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来|自|一|线|的|困|惑|
|专|家|解|读|
如何看待幼儿创编
“暴力故事”
及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故事创编
在《三只小猪》的故事中,大灰狼固然狡猾凶残,但是案例中孩子们为大灰狼设想的下场也未免血腥了些。正像这位教师所提出的:这些设想是否极端了?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呢?
一
天真烂漫、单纯友善的儿童为什么会给“大灰狼”设计这样离奇而又悲惨的结局?
我们认为,这其实是幼儿在文学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正常的审美反应。刘大为(2001)曾经提出,文学艺术的欣赏有还原式理解与沉溺式理解两种,其中沉溺式理解是指读者真诚地认为文字传达的是一个现实事件,因而全身心沉溺其中。幼小的儿童往往是沉溺式理解的忠实实践者,容易把自己等同于作品中的人物。
在本案例中,幼儿由衷地站在“三只小猪”的立场上,与小猪“同仇敌忾”,对大灰狼痛恨无比,这种痛恨使得他们处于激愤状态,所以他们会竭尽所能给大灰狼设计出一个个悲惨的结局,以宣泄自己愤恨的情绪,获得身心平衡。与此同时,幼儿相对于成人而言尚缺乏因果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他们可以自如地超越世界的实在性而无拘无束地幻想。
二
那么,幼儿在故事创编中表现出的“暴力”对其发展是否有不利影响呢?
一直在对儿童精神世界进行深入探究的刘晓东教授(2009)在《论儿童道德教育底线》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儿童的“暴力性”。他在文中提到著名的和平主义者罗素先生容忍自己年幼的儿子玩蓝胡子(法国民间故事中连续杀掉6个妻子的恶人)杀妻的游戏,认为这种野蛮游戏恰恰有助于儿童最终脱离野蛮。
因为在罗素先生看来,当儿童年龄尚小还不足以造成实际破坏时,可顺其自然天性,比如可让幼儿通过装扮蓝胡子满足一下权力支配欲,如果一味地加以制止,反而可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由刘晓东教授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表现出来的所谓的“残忍”并非都是需要压制的行为,让幼儿通过游戏或者故事创编活动、表演活动等途径适当发泄,反而有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对幼儿某些残忍的“畅想”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可随便得出这些幼儿有暴力倾向的结论。
对类似“暴力故事”现象,我们应当看到其积极意义。其一,文学尤其是幼儿文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结局反映了人类最初的道德观念,从而可引导读者“向善”。幼儿要严惩“大灰狼”正是反映了其“惩恶扬善”的信念。
其二,文学作品缔造了“第二世界”,幼儿可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缓解和释放在生活中郁积的不安、怨恨等负面情感,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如通过编故事,使得作为弱者的小猪狠狠反击了欺负小猪的大灰狼,有利于一些性格软弱的幼儿提高自信心。
其三,“离奇”故事情节的创编,无疑给了幼儿一个施展创造力的机会。
当然,幼儿缺乏是非辨别的能力,还没有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如果教师对于幼儿续编“残忍”的故事等类似行为放任自流,或者给予明确肯定甚或鼓励,那么有些幼儿可能会在这种暗示下沉迷于“残忍”“暴力”行为,进而逐步形成攻击性行为,失去可贵的同情心,对周围人缺少亲近感,对生命缺少敬畏感。
三
就本案例而言,教师宜在以下三个环节做好引导工作:
教师抛出的问题是:“虽然三只小猪赶走了大灰狼,但大灰狼以后可能还会来,到时候三只小猪该想什么办法继续战胜他呢?”这一问题的导向是想办法“战胜”大灰狼,而幼儿心目中的“战胜”是类似奥特曼用各种武力来战胜怪物,士兵用枪支弹药去战胜敌人,“战胜”这个词语给幼儿的心理暗示是小猪和大灰狼要正面交锋,斗争方式要具有特别的威力,于是就出现了“用钉子钉死”“用河水淹死”“用地雷炸死”等方法;由于幼儿有好胜心理,会互相攀比,所以出现了一个比一个“残忍”的设想。如果教师将问题改成“大灰狼要是再来,小猪应该怎么保护自己呢”,那么问题的“暴力”刺激性就可能会减弱,引发“血腥”故事的可能性也就会小一些。
近来一些早期阅读专家提出,在阅读活动中,应该开展以幼儿为中心的讨论,以帮助幼儿建构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分享审美感受。就本案例而言,当幼儿在创编故事中出现“钉子”“地雷”时,教师无需急着去纠正,以免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不妨把问题及时抛给幼儿讨论,让幼儿听到不同的观点,如有的可能“残忍”些,有的可能温和些,幼儿可借此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自然而然地学习全面地看待问题,全面地评判观点。
教师在幼儿自主讨论之后,可以顺水推舟引导幼儿把故事阅读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来。如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暴力是否一定能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幼儿形成这样的观念:如果遇到坏人了,首先要努力保护自己,尽可能脱离坏人的视线去报警,不可以蛮干等。相信这样的经验迁移能够有效地疏导幼儿的过激反应,促使其认知进入正确的轨道。
