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转自公众号:幼儿教育杂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ExMzU1MA==&mid=2654037409&idx=1&sn=e049f40a1897f046ff67be7321be71fc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优师教研


[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导|读|


当前,我们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经常会看见“挑战极限”的做法。在一次“从高处往下跳”的活动中,看到登上高台面露怯色的孩子和一旁鼓掌激励孩子的教师,我们心生困惑:这样的“挑战”符合幼儿的特点吗?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为此,我们特邀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陆克俭副教授为我们作深入分析与解读。

 


 |来|自|一|线|的|困|惑| 


(向上滑动阅读)

这样的挑战合适吗?

这个学期,我园以“健康领域”为教研活动重点,其中又以体育活动为主。一次,我展示了一个体育活动——“从高处往下跳”,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并脚从高处往下跳,并懂得从高处往下跳的自我保护方法;尝试挑战自我,增强自信心。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尝试从不同高度往下跳,着重练习并脚跳的方法。如,从低的平衡木上往下跳,从高的平衡木上往下跳,从小椅子上往下跳,从桌子上往下跳,等等。为提高活动的安全性,我在地上放置了体操垫子;为了帮助幼儿掌握动作技巧,我又反复示范和强调要领。但我发现,我越是这样做,个别幼儿就越是紧张,动作也越是僵硬。还好,大多数幼儿还是很轻松地跳下来了。于是,我小结道:“你们很勇敢,都勇于挑战自我,老师很为你们高兴。我们用鼓掌的方法鼓励鼓励自己吧!”接着,我又让幼儿尝试难度更高的“搭高跳”,即在桌子上放椅子,让幼儿站在椅子上往下跳,我则在一旁保护幼儿。说实话,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了,生怕幼儿发生安全问题。此时的高度大概有90厘米,但大多数幼儿仍轻松地跳了下来。看来,他们无需“跳一跳”就“够着了”,似乎还有潜力可挖。不过,个别幼儿还是胆怯的,但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下,他们最后也成功地跳下来了。

  

活动虽然看似圆满结束了,但我却产生了困惑:中班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是30厘米,但我把高度增加到90厘米后,孩子们依然轻松跳下来了,那么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究竟应该是多少?在体育活动中,教师有没有必要示范和教授动作技能?幼儿的动作是否需要强调准确性?体育活动的挑战性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专|家|解|读|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正确看待幼儿

体育活动中的“挑战”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有一年在南方某城市举办的“幼儿园体育教学高峰论坛”上,一位幼儿园专职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男教师组织了一个“从高处往下跳”的活动。活动中,教师要求16名大班男女幼儿爬上超过1.5米的高台后往下跳。看到一个个登上高台后面露怯色的孩子,在现场的教师一边大声呐喊为孩子加油,一边鼓掌激励孩子,而旁观的我却看得十分揪心。当我看到从高处跳下来的孩子一个个落地动作变形,失去平衡摔倒在体操垫上时,我真担心他们会摔伤。难道只要幼儿能做到,就可以不断增加运动的高度、强度和难度吗?这样做,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幼儿园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工作者,我想,应该对当前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常见的“挑战极限”的做法作一些深入思考了。


▌一、从过高处跳下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3~6岁儿童骨骼正处于骨化过程中,幼儿从高处向下跳双脚落地时,身体对地面产生的加速度冲击力立刻会转化成一股强大的反作用力,沿着幼儿的双脚依次冲击小腿、大腿、骨盆、脊椎、内脏、颈椎,最终到达头部。如果这种反作用力超过幼儿的承受能力,就会对幼儿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1.从过高处跳下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

首先,从过高处跳下容易造成幼儿骨盆发育畸形。幼儿的骨盆正处于骨化过程中。我们知道,人的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髋骨组成的,其中,个体的髋骨幼年期是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块骨借软骨连接起来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软骨逐渐骨化,到25岁左右才愈合成一块髋骨。因此,幼儿在跳跃时如果身体受到强大的外力冲击,组成髋骨的三块骨就可能发生位移,如果经常受到强大外力的冲击,幼儿的骨盆生长就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所以,要严格、科学地设定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以防对幼儿骨盆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从过高处跳下易造成幼儿小腿骨弯曲。人的下肢支撑和承受着全身的体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体重超标的婴幼儿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腿骨向外侧弯曲的现象,久而久之,弯曲的小腿骨不能复位,双腿就变成了弯曲程度不同的“O”形腿。当幼儿从过高处跳下时,下肢需承受的加速度重力同样很大,柔软的小腿骨必然向外侧弯曲,倘若经常进行这样的“挑战性”运动,肯定会对幼儿下肢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从过高处跳下易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

