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年暑期,幼儿园都会进行相应的环境创设和材料调整工作,以迎接新的学期。北京顺义西辛幼儿园在海森高主动学习课程指导下,在环境材料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索,并首次承办了海森高全国实验基地的观摩活动,其中很多有价值的发现和富有创新意义的做法给大家带来深刻的启发。本刊特辑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区角空间巧调整】
冯建慧
经过海森高主动学习环境创设的专题学习,我们开始着手对教室的区角创设进行调整。按照海森高环境创设的八大原则,我们首先将游戏容易产生关联的积木区和家庭区安排到一起,占班级总面积的2/3;将玩具区、图书区和艺术区相连,占班级总面积的1/3,且每个区域的面积平均分配。
◆玩具区和图书区的面积一定要平均分配吗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选择去玩具区里玩玩具材料的幼儿每天都有很多。比如,丁丁、宝宝、天天在桌子上玩拼插,依依用筹码摆图形,唐唐用钉子钉软板,除此之外,还有不断加入的幼儿选择不同的材料,使得他们取放玩具时都难免发生碰撞。而相比较,图书区却显得冷清多了。怎么办?
我决定将平均分配的玩具区和图书区进行重新调整。首先,将摆放在两个区域中间通透的柜子向图书区一侧移动,增加玩具区的空间;同时把玩具区里面拼在一起的两张桌子分开,由横向摆放变成纵向摆放,并增加小椅子,这样一来,可以同时容纳更多的幼儿进行游戏;而且桌子方向的改变使幼儿在操作起来更容易取放玩具,减少了幼儿之间不必要的碰撞。
点评:每个园所或教室的物理条件不同,幼儿游戏兴趣和需要也会有所差异,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核心原则,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来进行调整和改变。没有完美的海森高教室,但是有适合孩子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让环境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支撑。
◆为什么家庭区的两张桌子没人用
目前,家庭区是我们教室里五大区角中面积最大的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家庭区一共有四张桌子,两两并排摆放,但幼儿只喜欢挤在其中两张桌子上进行操作,其他两张桌子成为摆设。为什么呢?我没有急于告诉幼儿可以到另外两张桌子上操作,而是继续观察。我发现幼儿不喜欢用的两张桌子摆放的位置离家庭区小厨房的操作台较远,而且从视觉上看,这两张桌子似乎又不太像是家庭区的。
其次,我还观察到,这两张桌子下面和周围空地上都贴有很多排列整齐的圆点。这些圆点是做什么用的?原来,我们遵循主动学习环境创设的理念,要求桌椅进区角,集体教育活动也进区角,教室里不留大片空地。这些小圆点曾经就是用来暗示幼儿参加集体教育活动时的位置的。怪不得孩子们不在这儿玩儿!
点评:我们感受到,环境对幼儿的暗示作用如此强大。标注集体活动时的位置的小圆点更像是一种规则和束缚,即使海森高区角放开,自由选择,但是幼儿依然没有完全自主。
老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观察,发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并进行了调整,区域游戏的状态马上就不一样了,老师做到了真正的尊重孩子。
一般来说,积木区因为有空心大积木的存在,幼儿需要空间来进行建构和游戏,所以留给积木区的面积也是最大的。当然,积木区也可以用来做很多集体教学活动或者大组活动,海森高的大组活动同样给与幼儿充分的主动性,所以,类似小圆点这样的提示完全没有必要。
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问题。我们果断地把集体教育活动改在宽敞开阔的积木区进行,把家庭区地上的小圆点去除,同时在这个位置上增加了2组通透的柜子摆放家庭区的辅材。这样,即使4张桌子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但看上去却使家庭区显得更紧凑,孩子取放材料、操作材料也更方便了。
【投放适宜的材料】
陈维纬 丁冉
◆家庭区:丰富衣柜中的真实材料
