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由优师教研主办的“2018中国幼儿园‘学习故事’和‘生成呼应式课程’论坛进入第二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幼儿园优秀一线教师和幼儿园知名园长进行学习故事的经验分享和现场互动。
活动由《学前教育》杂志幼教版编辑部主任程洁女士主持,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周菁女士参与现场讨论和点评。
“好奇”一词是此次论坛的关键词。那么——
当好奇的老师和孩子相遇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上午的分享活动围绕“由好奇和关系驱动的学习什么样”而展开,5位幼儿园优秀一线教师分享了各自的精彩故事。
佟老师发现班里的一个肥皂上出现了洞洞,她很好奇,肥皂上为什么会有洞洞?通过观察她发现,孩子们每次洗手时都会用手指在肥皂上转一转,时间长了就出现了洞洞。于是她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了一段好奇的洞洞之旅!孩子们在班级、在户外、在自己的身上,去寻找各种各样有趣的洞洞,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洞洞的主题活动……
魏老师说自己是个闲不住的人,每天都在尝试为孩子们做各种挑战。当她和学习故事相遇之后,好奇又闲不住的她开始记录孩子的学习故事,每天不停地拍照、做记录,把学习故事分享给家长,讲给孩子们听。当她沉浸于自我成就感的时候,孩子们告诉她“听不懂”“不像我的故事”,她像被泼了一盆冷水。于是她开始思考:为什么做记录?为谁做记录?当她想明白是为孩子们做记录之后,开始记录最感动自己的部分,并尝试多种记录方法。当她这样做之后,发现记录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了一种美好的回顾。
张老师说自己曾经因为是个职高生而不太自信,经过2年的助教、4年的老师磨练,如今已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是什么促进了她的成长?是好奇!
一次,她看到孩子们钻到桌子底下,她很好奇,也钻到了桌子下,去听、去看孩子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持续的观察她发现,孩子们说怪物来了而躲到桌子底下,还把玩具拿到桌子下面玩,而游戏内容和怪物并没有关系,她意识到,孩子们只是为自己找一个躲到桌子下面的理由,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安全、隐秘的空间。
对儿童的行为充满好奇,放下教师的架子,混迹于孩子们中间,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信任、尊重和支持孩子的学习。这些促进了她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改变,让她自己变得有力量,也越来越能够读懂孩子。
池老师本科毕业后就来到了三义里一幼,在工作两年的时间里,很快把握住了和孩子的相处之道。这其中的秘密是什么呢?那就是,她和孩子有共同的好奇和兴趣,并一起去探索。
池老师分享了她和孩子对光和影的探索活动。在探索中遇到问题,她去绘本中寻找答案;为了探索人与影子的关系,她组织家长一起开展亲子活动……活动中,孩子的所言所思超出了成人的现有认知。和孩子玩,就要给孩子留下一段有意义的经历,看到孩子成长的轨迹。池老师认为,形成有价值的学习并不难,只要老师有好奇的心,和孩子一起,玩出他们的想法,就可以做到。
朱老师在幼教工作已近30年,是个很懂孩子,并深受孩子喜爱的老教师。但她认为,在工作中,成人常常只记录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而忘记了孩子;但在记录孩子的过程中,眼里又全是孩子,而忘记了自己。学习故事让成人和孩子连在了一起。那么,我们什么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以什么角色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在一起之后会怎样?在和孩子们聊天中、相处中,她知道了在孩子眼里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事情是孩子关心的。老师发型的改变、穿着的变化,孩子们都会注意到。比如,孩子们从朱老师收到的母亲节礼物,引发了一系列的猜想:朱老师喜欢什么礼物?朱老师也有孩子,朱老师的孩子多大?是男孩还是女孩?……于是生成了“多姿多彩的男孩和女孩”的活动。朱老师对孩子的这些想法感到好奇,从中看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各方面知识的连接。和孩子在一起,发现孩子真的有力量!