四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幼儿通过理解、想象与表达,不断改组知识和经验而生成新的意义。续编故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满足其自我表现欲,并大大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应将续编故事作为整个阅读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幼儿进行故事创编。
首先,幼儿的想象必须符合生活逻辑,符合故事结构的内在规则。其次,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不同的要求,如让小班幼儿在故事行将结束时编构一个故事结局;让中班幼儿重点编构“有趣的情节”,即故事的高潮部分;让大班幼儿重点编制完整的故事。
故事创编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需要各种能力的协调参与,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第一,对故事图式理解的准备。即对一个故事作品的综合理解,包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故事语言等,引导幼儿掌握故事的结构要素,把握故事重点。第二,知识与经验的准备。编构故事需要调动个人经验,需要具备有关知识,这种准备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积累与文学作品的学习。第三,语言的准备。幼儿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和理解作品的语言运用方式,从而获得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特有程式,如“从前,在×××地方,住着一个×××……”,语言的准备状态直接影响故事的编构质量。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创编故事的愿望。如组织幼儿表演“小猪与大灰狼的再次相遇”。教师可以抛出问题:“今天小猪和大灰狼又相遇了,这次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教师应注意所提问题不要限制幼儿思路,可从多个角度抛出问题,以方便幼儿找到续编故事的线索。如教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三只小猪再也不害怕大灰狼了,发生了什么事情?”艺术想象力是艺术创造力的核心能力,多样化的问题保证了幼儿多样化的情节创编,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会得到发展。
附:|来|自|一|线|的|精|彩|观|点|
幼儿为何如此表现
审美理解不同于日常的一般理解,它是在审美感知之后对欣赏对象所作的进一步审视。审美理解包含若干个层次,最基本的理解是对不同于“实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换句话说,就是要把真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审美或艺术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区别开来。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大班幼儿的审美理解较为浅显,常常是“虚”“实”不分的。
目前很多教师在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时往往重分析,轻综合;重一般感知,轻审美感知。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每个角色性格、品质的“好”与“不好”,引导幼儿将其视为榜样或引以为戒。教师总是较多地发掘文学作品中“真”和“善”的内涵,很少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美”的意蕴,仅仅把艺术教育当作智育和德育的辅助手段,未能真正体现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即培养幼儿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本案例中,幼儿对《三只小猪》故事结局的创编看似富有想象力,实则缺乏美感。杜威提醒我们,对儿童的教育既不能忽视儿童的冲动和欲望,也不能把儿童现在的能力和兴趣视为绝对重要,从而放任和纵容儿童。在杜威看来,儿童的发展是在现有经验基础上的不断生长过程。尊重儿童,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对儿童的教育或引导。其实,幼儿是很容易受教师的引导和暗示的,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幼儿创编出更多有“味道”的故事结局来,可爱的、幽默的、滑稽的,等等。
(江苏盐城 孙琴干)
别让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维
《三只小猪》故事中的大灰狼可狠、可恶,但在有些故事中也有不少穷凶极恶的动物被善良感化的情节。如《狼大叔的红焖鸡》《狐狸爸爸鸭儿子》《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等。我建议这位教师在幼儿阅读《三只小猪》的故事后,不要急于让幼儿创编,而是可以有意识地呈现上面提到的几本故事书,或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或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能够慢慢体悟到更多的人性美,学习更全面地看待一个人,并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在幼儿阅读了一系列故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发幼儿思考:“三只小猪和大灰狼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可怕的故事?还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我想,孩子们的创编活动一定会更丰富、更精彩。
