西沉?什么东西浮?”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不但引导幼儿回忆生活经验,分享相关感受,而且注重通过倾听了解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知程度,发现他们在这项科学探究中的“盲区”“误区”,同时思考自己的预设能否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有何需要调整的地方。
2.预测记录互交流
幼儿被分成四人左右的小组,教师发给每组一套实验物品照片(勺子、剪刀等)。幼儿一一辨识后,教师问道:“如果把这些东西丢进水里,什么东西会沉下去?什么东西会浮起来?”熟悉的材料唤起了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而实物照片又能激发幼儿大胆设想和预测。接着,教师给各组一张画有水平线的记录纸,继续问道:“沉的东西应该画在什么位置?浮的东西应在哪儿?”幼儿在教师的启发提问下,很快明白了要预测什么,该怎么把现在的想法记录下来。
当幼儿把猜想直观地呈现在记录纸上后,教师开始引导他们思考并交流。
“为什么你认为橘子会沉在水下?”“为什么你感觉木塞是浮着的?”幼儿大声陈述,以说明自己的预测记录。
“别的小组同意这种说法吗?你们来讲讲。”教师灵活地变换着讨论的问题和发言的对象,以引发更多的幼儿参与。教师还注意引导幼儿不要只顾欣赏自己的记录内容,还要听听、看看别人的,以了解同伴有什么不同观点。
“大的东西都会沉吗?”教师逐步引领幼儿在考虑物体沉浮与其轻重的关系上,进一步思考物体沉浮与其材质、大小的关系。
3.实验观察及比较
教师向各组提供实验材料,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与原先的预测记录对照,如果发现有不一致的情况,就做记号予以否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幼儿尊重事实的态度和勇于探索、自我批判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在幼儿实验时,教师采用了分批投放实验材料的做法。如先提供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幼儿发现不同材质物品的沉浮状态;然后依次投放同物体同大小不同材质(骰子)及同物体不同大小不同材质(球)的物体(如下表)。这种分步投放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排除因实验材料众多而产生的干扰因素,使他们专注于主要变量的观察比较,也使幼儿在检验实验结果与预设是否一致的同时思考其中的原因。
4.集体记录学方法
在幼儿动手实验、证实预测结果后,教师没有就此罢手,而是针对幼儿记录中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重视并学习科学的记录方法。
教师出示与幼儿相同的记录纸,请幼儿上前用照片贴出实验后观察到的物体沉浮状况。
当幼儿对同物体不同材质的骰子进行沉浮记录时,教师只提供了一张骰子照片,幼儿寻找无果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这里只有一张骰子照片,我可以画另一个吗?”教师称赞说:“是个好主意!”教师的这个细节设计自然引发了幼儿尝试用多种方式来解决记录问题。
当幼儿将木塞照片贴在水平线以上时,教师指导幼儿弯腰仔细观察其沉浮情况。结果数名幼儿发现,木塞在水中并非全部浮于水平面之上,而是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面下。教师由此进一步启发说:“那该怎么记录呢?”有幼儿上前将照片的位置调整为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面下,真实地反映了实验结果。许多幼儿竞相修正了自己的记录,自然理解了“细致认真观察,实事求是记录”的科学思想。
5.延伸
教师对幼儿的学习给予了肯定,梳理并总结了物体沉浮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接着,教师拿出一团面粉问道:“怎么才能不让这团面粉沉下去呢?”鼓励幼儿继续探索物体沉浮与其形状的关系。
▌启发
1.重视实验前幼儿的预测和想法。在该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猜想及理由,以此了解每个幼儿对该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反映幼儿在沉浮方面的已有经验。如幼儿会忽视材质的因素,认为“大的东西会沉”“两个同样大小的骰子的沉浮结果是一样的”等。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前科学概念”的尊重,因为它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端,是建构新知的起点。
因此,科学教育要从幼儿的“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发现他们的困难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创设真正适合幼儿探究的环境,提供促进他们发展的空间。
尽管很多时候幼儿的前科学概念与科学知识不一致甚至相冲突,但教师还是要认真倾听和分析这些“错误概念”,关注幼儿对事物的独立看法,推动幼儿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进而激励幼儿勇于探究,发现经验和事实间的矛盾,反思并修正“前科学概念”,从而进行更为科学的解释。
2.从已有经验和问题入手,尽力将探究问题及过程物化、显性、集中,避免实验过于开放,所观察的内容不够聚焦。在材料的多样选择和依次投放上,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和思考,既有利于呈现不同物体的沉浮状态,又能清晰直接地反映物体沉浮与其材质、大小等的关系,帮助幼儿在有序的实验比较中,发现物体沉浮现象和几种基本条件之间的关系,提高观察的有效性。
3.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记录,让幼儿真正出于需要而学习另一种记录方式。我们看到,教师提供的用于记录的照片常有短缺,这种有意识的“粗心”和“准备不充分”使孩子主动提出了用画画来表示的想法,并得到了很多幼儿的认同,体现了“教育无痕”的境界。可以预见,在今后的科学实验记录中,当现有材料和方法不能满足幼儿时,幼儿必定会想办法采用其他方式替代。
4.在科学活动中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幼儿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在集体记录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幼儿的观察方法、记录方法,而且要注意引导幼儿尊重实验结果,同时力图培养幼儿对实验现象的解释能力,增进科学推理能力,养成洞察能力和质疑习惯。
如当幼儿对木塞状态的观察不够细致时,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发现不真实的记录结果,正确表述客观实验结果,调整不够准确的记录方法。教师的“吹毛求疵”让幼儿体会到:在科学活动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结果,并仔细比较其细微之处,记录及表达的内容要与事实相符。这种态度和品质无疑将影响幼儿一生。
图片/网络
编辑排版/周珊
⊙作者:吴月萍;单位: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教育教学》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点击“”,在线订阅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