如果“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强度严重超出幼儿的身体承受能力,就会使幼儿产生恐惧、拒绝等消极情绪。我们可以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看幼儿对各种不同运动项目的承受能力,比如,当要求幼儿慢走时,幼儿通常情绪平稳,表情正常;当要求幼儿由慢走变为加速快走时,幼儿的表情大多会发生变化,多为面带微笑,偶有笑声。当要求幼儿慢跑时,幼儿的情绪大多平稳,多表现为面带微笑;当要求幼儿加速快跑时,幼儿的情绪开始变化,大多会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当要求幼儿在平地上连续跳跃时,幼儿的情绪会比较激动,并伴有长时间爽朗的笑声。然而,当要求幼儿从高处往下跳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幼儿表现为注意力集中、表情紧张、动作谨慎,当终于安全跳下时,幼儿的脸上才会露出轻松愉快的表情。

为什么变速走、跑以及在平地上连续跳跃时幼儿会情绪平稳,轻松愉快,发出欢笑声呢?这是因为变速走、跑和在平地上连续跳跃的运动强度适中,幼儿感受到的是一种适宜的本体感刺激。没有强力可能导致的痛楚,没有高难度要求可能带来的压力,幼儿自然就动作轻松、心情愉快。然而,当要求幼儿从过高处往下跳时,幼儿身体的各器官会因受到激烈震荡而产生隐痛,进而使幼儿产生一种超越生理极限的恐惧。如若我们不断地要求幼儿进行这种高强度的运动,很可能会导致幼儿不断积累消极情绪,从而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从过高处跳下易给幼儿带来意外伤害

有幼儿园教师认为:不断增加难度的运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笔者认为,要判断一项“极限运动”是否具有锻炼价值,必须分析它给幼儿带来的究竟是积极影响大还是消极影响大,如果是弊大于利,就说明这项“极限运动”是不适宜的。

在幼儿园开展某些“极限运动”因为有教师的主动保护、有海绵垫之类的被动保护,即便是运动能力差的幼儿也有可能完成任务。这是好事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很可能使幼儿产生一种虚高的勇气和能力感。当没有成人、没有海绵垫之类安全地垫的保护时,他们会不会也“勇敢”“自信”地从窗台、楼梯、围墙等高处往下跳,从而发生意外事故?

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园的体育教学活动一定要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盲目地提高运动难度,很容易导致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的危险情境和自我保护能力作出错误判断,从而发生意外事故。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二、如何科学地开展“从高处往下跳”的体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体育绝不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各种基本动作教学的难度、强度必须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而且,教师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1.合理地设定各年龄段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

“双脚站立由高30~35厘米处往下跳”是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的明确规定。目前许多教师特别是男教师觉得这一标准对21世纪的幼儿来说已缺乏挑战性。所以,我们常常会在幼儿园看到教师要求幼儿从塑料高凳上往下跳,从两张叠加的桌子上往下跳,等等,这种不考虑幼儿运动能力和身心承受能力的锻炼是危险的,自然是不可取的。

那么,小、中、大班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究竟应该是多少才合理、科学呢?对此,国内学前教育主管部门、科研人员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标。根据多年来对幼儿体育活动的研究,我认为在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地开展各项基本动作练习的基础上,幼儿“从高处往下跳”的高度可以定为:小班30~35厘米,中班40~45厘米,大班50~55厘米。

2.将指导重点放在让幼儿掌握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技巧上

“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要领是:屈膝摆臂,抬头平视,用力蹬踏,跳起下落,双脚落地,双腿屈蹲,两臂前伸,保持平衡,起身站立。此动作过程环节多,较为复杂,不经过反复练习、体验和矫正,很难掌握、巩固。在对幼儿进行“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旦高度偏高时,幼儿就会产生畏惧心理,落地动作也会变形。如果幼儿处在这样一种身心状态下我们还一味地要求幼儿继续进行所谓的“挑战自我”的运动,是难有什么好的教育效果和锻炼价值的。

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要求幼儿挑战新的高度,而不管幼儿的动作姿势是否正确,要领是否掌握。只有幼儿熟练地掌握了动作要领并已形成了稳定的动作技能,才能真正达到锻炼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

3.“从高处往下跳”动作教学的调控策略

幼儿正确、熟练地掌握“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要领和技能,需要身体平衡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动作灵活性等的配合,一个班级30多名幼儿的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导幼儿学习从高处往下跳的动作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指导幼儿掌握“落地屈膝、身体平稳”方面,并根据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进行分层指导。

首先,合理设置高、中、低三种难度。可取班级中身高最高的三名幼儿下肢长度的平均数为练习“从高处往下跳”动作的最高高度,再取班级中身高最矮的三名幼儿下肢长度的平均数为练习的最低高度,最后将最高数与最低数相加除2得出练习的中等高度。

