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殊儿童不特殊
共同建构多元共融的幼儿教育
孔美琪博士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香港分会副会长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前任主席
“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教育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多元需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必须有机会进入正规学校,包容是消除歧视的最有效手段。
萨拉曼卡宣言与融合教育
儿童早期筛查和干预的基础机制
早期干预服务的转型与发展
早期干预服务概念化的主要趋势,包括几个方面:从缺陷模式到赋权模式、从以儿童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模式、从零散的模式转变为一站式综合模式、从早期儿童的方法转变为生命周期的方法、从忽视文化多样性到认可文化多样性的转变。
缺陷模式主要从整体来考虑整个社区所有人怎么帮助特殊儿童,而赋权模式则通过儿童和家庭的自身力量、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解决问题。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模式中,家庭和儿童居于中心地位,教育、福利、医疗三方面为其提供服务。
我国融合教育“在行动”
我国融合教育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1987年,中国政府在全国的15个县、市开展了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随班就读最初是从视障儿童实验开始的。1994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文件中规定了随班就读的对象,规定了就近入学的要求,并规定每个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人数,这标志着随班就读政策架构开始成型。2006年,“随班就读”写入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促进教育公平,扩大随班就读规模。2016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升随班就读工作水平作出部署。2020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244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6.62万人。
当前我国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特殊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学前、高中阶段教育供给依然不足,个别化教育不深入,专业师资不足、课程、教研等工作亟需加强。融合教育的主要措施为: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各类特殊教育协调发展;健全管理机制,提高特殊教育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医教结合,提升特殊教育专业服务能力;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特殊教育专业支持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特殊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明的标杆,所有的儿童都需要接受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学前教育应成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守门人,需要跨部门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准确的登记和跟踪;要加强教师的三级培训,每个幼师都应该是特教,实施部门要密切监督和保障家长的知情权;要在学前融合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社区、街道应开发与投入融合教育公共设施设备,创造一种融合的大氛围,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能得到应有的关爱。
师幼互动能力发展项目(MMCI)及辅导
对职前幼儿教师相关专业素质提升的作用
胡碧颖
国际标准化评估工具为我国幼教发展
提供了新的理论借鉴
MCCI和MTP模式
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价值
国外已有大量通过有效的专业发展模式提升幼儿教师师幼互动能力的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Piana研究团队基于CLASS开发的“师幼互动最大化课程(Making the Most ofClassroom Interactions,MMCI)”和“我的教学伙伴(My Teaching Partner,MTP)”。MMCI课程通过师幼互动策略的教学和对教学视频的大量观察分析,提升学员的有效师幼互动知识和识别教学情景中有效师幼互动行为的能力。
MTP是一个在线进行教学指导的系统,通过专家(辅导员)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一对一的持续指导,促进教师反思和提升自己的师幼互动实践。MMCI和MTP项目都旨在提升教师在“知道(knowing)”“看见(seeing)”“做到(doing)”“反思(reflecting)”等方面的师幼互动能力,形成有意教学的理论框架。
胡碧颖副教授发现,MMCI课程能有效提高在职幼儿教师的有意教学信念,识别有效师幼互动的能力,并提升情感支持和教学支持的质量;此外,MMCI课程还可以显著提高职前教师的教学信念、儿童中心信念以及有效师幼互动知识。
总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要把基于实证研究和理论框架的评估工具作为培训的内容和具体目标,还要综合关注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实践方面的培养,最终能够将直接培训教学和多次持续性的辅导相结合。
MMCI课程和辅导可有效提升
我国职前实习期教师师幼互动能力
数字媒体的应用:
国际学前教育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
挑战与困境
Eunhye Park
疫情迫使学前教育
进入依赖数字媒体的时代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和流行,不仅对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巨大风险,也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应对疫情时,全球超过80%的国家关闭了学校,并借助数字媒体等开展线上的沟通和学习。世界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基于对各国的数据监测发现,学段越高,学校被关闭的时间越长,学前教育机构是政府最不想关闭的学校。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认知和社会情绪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对处境不利儿童来说更加重要;二是为年幼的儿童进行线上教学是非常困难的;三是学前教育机构需要为回归工作的年轻父母们提供育儿保障。
虽然学前教育机构关闭时间较短,但从2020年1月到5月,关闭天数亦达到该学期总天数的28%,近期虽有好转,但要想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难度很大。这类机构必须开始学习借助各类数字媒体进行家园沟通及线上教学等,建立更具弹性的机制,这样才能在危机中保障儿童获得有质量的教育。
数字媒体在学前教育的使用中
存在诸多“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儿童发展影响,曾在亚太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进行了一项大规模调查,其中五个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在疫情爆发前,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很少接受有关危机管理、线上教学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沟通主要借助手机信息(如微信)来进行。三是线上教学最大的挑战首先是缺少网络和设备,其次是缺少教师培训和支持。四是最有效的线上教学模式是幼儿园定期通过数字媒体实施课程,家庭同时跟进相应的学习和游戏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媒体对儿童发展有利有弊,其关键在于内容和使用方式。从内容来说,具有互动功能,图像、文字信息、声音都适宜于该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征且符合儿童所处文化的资源质量更高;从使用方式来说,父母若能陪伴儿童一起使用数字媒体,并围绕内容进行亲子互动,将帮助儿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概言之,教师和父母若能深刻意识到儿童通过数字媒体学习的优势和局限性,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精心挑选优质、适宜的内容,并高质量地陪伴儿童使用,那数字媒体亦会成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有效工具。五是疫情带来了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不公平,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对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长期影响,可以预料的是对贫困人口的负面影响更大。我们还应注意到,疫情期间学前教育机构为儿童的营养与健康、学习与发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对处境不利儿童,有显著的补偿效应。
促进数字媒体的高质量应用
需政府、幼儿园、家庭等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逐步建立能够应对危机的更有弹性的学前教育体系;确保儿童能够公平地获取到网络、电脑、学习资源等,必要时对处境不利儿童提供特别支持;要制定指南等规范和引导教师与父母高质量地使用数字媒体;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幼儿园、父母和儿童等多方主体间的对话。
幼儿园要进行教师数字媒体使用能力的相关培训,提供平台支持教师分享资源,互相交流;在课程上,要注重线上学习和传统游戏、学习的平衡,还需探索多种数字媒体的结合使用以促进效果最大化;要科学引导家长使用数字媒体。
父母要意识到在儿童数字媒体学习中自己所肩负的新职责,要特别关注数字媒体的内容和安全,应当陪伴儿童使用,在缺少资源或相应指导时主动寻求帮助。
研究者要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儿童通过数字媒体学习的利与弊,寻找最高效的学习模式,并为政府和学校提供具体的建议;还可以研发分别针对教师、父母和儿童所应具备的数字媒体使用能力的手册。
工业系统应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要建立相关制度,明确责任和安全;在研发产品时应将儿童的兴趣和发展而非商业效益放在第一位。
数字媒体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还面临诸多危机和挑战,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让数字媒体成为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有力支持!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