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袁爱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蒙台梭利协会特聘教授、副会长。
《指南》以奠定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核心,旨在引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是正确的?《指南》中提到三点。一是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二是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三是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幼儿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作为家长?对幼儿又理解多少呢?让我们做两道题测试一下
-
一个1岁半的孩子想从桌子上拿一只装着果汁的玻璃杯,但是无论他怎么伸长胳膊都够不到。他很有可能不小心把杯子打翻,这时你会怎么做呢?
-
备选方案:
1.把孩子从桌旁拽开,并且打他小手一下。
2.把孩子从桌旁拽开,并给他一个玩具来分散他的注意力。
3.把玻璃杯放到桌子中央,这样就不存在玻璃杯被弄倒摔碎的危险。
4.把杯子递给孩子,并让孩子喝杯中的饮料。
5.把玻璃杯移到桌边,这样孩子自己可以轻松地拿到杯子。
-
我们赞同第5个答案,因为这个答案不仅向孩子讲清楚了一个规矩——不可以爬桌子,而且给孩子提供了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会因此有成就感。其他答案都会或多或少地导致孩子出现挫折感,可能出现逆反行为。
-
一个4岁半的孩子,认真地听你讲故事,但他有太多的疑问,不停地提与故事相关的问题。这时你会怎么做呢?
-
备选方案:
1.阻止孩子提问,然后你接着讲故事。
2.不回应孩子提问,直接把故事讲完。
3.为了惩罚孩子多说话,停止讲故事。
4.逐一解答孩子的问题,再继续讲故事。
5.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即使你知道),然后引导孩子继续听故事。
-
世界著名作家歌德经历的是最后那个答案。小时候,歌德的母亲常给他讲故事,但她讲故事比较独特,总在中途停下来,留下一个让小歌德想象的余地。由于自小就受到想象力的培养,歌德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其他4个答案或多或少会阻碍孩子的想象力,压制孩子的求知欲望。
家长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常对孩子这样说吗:“不行”、“不可以”、“你一定要”、“别跑,会摔跤的”、“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你看看人家谁谁谁”、“我这都是为你好”、“听话”、“你还小,会把这些东西摔坏的”,其实这都是不够理解和懂得幼儿的表现。
什么是真正懂孩子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我们总希望他和别人一样,于是,平庸就产生了。一个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表现,他喜欢在一旁观察,但你希望他更活泼、更大胆,可能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就消失了;一个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安静听话,他喜欢上蹿下跳到处探索,但你希望他更加谨慎有礼,可能一个天才的科学家就消失了……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幼儿,发现幼儿。每个孩子都是一种未知的力量,有许多可能性,拥有远超大人常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许多杰出的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使他们创造了常人所不能够创造、不可能发现的事情,而这种思维的建立恰恰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并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天性得到自由发展。大自然赋予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特性,孩子在爱和自由中都会将这种特性建立并巩固下来。谁得到越多的尊重和保护,谁就越有可能将这种特性保留下来而获得成功。虽然,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功,但正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懂得保护孩子与他人不同的特性,都在优秀上寻求相同而破坏了孩子未来的希望。
我们该如何保护幼儿的天性
我们只需要提供环境,保证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只需要扮演支持者,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支持他们去观察、思考、尝试。让幼儿自己发现世界的美好,从而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
如何让生命自由发展
我们需要重新解读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时间、解放大脑、解放空间、解放嘴巴。具体而言是生活中的六大解放、学习中的六大解放、游戏中的六大解放。家长们如何来理解呢?
首先是空间大于一切。孩子尚未被各种规则所禁锢,拥有无拘无束的思维,拥有爆炸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心灵空间的最大舒展使孩子的天赋得到最好的保护和延续。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想法。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意识行为,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鼓励孩子运用想象力探索世界,让想象成为习惯。
《指南》如是说
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的 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稚嫩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因此,我们应该让幼儿充分享受动手的快乐,利用游戏和材料刺激幼儿,最大程度地调动起他们动手的兴趣,让孩子在动手的快乐中主动寻求知识、建构知识。
其次是感受大于道理。孩子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更加具有同理心。他们可以在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过程中感受他人、感受社会生活,逐步明白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中。
《指南》强调,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因此我们应该多安排孩子弹性作息、多给孩子提供游戏时间。孩子们利用游戏聚集在一起,探寻自己,认识环境,学会依靠自己,尊重他人。游戏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妒忌、争吵和竞争,独立思考,还可以让孩子拥有极大的自由活动权、思考权,无限地放大思维空间。
过去,父母、老师是知识的源泉,是价值的制定者;孩子只是被灌输的角色,他/她只需要接受、记牢,无需怀疑、考虑。现在,我们应打破大人单向的灌输,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独立想象、亲自感受、独立解决问题,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架构和价值体系。
本文刊载于《幼儿教育?父母孩子》2013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转自《幼儿教育》杂志微信。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