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王老师18610206462
幼小衔接指的是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以往幼小衔接,关注最多的是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如何相互合作、家长如何给予支持等,却很少听到来自儿童的声音。作为幼小衔接活动的当事人——儿童,他们会想什么、会有怎样感受,又会如何运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入学呢?我们认为,幼小衔接要从儿童出发,真正把儿童当主体,以具体儿童的个人体验作为研究的起点,儿童是幼小衔接研究的积极参与者。在此理解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儿童发起的项目活动“我们准备好了”,在活动推进和不断探索中努力达到入学准备要求。
幼小衔接核心是这年龄段儿童怎样有效地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那么儿童眼中的入学准备是什么呢?我们询问了班级儿童,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在一次活动中,孩子们对于即将入小学有点担心,他们纷纷在图文中记录自己的小担心:“担心上学忘记书包”“担心找不到厕所”“担心上学会迟到”……怎样把这种“担心”变成“不担心”呢?孩子们在讨论之后,认为我们做好准备就会不担心了。那么,什么是“准备”呢?
米米说:准备就是要准备东西。
萱萱说:准备就是学好了。
田田说:准备就是做好事情。
佩奇说:准备是要把一件件事情都完成,需要一点时间。
洪洪补充:准备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大家的讨论中,孩子们知晓了准备的大概意义,了解了准备是要自己去努力才能做到的,并一起约定:我们要做好读小学的准备了。
看到孩子们对于准备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追问:你们觉得需要准备什么呢?通过提问,进一步鼓励孩子跟进“入学准备”的实践,一场自下而上的“入学准备”就这样开启了。
准备内容的选择: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要准备什么呢?孩子们在倾听欣赏故事和绘本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要做好学习的准备;有的认为要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有的觉得身体要好,因为小学操场很大,运动很多;有的孩子认为,小学里没有大妈妈(保育员),所以我们还要做好打扫卫生的准备。讨论之后,师幼一起整理了大家的意见,入学准备有很多,现在我们先要做好学习准备、运动准备、整理准备和清洁准备。
准备内容的计划:在明确班级儿童入学准备要做好学习准备、运动准备、整理准备和清洁准备之后,孩子们开始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小组做计划并实施。每个小组重点讨论了要做什么、怎么做,四个小组成员相互商量后形成了自己组内的准备内容计划。
学习准备小组认为:学习准备包括会准时上学、会用耳朵听、会正确坐姿、会看书等。
怎样做到这些学习准备呢?
小组讨论了方式,比如准时要上幼儿园。教师提问:怎么做到准时上幼儿园呢?孩子们说:可以设定早上起床闹钟;可以提前把书包、衣服整理好,这样动作可以快点;可以早点睡觉,早上就能早起……孩子们想了很多办法,还把自己的办法画下来。
运动准备小组认为:运动准备包括学会跳绳、喜欢跑步、喜欢踢足球(作者所在单位为足球特色幼儿园)等。
怎样做到这些运动准备呢?
小组讨论了做到这些准备的方法,比如每天跳绳打卡,小朋友还不会跳绳,要坚持学跳绳,多练习;要好好参加晨跑,每个运动项目都要积极去参加。
整理准备小组认为:整理准备包括大家学会整理自己的衣服、整理玩具、整理书包、整理教室等。
怎样做到这些整理准备呢?
小组认为,可以先看老师示范或者看同伴示范,然后跟着学习整理,还可以通过整理组检查提醒大家每天坚持整理。
清洁准备小组认为:清洁准备包括学会清洁自己餐后的桌面、清洁自己的餐具、清洁游戏场地、清洁玩具等。清洁准备组在讨论的时候邀请了保育员参加,因为大家公认保育员清洁经验丰富,很多不懂的可以及时问保育员。
怎样做到这些清洁准备呢?