其次,根据幼儿能力的变化有效调控锻炼难度。开始练习时,教师可要求每个幼儿都从最低高度跳下,凡连续三次都能轻松、正确跳下的幼儿,方可进入中等高度进行练习;在中等高度能连续三次轻松、正确跳下的幼儿,方可进入最高高度进行练习。当幼儿从最高高度、中等高度跳下时,如果连续两次动作都变形或摔倒,则要求其退后一档高度重新练习,以降低难度、舒缓压力,促使其进一步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依此方法调控全体幼儿在三种高度之间的循环锻炼,方可有效达到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的运动目的。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附:|来|||线|||||点|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正确理解“从高处”往下跳的含义

跳跃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双脚跳、单脚跳、纵跳、行进向前跳、侧跳、立定跳远、从高处往下跳、助跑跨跳等。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包含准备、蹬地、跃起、落地等几个阶段。幼儿跳跃动作的基本要领是:蹬地动作要有力,落地动作要有缓冲;轻轻落地,动作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幼儿腿部的肌肉力量,发展弹跳力、爆发力以及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从高处往下跳”是指幼儿站在高处经过“跳”这个动作后落到地上,而不是“自由落体”(“自由落体”没有“跳”的动作)。幼儿园的“跳水运动员”“跳伞”等体育游戏中都有模仿性的跳跃动作,都包含着起跳时“腾起”的要求。幼儿需要通过反复的、有变化的“玩”,并且通过不断的交流分享,才能逐步积累这些动作经验,达到锻炼的目的。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教师要完整掌握“从高处往下跳”的要领:站在20~50厘米高处,微屈双腿,两臂自然下垂;摆臂提腰,两腿蹬伸腾起跳下;前脚掌先着地,落地的时候要屈腿,上体稍直,两臂平举以得到缓冲和维持平衡。


在正确理解了“从高处往下跳”的含义后,我们来讨论它的挑战性究竟可以体现在哪里。案例中教师设计的“挑战性”体现在起跳高度的递进上,但她没有充分考虑该项目的特点,没有意识到要对幼儿的运动能力提出挑战,以引导幼儿超越自我。为此,我建议设置一些不同高度的障碍,让幼儿自主选择练习。障碍的高度可逐步提高,幼儿站立的高度也可微调。挑战对幼儿来说是全方位的,可让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增强下肢力量,或增加上肢、下肢、躯干协同配合等的运动经验,以让幼儿通过接受挑战、超越自我,逐步养成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等意志品质。


(上海 黄保法)


让幼儿对运动感兴趣

在我看来,教师过于强调动作技能的学习了,也过于关注幼儿动作的规范性了,从而隐性地增加了幼儿的心理负担。虽说教师以桌子、椅子等幼儿熟悉的物品为活动器材,并试图通过活动器材及其高度的变化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丰富活动的形式,但这只是教师的主观设计,并不是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的,很难让幼儿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强调的是幼儿跳的高度,忽略了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和他们的前期经验,影响了幼儿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伴随着幼儿生理发展的进程,是在与适宜的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适宜的环境应体现情境化,突出幼儿的自主参与,因此,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应是教师指导的重点。在案例中,教师让幼儿在事先设计的高度上反复练习,使活动演变为单纯的动作练习了,幼儿体验不到从高处往下跳的乐趣。由于每个幼儿的动作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所以教师应同时提供不同高度的器材供幼儿自主选择,让幼儿在适合自己的高度,在与器材的充分互动中逐步感受自身动作的协调与灵活,从而增强自信心,维持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天性好动,教师应创设条件引导幼儿把这种好动的天性转化为发展基本动作的动力,还要注意保护幼儿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并要充分理解幼儿动作发展的不均衡特点,以切实帮助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热爱运动的习惯。


(辽宁大连 李晓玫)


正确把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我来设计这个活动,我会把活动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习从高处往下跳时要前脚掌着地缓冲及保持身体平衡这两点上。对幼儿来说,这既是动作技巧的学习,又是自我保护能力的学习。其间,教师对幼儿的保护与帮助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对能力较弱的幼儿,我会面向他,与他双手相握,当他向下跳时我会顺势自然下蹲,帮助他掌握落地屈膝的方法,引导他获得保持身体平衡的经验。待幼儿掌握了正确方法之后,他们自然会举一反三,挑战不同的高度的。


我会把活动难点预设为:掌握并脚从高处往下跳时用力摆臂、跳起挺身、落地屈膝等动作要领。所以,教师完整的示范和详细的讲解非常重要,教师不能因为幼儿敢从高处往下跳就弱化了动作要领的分步示范和讲解,通常幼儿会出现起跳后挺身不够、落地时缓冲不够等问题,教师可通过游戏加强幼儿的柔韧练习、原地挺身跳练习、原地屈膝练习等,以保证幼儿动作的准确性。