按照海森高环境材料清单,我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和家庭资源,在家庭区的衣柜里投放了妈妈们的外套、围巾、高跟鞋等家庭类服饰;保安制服、交警的反光背心等社区类服饰;以及大灰狼、小鸭子、亮闪闪的民族舞蹈服等扮演类服饰。
点评:海森高环境材料清单支持老师们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进行增补,而且,这些材料清单并不是一成不变或固定统一的,需要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进行调整。所以我们要经常性地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来计划材料操作的活动,增添并介绍新材料,替换部分材料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很多女孩都喜欢穿妈妈的高跟鞋和外套,模仿妈妈的行为。比如,欣欣穿着高跟鞋去给娃娃喂饭和换尿布,喂完饭再去艺术区做菜;依依穿着妈妈的外套去厨房炒会儿菜,然后又跑到积木区去搭房子……男孩子则更倾向于穿社区类服装,如壮壮穿上交警的反光背心,去积木区的高架桥或公路上指挥交通;明明穿上大夫的白大褂在家庭区给宝宝看病和喂药……可以看出孩子们很喜欢家庭区的服饰,各种服饰支持了幼儿的游戏。相比较,表演类服饰被他们所“冷落”,只有极少几个孩子选择过民族舞蹈服,扮演动物的服装基本没人选。
看到这一现象,我想起了主动学习材料投放原则中有一条强调真实性材料、材料要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当时学习的时候我并不以为然,此时此刻,才有了强烈的感受。只有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服饰才会激发幼儿游戏的意图啊。想明白这一点,我立刻撤掉了表演类服饰。
点评:海森高家庭区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在家里面家长不让孩子做的事情,在主动学习的教室里面都可以实现了,所以我们经常会在教室里面看到踩着高跟鞋的“妈妈”,系着领带的“爸爸”在家庭区的厨房中忙碌着,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刻感知他们所处的世界,模仿爸爸妈妈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真实的服装和材料的魅力远胜于那些漂亮的“表演服”。
在调整完服饰后,一次活动区时间,明明跑过来问我:“老师,我想穿穿爸爸的大皮鞋,但是鞋架上没有啊。”这句话立刻又引起了我的思考:怪不得来家庭区选衣服的女孩要比男孩多,原来衣柜里基本都是妈妈的服饰!我们投放了太多的妈妈们的衣服、皮鞋和帽子围巾,而缺少男性的服饰。于是,我再次果断调整衣柜,特意收集并投放了一些爸爸、爷爷奶奶的服饰,例如爸爸的西服和大皮鞋,爷爷戴的防风帽子、老头鞋,奶奶穿的棉袄等等。同时我也发现,社区类服饰则偏男性化,于是又增加了护士、售货员、美容师等职业的服饰,争取让女孩也多一点选择。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男孩对爸爸的大皮鞋尤为感兴趣,穿着西服和大皮鞋去积木区开车;女孩子则穿着护士服给娃娃打针,穿着美容师的衣服给娃娃梳头发……我再次感悟到,投放了材料并不是一次投放就可以万事大吉了,老师需要观察孩子的游戏需要,并跟随孩子的兴趣不断调整材料,这样,孩子们的游戏意图才会更丰富,兴趣才会更持久。
点评:材料不是一次性投放后就一劳永逸了,老师需要不断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游戏意图来增减材料。增加男性和老人的服饰,丰富社区类服饰的品种,让孩子们的游戏角色更丰富,材料有效地激发并支持了幼儿的游戏意图。老师的这个案例,是对海森高家庭区材料投放最有价值的一个贡献。
◆艺术区:基于幼儿使用纸张的偏好进行投放
孩子们很喜欢去艺术区,我在纸类柜中投放了各类大小彩色卡纸、白色卡纸、水粉纸、宣纸、皱纹纸等。“老师,我想要白纸。”“怎么没有白纸了?”活动的时候,经常有幼儿问我要白纸。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投放的各种纸的数量都是一样的,但孩子们的艺术创作活动不一样,需要的纸就不同,有的纸基本上用得很少,剩很多,而有的却不够用。于是我制作了一张记录纸张使用量的表格,想看看孩子们在活动时,到底哪种纸张最受欢迎。