小组认为,可以在日常生活区学习清洁的步骤,然后在生活中做清洁。除了清洁自己的物品,我们还可以试着清洁教室、幼儿园的一些物品,等学会了还可以做家里的清洁工作。
我们通过项目活动,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法,一起来探究思考入学准备过程。在儿童设计小组计划时,教师看到师幼共同建构应对入学准备中各种问题的有效策略,看到了儿童的积极态度。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研究过程,也是一种生活过程,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儿童与教师一起自觉反思参与解决问题的生活实践过程。
在每个小组做好准备项目的计划后,孩子们打算开始4个准备项目的实施。日常生活中有值日生经验的孩子们问:“老师,谁来做值日生来检查呢?”是呀,这些准备的项目仅仅是自己准备不可以,需要由小朋友检查,这样会更好地帮助大家做好准备。
老师不提供答案,反问孩子们:“那怎么办?这些准备项目由值日生来检查吗?还是由准备小组成员来检查呢?”孩子们异口同声:“我们一起商量下。”在小组商量后,大家决定整个准备活动的实施需要小组制定轮流检查表,最好每次检查后定期反馈同伴准备情况。
为了更好地做好同伴准备项目的观察,每个准备小组制定了检查表和小组轮流检查的名单,相互督促。
如整理准备组安排了周一到周四的检查,他们认为周五是向大家反馈的时间。图中是一个组员对大家整理习惯的检查,这阶段重点检查了书包的整理情况。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检查后,每个小组对于自己检查的项目情况进行了反馈,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看到儿童对项目内容在一次次观察和尝试后作出调整,并向同伴提出建议。
如运动准备组发现,每天早上来园早的小朋友都能参加到每日跳绳的练习中,这些小朋友从开始的每天跳100下到每天跳200下,已经可以花样跳绳了,但是入园迟的小朋友还大多停留在学习跳绳的阶段。怎么办呢?听到运动准备小组的反馈,我们进行了大讨论,大家认为不会跳绳的小朋友要早点来幼儿园,如果今天早上没有进行跳绳,可以在离园前进行补练习,或者在家里跳好让爸爸妈妈在班级群打卡,表示运动完成了。而跳绳已经很不错了的小朋友可以进行花样跳绳的游戏,如跑跳绳、连跳、合作跳绳等等。
在不断的观察、调整中,孩子们学习准备、运动准备、整理准备和清洁准备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在一次反馈后,孩子们提出来一个问题:有的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了,是不是可以过关了呢?于是,孩子们在周反馈中提出了过关的建议。如整理组在小组讨论中,对于大家的整理准备做了小结。认为大家整理书包、工作盒、水彩笔、积木比较好。但是也有部分不足的,比如有的小朋友铅笔盒没有放进书包,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有个别整理不够好,餐盘的整理也不够。整理组觉得如果每个人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获得5颗星就可以整理准备过关了。
在整个尝试做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儿童通过“小组制定轮流检查表——定期反馈同伴准备情况——新策略促进准备积极性”等一系列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和同伴协商沟通活动。对于教师来讲,就是需要倾听儿童的声音,我们认为这个过程有利于激发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他们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在反思中使他们真实地参与到幼小过渡中。这个过程具有教育性,可以发展起儿童的自尊感、责任感等品质。对他们以后人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来说将意义深远。
因为整理准备组的建议,其他小组也提出了自己项目准备过关的要求。摘星过关的策略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但是,就同伴间定下来的规则就可以了吗? 怎么评价准备过关呢?大家觉得需要听更多人的想法。于是,“评价项目合适吗”成了孩子们热议话题,最后,孩子们觉得询问小学的老师和学生是个不错的办法。
云连线看小学,问教师。经过调查,我们知道孩子们希望了解某学校的一年级生活,于是,我们联系该学校,采用云游小学的方式,了解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在知道小学有丰富的活动后,孩子们更加明确了学习准备的重要性。在知道小学没有保育员后,孩子们更加认为清洁准备必不可少。在询问老师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到小学生活和幼儿园不一样,每天会有些小任务,我们需要学会自己的任务自己记住,不要每次都找爸爸妈妈帮忙,我们开启了每日小任务的记录,孩子们每天把需要记得的事情用图文的方式记录下来。父母说:“自从有了小任务的记录,孩子们就不会每次问她,第二天需要带什么了东西去幼儿园了。”