总之,并脚从高处往下跳的目的应落在帮助幼儿学会从高处往下跳的正确方法,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为幼儿创设不同的高度,是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敢于挑战自我。只要教师悉心观察,就能根据不同幼儿的空中平衡能力、落地缓冲能力和柔软程度,让幼儿尝试合适的高度。


(云南个旧 邓红梅)


精心设计和组织体育活动

在设计体育活动“从高处往下跳”时,教师既要考虑中班幼儿的现有水平,更要考虑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设置不同的高度,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引导幼儿关注屈膝缓冲的重要性,懂得从高处跳下来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如教师可以创设“小青蛙捉害虫”的情景,请幼儿扮演小青蛙从高处跳到低处的“荷叶”上抓害虫(每片“荷叶”上有一张害虫的图片),这样幼儿就会自然地屈膝下蹲了。教师还可以采用边念儿歌边示范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小青蛙,不害怕,学习本领顶呱呱。轻轻走到高台上,并齐两只小脚丫,一二三跳下来,一下捉住小虫子!”活动前,教师要带领幼儿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幼儿身体的各个关节都得到舒展,肌肉得到放松,为活动的安全开展提供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活动中,教师要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需要,让幼儿积极参与,不断交流,通过发现问题、大胆尝试,积累和提升运动经验。作为教师,要在幼儿练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纠正部分幼儿的姿势,帮助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与幼儿共同总结正确落地、保护自身安全的方法。在活动的最后,教师要带领幼儿做放松运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帮助幼儿总结经验,从而切实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运动能力。


北京 钟 健)


支持幼儿正确、安全地开展活动

中班时我班曾开展过50米竞速跑,有的孩子看上去壮壮的却跑不动,有的孩子长得不胖也跑不快。经过观察和分析,我发现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跑的要领。后来我特别关注这几个孩子,指导他们跑的时候手臂要自然弯曲、半握拳,前后摆动,而且要注意用身体带动大臂、用大臂带动小臂,注意呼吸和步伐等。


再说说跳的动作,为什么跳台阶时有的孩子可以跳两层不摔倒,有的孩子跳一层就摔倒了?为什么有的孩子能从容地从椅子上跳下来,有的孩子却犹豫不决,好不容易跳下来也会双手着地?经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容易摔的幼儿有的是因为胆小,有的是因为不得法。如果能帮助幼儿领悟到动作要领,比如,双脚并拢跳更加稳定,跳一层台阶和跳三层台阶所需的弹跳高度不同,从椅子上往下跳要先屈膝后起跳等,那么幼儿在跳的时候自然会得心应手,提高安全性。事实上,要发展幼儿“跳”的能力,不能只依靠增加高度来实现,连续跳、夹沙包跳、双脚交替跳、高低跳等都能从不同程度发展幼儿跳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所以,教师可以将挑战性体现在更有趣的游戏类型和更丰富的活动内容上。


(山东青岛 吕新玉)


不能为了挑战而挑战

体育活动“从高处往下跳”中隐含的“挑战性”是多方面的:有克服害怕心理方面的,有发展动作能力方面的,有战胜困难方面的,有形成合作意识方面的,等等。无论何种挑战,都要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能力出发,不能为了挑战而挑战。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缺乏足够的判断力,行动往往具有极大的盲从性,所以教师要慎用不切实际的鼓励性语言,以免造成意外伤害。


(湖北武汉 马晓霞)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案例中的教师过分强调了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目标,而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愉悦。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儿童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更应注重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和良好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江苏如皋 张春鸿)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制定活动目标

幼儿的动作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幼儿的能力和前期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活动目标,并由易到难地安排活动内容,还要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其解决方法。这样教师就不会随意更改活动目标或内容了,幼儿的安全也有了保障。


(广东深圳 刘晶晶)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文题目为:《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中的“挑战”》;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教育教学》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精品文章 特别推荐


【0】李玫瑾教授《育儿之道》全110集

【1】《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全文,重磅发布!

【2】幼小衔接,需要关注的九大问题!

【3】15个任务清单,让幼儿轻松地从幼儿园走向小学

【4】【再议】如何理性应对幼小衔接?

【5】人民日报: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强烈推荐!)

【6】华东师大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家长和老师却还没跟上!

【7】幼儿园到底都教些什么?这是我看到最好的回答!

【8】纪录片《幼儿园》:审视孩子,也是审视我们自己

【9】激活孩子大脑的三个好方法:运动、阅读和游戏

【10】“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 —你的回答很重要!(建议转给家长)

【11】小猪佩奇,道破“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八大痛点!

公众号改版,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星标】或文末点【在看】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版权说明
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陆克俭:在体育活动中,这样的“挑战”合适吗?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