点评:当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准备以及投放材料后,一定要去观察孩子使用材料的情况:是否使用,如果使用了,方式如何,数量是否够呢,是否在其他区角也要相同的材料呢;如果孩子不使用,是因为投放的位置不好呢,还是因为孩子不知道这个材料怎么玩儿呢?针对不同的情况老师都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
晶晶的妈妈是做会计工作的,经常写写算算,所以晶晶也最喜欢去图书区里写写画画,有时纸张被她写满了以后,她一边翻过来写一边说:“这张白纸太小了,这面写完了,反过来写。”反面写满后晶晶又去艺术区纸柜里面寻找她需要的纸,然后再去图书区继续写写画画。
不仅图书区的孩子们经常使用艺术区的纸张,我发现家庭区的孩子们也常常来拿些白纸做各种道具,有的撕成条、有的揉成团、有的卷成卷等等。浩天最喜欢去家庭区的厨房,每次都做各种稀奇古怪的食物。这一天他去艺术区取来了白纸,两只手使劲把纸揉成纸球,自言自语地说:“一盘乳酪蛋糕做成了,还有一盘面,客人请稍等。”然后他又去撕了许多纸条,用手指卷了卷放在盘子里,跟我说:“老师请吃我的意大利面和乳酪蛋糕,新出锅的,可香了。”接着又去给别的顾客做好吃的饭菜去了。
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白纸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纸张,于是我便按照孩子们使用纸张频率的多少自上而下对纸张尝试了新的摆放方式。首先减少了纸柜的层数,把几乎不用的纸张暂时拿走,使几种常用纸张更加一目了然。其次,增加了白纸的张数,并放在最顶层,方便孩子们取放;第三,我在图书区也更多投放了白纸,供喜欢书写的孩子更方便实现自己的意图。
点评:在艺术区我们会投放很多各种大小和材质的纸张,如何存放是一个让很多老师都头疼的问题。像西辛以及其他园所用纸柜的形式,也是我们推荐的方式,抽取的纸柜便于孩子看到纸张和取用纸张,也便于老师整理。老师依据对孩子游戏的观察来调整材料和材料投放的形式,就是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有力表现之一。
◆积木区:多投放生活场景的照片
海森高环境材料投放不仅提倡材料的真实性,而且还建议多投放真实生活场景的照片,比如积木区,目的就是激发幼儿的游戏意图。
点评:主动学习者认为孩子不是“教”会的,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并建构知识的过程。而孩子的经验都来源于他们每天的生活,和他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人和事件。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海森高教师不会给孩子命题去搭建某些事物,而是会在教室中投放一些和孩子生活相关的图片,用来激发孩子产生出自己的游戏意图。
这一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于是便决定试一试。选哪些场景呢?西辛社区周边的标志性建筑有小学校、银行、医院、蛋糕店、饭店等,我分别拍了照片打印出来,贴在了空心大积木和纸砖上。我也有疑虑,有些场景照片特征明显,而有些不明显(例如纯文字的招牌),特征不明显的场景照片能激发幼儿的游戏意图吗?当我将“金凤成祥”蛋糕店的招牌打印出来,给班里的几个孩子看,孩子们立刻就争先恐后地说:“哦,这是蛋糕店!”“这是金凤成祥蛋糕房!”“我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在这里给我订过蛋糕!”看来,熟悉的生活场景确实引起了幼儿的强烈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支持他们将场景图片和生活经验相连接。
但是,生活场景的照片真能激发他们下一步的游戏意图吗?带着这个问题,我静下心来继续观察。
在一次活动区时间,几个孩子玩积木,飞飞对其他小伙伴说:“今天我做的计划是搭高楼,我要用大积木!”说完就开始行动,一会儿就用空心大积木搭成了三层的高楼。军军和鹏鹏用长木板在高楼前面搭了一段公路,拿着小汽车正玩得起劲。突然飞飞发现了贴有小学校照片的纸砖,于是把这块纸砖放在了高楼的最上面一层,高兴地大叫:“我搭的是小学,这是西辛小学。”其他几个小朋友也围过来讨论:“小学校前面的路经常堵车啊!”“妈妈说我幼儿园毕业就去西辛小学上学。”“上次我过生日,去饭店吃饭,就路过了西辛小学。”“饭店?!咱们这儿也有饭店啊,‘大鸭梨’!”“那我们在路的那边再搭一个饭店吧!”“好的!来,搭饭店。”……于是,孩子们又开始热火朝天地在公路另一头,搭起了二层的高楼,并把贴有“大鸭梨”饭店照片的空心积木放在第二层,贴照片的一面朝外,饭店很快就完工啦!
