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希望可以持续地保存下去,不断创新发展下去,关键是人对文化的认同和内化。
遗憾的是,在一段时间里有部分人把传统文化教育狭隘为私塾教育,甚至是三字经、弟子规的背诵和学习,一度让“国学”这个本应深刻有营养的词汇在学前教育领域成为了不知教育规律、成人视角的文化强植入的代名词。
好在随着学前教育不断发展,园长老师们的专业能力尤其是价值判断能力的快速提升,让流于形式的“国学”风停了下来。
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阶段该如何科学合理、适宜地开展仍旧是一个值得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话题。
-
如何站在高位的文化领域审视传统文化,选择那些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优选蕴含丰富教育价值的文化内容,这是需要通过理论研究给出理性的答案的;
-
如何站在儿童视角,设计、组织适宜的文化教育活动、创设互动生成的文化环境,支持幼儿从自然人转化社会人、文化人,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这是需要一系列深刻的教育实践探索来实现的教育使命。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系主任张明红教授承担作为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和教育使命,主持“文道书采–幼儿园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学体系与教育研究”课题–
-
从语言文化筛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
立足于幼儿语言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
领衔上海幼儿园和浙江幼儿园教育开展系统的实践研究与专业引领指导;
-
为期三年与园长、老师共同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借助节日节气、语言文学在现代学前教育中焕发勃勃生机。
敬请期待后朴教育团队近期的专题成果分享。
正文
01
“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原则
一是从至今仍“活”在本地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慢慢延伸到保存在博物馆中的古代文化;
二是体现在可接触器物、直观的待人接物行为方式中的传统文化,优先于用文字符号表达的传统文化。
对于生活在当代的学龄前儿童,如果以蒙学教材代表“传统文化”,无论是从内容的涵盖面,还是从贴近学龄前儿童生活的角度衡量,都是不恰当的。
02
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定位
HOPE EDUCATION
无论对于本民族文化还是外来文化,个体有理性的判断力而不是简单持“无价值”“怪异”的排斥态度,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更具时代感的目标定位。
因此,《指南》分不同年龄段确定的“具有初步归属感”目标,包括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感受家庭和班级的温暖、了解家乡/ 民族/ 国家代表性的事物及成就、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等,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是值得参照的,因为它使认知层面的目标与归属、认同这些情感层面的目标紧密联系,目标定位更加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03
传统文化教育中幼儿的角色
HOPE EDUCATION
用什么方法设计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呈现在幼儿面前,才能吸引幼儿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发挥想象力参与文化的建构,值得有志于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士深入研究。
对于幼儿来说,优秀的文化应该是可亲的、吸引人的,而不是枯燥的、必须通过意志才能忍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