每位老师分享之后,现场的老师都给予了积极回应,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提出困惑的问题。比如,什么时候开始可以给孩子做记录?怎样平衡生成性呼应式课程和教学计划二者的关系,从而生成微课程?等等。周菁老师同时进行了点评,并回答老师们的疑问。
当好奇的园长和孩子、老师、家长相遇后,又会发生哪些故事呢?
下午的分享活动围绕“基于好奇和关系的课程与幼儿园管理什么样”而展开,3位知名幼儿园园长分享了自己的精彩故事。
刘园长是从2013年开始担任园长的,她说自己是在运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被逼成好奇的园长的。
她的分享从一个圆开始。她让老师猜猜画的圆代表什么?老师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最后刘园长揭晓答案:这是一位大学老师的实验,实验发现,小学生能从一个圆想出几十种东西,中学生能想出十几种,而教授只想出了一两种。这是因为,思维范式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刘园长说,虽然自己工作了20多年,但做了园长之后,一切都要重新学习,对什么事情都要好奇。她和老师一起进班去听孩子们的问题,去向孩子们提问。她认为,现实中要不断提问为什么,才能改变管理的宿命。管理本身很复杂,面对复杂的问题,要用另一种方式去解决,就是要多问为什么。教育要为人生提出可能存在的新方向,那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可能存在的新方向?就是好奇心!
在向孩子们提问过程中,老师们了解到,在重要的节日里孩子们想做的事情,比如想看看幼儿园的夜景,于是就有了夜晚的毕业典礼,这些都成了孩子们的温暖回忆。
吴园长是个跨界的幼教人,她所学的专业跟学前教育完全没关系,是学习故事让她所学的东西跟学前教育越来越有关系的。
吴园长的分享从一张在草地上拍的照片开始。吴园长说,她把原来的塑胶地面改成了混泥土,就成了草地,让草地变出了更多的可能。孩子会拿锄头去挖地,挖地的过程中孩子们提问:能不能挖到地球的另一端?孩子们会在泥土地上种麦子,用葡萄皮染布;她还鼓励孩子们光脚在草地上玩……生活是孩子们的最好课程。在生成课程中,最大的变化是老师,有一位老师从刚开始怕养蚕,到最后会去亲吻快吐丝的蚕,就像对待自己要出嫁的孩子一样。
吴园长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图片,分享了她和孩子们玩耍的故事。她说,自己最初从大学辞职到幼儿园,就是觉得和孩子在一起很好玩。她希望自己的办公室天天都有孩子来玩,把他们的发现跟她分享。在和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受到孩子的启发,她写出了一首首美丽动人的小诗。和孩子一起玩,她发现了自己的N种可能。
成园长的分享从一个问号开始:我愿意成为一名headteacher吗?
成园长说,她在24年的幼教实践工作中,做过保育员、教师、园长,但她仍然感觉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她的内心永远希望自己是一名老师,希望自己能够忙碌而幸福地和孩子在一起,和老师在一起,和自己的成长在一起。之后,成园长给了自己一个答案:我愿意成为一名headteacher,而不只是一个行政管理者。
和孩子在一起,她用心去体会和孩子在一起的喜怒哀乐,真正发现孩子的力量;和老师们在一起,她欣赏老师和孩子在一起的温暖,分享他们的故事,发现师幼间的暖心时刻;和成长在一起,从各种觉察中体会自己的成长。
成园长的分享从问号开始,又以问号结束:一个画家说,关系是绘画的关键。那么,她要问自己的是:在教育中,关系是关键吗?这一问,也很好地回应了今天讨论的两个主题:“由好奇和关系驱动的学习什么样?”“基于好奇和关系的课程与幼儿园管理什么样?”相信,每个老师都能从今天的分享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6月29日,即本次论坛的最后一天,老师们将兵分三路,分别走进北京市三所幼儿园进行现场教研活动,看“好奇的老师”怎样“看孩子”。
请大家继续关注最后一天的精彩活动哦!
报道│陈淑琴
摄影│陈蕾 欧阳创业
制作/郭彩霞
—— END ——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想订阅《学前教育》幼教版,您可选择以下订阅方式:
1.拨打订阅热线:83558381或83552129;
2.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50。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