我不得不感慨,生活场景的照片真的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游戏的意图,让孩子们的游戏更精彩、更生动!
点评:这段观察正印证了孩子是如何依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建构内容。随着年龄和能力的增长,他们能够输出的经验就会越多,建构的结构也就越复杂。
【材料标识有讲究】
石岩 贺云飞
◆加强直观性
活动区该收玩具了,6个孩子在积木区收整单元积木。大宝手拿一块积木看看柜子上的照片标识,又看看手里的积木,然后直接放进去;潇潇双手各拿一块积木,先是看一下左手的积木,然后再看看柜子上的照片,把左手里的积木放在第一格子里,谁知想了想又拿出来,放到第二个格子里,接着又看看右手里的积木,就这样左右看看,始终没有把积木放进去……
20分钟过去了,一百多块积木终于收进了柜子里,我走到柜子前一看,许多单元积木都放错了地方。一连几日都是这样,小班幼儿在积木区收整玩具时间长并且总放错位置,怎么办?
发现这个现象后,我们组织老师集体教研,讨论如何通过标识支持幼儿更方便把单元积木放回去。老师们亲自体验,扮演孩子收整积木。在实际操作中老师拿单元积木准备往柜子里放时,发现柜子上单元积木的照片标识看上去都长得相似,并不能帮助我们很清晰准确地辨认出哪块积木对应哪张照片标识。老师都看不出来,何况小班的宝宝们呢?真是难为孩子们了!如何帮助孩子们准确地找到单元积木相对应的标识呢?拓图!于是,在原有照片标识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与积木大小形状相同的拓图。照片标识贴在柜子边缘,拓图标识则紧挨着照片标识贴在里面。
点评:海森高历经半个世纪,总结了大量有效的策略,这些策略都来自老师们的教室实践。我们需要发挥老师主动学习的精神去观察孩子取放材料的情况,来不断调整和完善材料的标识。
西辛的这个案例就是很好的实践反馈,如果摆放材料对成人来说都不容易,对孩子就更难了。通过拓图的形式,同样大小和斜面的图片帮助孩子迅速定位材料的位置,提高了准确率和速度,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形状、观察、分类等多个关键经验,最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也获得了自信,增强了对于环境的掌控感。
标识重新调整后的第二天,又到收玩具的时间了,大宝拿着积木,放在拓图上比对一下,摇摇头,又去看看别的拓图,正好对上,很快就把积木放进去了。
7分钟后,所有单元积木收拾完毕。哇,速度提高了好多!而且95%以上的积木都放对了!照片+拓图的标识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关注细节
积木区的辅材——恐龙,深受孩子们喜欢,一会儿给它搭家,一会儿让恐龙在公园里散步,玩得不亦乐乎。因为恐龙个子大,收玩具时不能把它放进透明筐里,只能单独摆在柜子上边。虽然我们也做了照片和文字两种标识,可孩子们收的时候时而把恐龙躺着放,时而倒着放,大个的恐龙常常因为站不好而掉下来。怎么办?在专家指导下,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恐龙太大了,不像其他小动物辅材放在筐里就可以了,而且需要站起来,所以,常用的图片标识无法支持孩子们摆放立体的物品。海森高材料存放标识的策略里可没讲这个啊,真是一个大挑战!