(江苏南京 于海燕)
呵护生命,乐观成长
生命教育是一种充满情感、智慧的教育,我们不仅要教育儿童爱护自己的生命,而且要引导儿童关注、热爱他人的生命。幼儿在听《三只小猪》之类的故事时必然会因为同情弱者而想要去帮助弱者,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幼儿在关爱生命的同时,运用智慧保护生命。比如,把小猪的房子建得牢固些,把门窗关起来,让大灰狼进不来;让小猪跑到别的地方藏起来,让大灰狼找不到;想办法让大灰狼陷入困境,而不是伤害大灰狼的性命;向他人求救,以获得帮助;用爱来感化大灰狼,等等。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喜羊羊正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大灰狼斗智斗勇,使大灰狼想“吃羊”的愿望永远实现不了的,用片中的歌词来说就是:“有什么难题去牵绊我都不会去心伤,有什么危险在我面前都不会去慌乱,就算有狼群把我追捕,也当作游戏一场”。我们也希望幼儿抱着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去关爱生命,呵护生命,健康成长。
(福建福清 康 丹)
理解幼儿,且慢“引导”
大灰狼在幼儿心中是一个典型的反面角色。幼儿全心全意地要帮助小猪,反映了他们天真善良的本性。事实上,教师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幼儿期的道德水平还处于道德实在论阶段,幼儿还无法很好地进行换位思考。我们可以倾听幼儿的讨论,但不要急于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教育,切忌脱离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进行说教。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旨在给予幼儿真善美的艺术享受,幼儿看似“残忍”的想法其实正是幼儿真善美的体现。《三只小猪》主要在于启发幼儿做事情要动脑筋,不能懒惰、图一时省力,所以幼儿在创编时要紧扣童话故事的主题,不要天马行空。如果教师的引导能够紧扣主题,而不是强调对立和斗争,相信幼儿的创编不会如此离题。
(江苏苏州 杨 磊)
挖掘主题和正确引导很重要
首先,幼儿的表现是正常的,问题出在教师的引导上。当教师抛出“想用什么办法继续战胜大灰狼”的问题时,幼儿怎能不继续想办法呢?更何况还有“帮助三只小猪”的“英雄主义”在推波助澜,于是,武力的对抗成为首选。
其次,对“三只小猪”故事主题的挖掘不够确切。这个童话更多的是鼓励幼儿不怕辛苦、多加努力,以建造最牢固的房子保护自己,而不仅仅是反映小猪和大灰狼之间的输赢较量。大灰狼被打败也不是因为三只小猪的暴力抗争,而是因为房子足够牢固。
(江苏苏州 薛红莲)
尊重儿童世界,提供精神食粮
童年的世界并不像成人想象的那么无忧无虑,相反幼儿充满了焦虑、压抑和自卑感。因为儿童在经历“生理性断乳期”后,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弱势地位,所以他们会通过做游戏、编故事来满足自己渴望成年的愿望,这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们会编构出如此“残忍”的情节了,那是他们在缓解无意识层面的压力,这也正体现了童话的魅力——游戏、发泄及惩恶扬善。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世界,并“放胆”提供他们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而不应想当然地把成人看重的东西强加给他们。他们需要在童话的世界里畅游,他们需要健康自由地成长。
(山东济南 李 娟)
丰富角色类型,开展续编活动
如果是我,我会在活动前多准备几个有关“大灰狼”的故事,让大灰狼的形象多种多样,如有“做好事的”大灰狼,有“诙谐有趣的”大灰狼,有“喜欢做点坏事,不失可爱”的大灰狼,还有“坚守信念”的大灰狼,等等。如果在此基础上开展续编故事活动,幼儿的思维就会开阔、活跃,就有可能产生非常有趣的“赶走大灰狼”的结局,说不定还会出现“双赢”的结局。
(江苏扬州 邓 泉)
正确把握故事的核心理念
“三只小猪”原故事的结局只是赶走大灰狼,而没有涉及“残忍”的对抗措施。故事所要表达的核心理念是:勇敢、聪明、团结。这位教师抛给孩子的问题容易将幼儿引入“打死、打伤”大灰狼的歧途,实际上教师的问题只要转变为“怎样预防大灰狼靠近自己的家”,幼儿就不会那么“暴力”了。
(浙江舟山 沈一诺)
把童话与现实结合起来辩证地看待问题
这个案例让我想到了一篇文章《美国小学生上课——灰姑娘的故事》。美国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问了小学生很多我们从来没想到过的问题,例如,“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如果灰姑娘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等,最后孩子们得出了客观、精彩的结论。这位美国教师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回味。我们也不妨让孩子们把童话故事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习辩证地看待某些问题。
(江苏常州 汤佳育)
图片/网络
编辑排版/周珊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教育教学》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点击“”,在线订阅杂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