书信一一连线,问学生。孩子们觉得要问问准小学生们,我们联系了当地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询问他们,作为小学生应该做到哪些准备?比如果果在写给姐姐的信里问:“姐姐,小学生的课桌怎么整理呢?小学里的老师凶吗?做不出作业应该怎么办呢?”在孩子们的盼望中,几天后,马上收到了小学生的回信。根据统计,小学生们觉得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除了大家每天在坚持的四个准备外,还要做好心理准备:小学老师为了大家的学习,会比幼儿园老师严肃些,大家不要觉得这是老师不喜欢你,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要学会把心情告诉爸爸妈妈和老师,这样大家的心情都会变好。
活动后,孩子们在以往的4个常规准备中加入了学习准备中的“日记小任务”和心理准备中的“我有话对你说”两个项目,并继续开始每日检查,看谁能先过关。
准备如果过关了就值得肯定,因此,孩子们认为应该给过关的小朋友发奖章。大家投入到设计奖章的热潮中,每个孩子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想法,并通过同伴投票、父母投票和结对的小学生投票确定了最后的奖章标记。在这些过程中,儿童通过介绍自己的设计作品,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最后赢得最多选票的设计者CC说,她的奖章标记为每一个准备都做了设计,而且每个准备的周围都画上了相应的最重要内容,像整理准备周围就画了图书、衣服、玩具等需要整理的物品,这样大家看到奖章就知道,这些我们都要做到。
确定了奖章后,我们制作了奖章贴纸,告诉孩子们达到了大家约定的得星,就可以让相应的准备小组发过关贴纸。孩子们问:这些贴纸贴哪里呢?在讨论后,大家决定制作入学证,得到过关奖章后可以把它贴在入学证里。孩子们一笔一划地设计自己的入学证,工整地写下名字,神情异常专注。在接下来的准备过关得奖章活动中,孩子们明显比之前认真了。每次有孩子们拿到过关奖章,其他同伴就会羡慕地说:“哇,这么好,我也要努力拿奖章!”教师会记录下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得奖章的孩子说说自己的努力过程,也督促其他小朋友继续加油。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全程参与,全心投入。
最终做到4个准备,拿奖章成功,获得入学证是很不容易的,孩子们觉得应该由特别重要的人来颁发,最终师生决定由父母在毕业典礼时颁发。毕业典礼中,当孩子们接过父母手中那历时两个月努力得来的入学证时,都是欢欣雀跃。而父母在知晓准备过关的故事后,非常感动,孩子的表现是出乎父母意料的:“从来没想到孩子能这么认真地对待一件事情!”小宝妈妈问孩子:“小宝,现在你还担心读小学吗?”小宝自信地回答:“不,我都准备好了,我要上小学!”
在儿童自发的项目活动“我们准备好了”中,我们看到了项目活动对儿童的意义:儿童始终参与整个项目活动的学习,在真实情境里,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入学准备的各种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知识中,在不断推进过程中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里。主动探索需解决问题的过程,推动了儿童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理解建构、迁移应用等品质的形成,同时儿童在活动中形成了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增强了对自己做好入学准备及应对之后可能出现问题的自信。
同时,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变化:教师给予了从幼儿园大班向小学教育过渡的儿童发表意见的充分机会,倾听他们的声音,为幼小衔接对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资源和证据支持,使其更能贴近儿童的真实需求,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项目活动开展过程中,儿童和教师一起去发现、去反思、去表达他们自己在从幼儿园向小学生活过渡的过程。借助本次项目活动,教师为了更好了解儿童的想法,选择适切而有效的具体研究方法,让我们能够倾听到儿童心声,也摸索了引导儿童使自己的感受清晰化的有效途径。当儿童的入学准备因为历时两个月的不断摸索获得点滴收获时,我们发现,儿童远比我们预想的能干,教师应全力支持儿童,大胆发声、敢于尝试,通过项目活动真正让儿童自信地说:我们准备好了!
作者|桑莹莹
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责编|田 玉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