点评:从改变、尝试到创新,这一过程中的核心是教师对于孩子主动学习理念的深度理解和实践。如何让孩子在每日的幼儿园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功经验,让他们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很多事情,需要老师抓住每个细节,不断调整,构建有准备的环境。正如案例中教师的观察和实践,稍微改变一下拓图的方式,孩子就可以完成得又快又好。
再次尝试使用拓图,并且这次我们更加关注到了细节,在拓图上画出了恐龙站立的两个脚印和尾巴的着力点,这样,在收玩具时孩子们一下子就能直观找到恐龙站立的点,把恐龙准确放好。
大宝手拿着恐龙,眼睛一边看着恐龙的两只脚,一边看着拓图上的脚印,小心翼翼地把脚对准脚印放上去,一丝不差地放好了!他高兴地看着,又拉着旁边的壮壮,指着恐龙让他看,壮壮也趴在柜子上看看标识和恐龙的脚,相视一笑后两人手拉手离开了。
标识看似简单,实际上也很有学问啊,一切灵感都来源于孩子。
◆提高便利性
活动区清理时间,“放哪儿啊?我的这个放哪儿?”家庭区里的帅帅手里端着玩具筐问阳阳。“这,放这。”站在玩具区的阳阳说。“哦。是这吗?”帅帅一边问一边要放。“不对,是这。”阳阳手拍着柜子,帅帅则蹲下去看着阳阳的手放进玩具柜。
“唉,还得绕过去。”大宝一边说着一边拿着玩具筐,从家庭区绕到玩具区准备放玩具。“绕过去放玩具啊?!”“嗯,这边看不到,那边有。”大宝指着标识对我说。“哦,这个柜子玩具区这边有标识,家庭区那边没标识,所以要绕到玩具区看到标识才能放。”“嗯。”大宝点点头。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孩子们放玩具的柜子是隔区用的,一边是玩具区,一边是家庭区,柜子里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活动区的时候两边的孩子可以同时拿玩具进行游戏,但是柜子上的标识却在面朝玩具区的这一侧,在家庭区玩的幼儿收玩具时就只能绕到玩具区看到标识才能放玩具。
看到这种现象,为了方便幼儿,我们增加了标识的数量,在柜子的两侧、玩具筐的两侧都贴上了同一种标识,这样,在家庭区玩的孩子们收放玩具就再也不用绕到玩具区了。
点评:海森高的区角只是存放材料的地点而已,鼓励幼儿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去不同区角取用材料,所以会出现案例中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教师还可以把材料的投放和标识变成小组讨论,询问幼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可以创建环境,支持自己的学习。
◆位置更合理
在家庭区,孩子们特别喜欢给娃娃换尿布、喂奶。
大宝正在给婴儿换尿布,她在给娃娃放材料的柜子里找纸尿裤,不断地拉出筐看看又放回去,费半天劲终于在最下面一层找到了纸尿裤。她拿着纸尿裤回到小床前给婴儿换,换好后又到柜子处,再次从上面开始看标识找东西,找什么呢?又费半天劲,终于找到了奶瓶,拿回来给娃娃喂奶……
看着孩子来来回回不断地寻找,真替她捏把汗。孩子最常用的就是纸尿裤和奶瓶,但是这两种材料放的位置却不明显,不方便取放。根据孩子的需要,我们马上调整了材料的摆放位置,将孩子们喜欢的、常用的放在柜子最上边最明显的地方,让孩子们很快就可以看到、找到、拿到,有效地支持了幼儿的游戏意图。
点评:材料看得到、拿得到才能支持孩子实现自己的游戏意图。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的游戏意图是给宝宝喂奶,但要花很多时间才能找到他要的材料,那么有可能在中途就会有挫败感,从而改变意图,对孩子来说就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机会。孩子的意图就像小火苗,转瞬即逝,材料是最好的支撑。有准备的教师创设有准备的教室,让小小主动学习者们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学习和发展!
点评
为什么海森高区角游戏模式对于教室的材料选择和存放这么重视?是因为材料的力量! 在海森高主动学习模式里面,材料是核心!孩子越小,材料对于孩子的力量越大!在美国,从6个月开始的小托班一直到9岁3年级的教室里面都有材料。精心选择的材料能够激发孩子的游戏意图,精心存放的材料能够支持孩子实现自己的游戏意图,从而支持孩子的主动学习。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孩子爱玩、能玩,还能获得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 送您三个词:开放,意图和经验。具体这三个词如何解释,可以看看西辛幼儿园的实践。文章里面写到的投放家庭区使用的真实的生活用品和家人的衣服,积木区里投放的生活场景照片,精心设计的各种形式的材料标识,不断调整的材料存放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同“游戏成为教室的主要活动形式”,越来越多的老师也开始探索如何提高游戏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孩子的游戏水平。海森高愿意将世界40年探索出来的高效游戏策略和大家分享。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
如果您想订阅《学前教育》幼教版,您可选择以下订阅方式:
1.拨打订阅热线:83558381或83552129;
2.在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