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虞永平+华爱华+李季湄等专家合集
(专家笔谈1)
虞永平: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专家笔谈2)
侯莉敏:珍视生活 拥抱生活——疫情期间幼儿园的生活教育
(专家笔谈3)
刘云艳:家园共育——倾听,理解与回应家长育儿的困惑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刘云艳
(专家笔谈4)
华爱华:抗疫中想到的生态教育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多年来的教育主题,而我们从未像今天那样去思考过,这一世界组织的徽章中还含有这样一层意义,环抱着地球的各国儿童,正是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保卫这颗绿色星球的未来希望。可以说,生态教育的重要性,是这次疫情带给我们的又一次警示。
大到宇宙小到个体,世界万物无不是以一个个相互依赖的生态链和生态圈而存在着、运动着,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让整个世界充满祥和。
值得思考的是,在我们以往的课程实施中,是否意识到如何从生态的角度,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渗透在各个领域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中的。比如:
在”爱护我们的身体”中,有人体构成的生态系统,均衡营养并非仅仅不挑食这么简单;保护身体器官也不只是分别认识几个器官而了事,还应知道身体器官之间的关系;而身与心之间的协调,更在于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才能实现,必须意识到,强制和被动的认知学习,收获的可能是心理的伤害,甚至是心理对身体的伤害。
在教孩子”认识我们周围的人”中,要知道理解亲人朋友邻里师生之间的依赖与合作,更是在去自我中心化的交往实践中体验,而不是简单的礼貌说教,认识各种职业名称,或平息矛盾解决纷争而已。
在”了解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中,爱护动植物要和人与花草树木动物之间的生命依存相联系,才能让孩子们知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而那些孕育着各种生灵的山川雪原、森林草原,以及各种野生动物,不只是我们欣赏、享受、描画的对象,而它们都是这个世界丰富性、多样性的存在,谁都离不开,什么都少不了。
如此等等。
我们都处在各种层面的生态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有相关关系、因果关系、连锁关系。教育,哪怕是早期教育,难道不应当从关系中去设计与思考吗?在培养孩子胆识的同时,难道不要让孩子学会敬畏吗,即敬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带来之美,畏自然之威及自然被毁的反作用之力。
其实,早期生态教育并不难,因为生态教育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因为相互依存是生态平衡的前提,从去自我中心到去人类中心,正是从关爱与善待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的,只要我们将既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放在生态系统中去实施,”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也就从小注入,从小事做起了。
华东师范大学 华爱华
(专家笔谈5)
这次肺炎疫情大规模爆发已经接近一个月了,为防止疫情蔓延,各地政府普遍采取了居家隔离的办法,可能这是中国历史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居家隔离行为。一方面,很多家庭一家人从未如此长时间地团聚在一起,享天伦之乐。但另一方面,很多人由于长时间居家隔离,会产生烦躁、郁闷、焦虑、抑郁等情绪。特别是幼儿无法外出,也没有同龄小伙伴玩耍,普遍会感到百无聊赖、焦躁不安。在这个特殊时期,成年人需要心理支持,幼儿更需要心理支持和抚慰。
首先,大人要充分理解和包容孩子。3-6岁幼儿的世界是前逻辑的、泛灵论、想象的和超自然的世界,他们的情绪理解和情绪控制能力发展也在萌芽阶段。幼儿对新冠肺炎病毒的认识是一种朴素的生物学认识,他们也搞不清楚病毒是什么东西,就是把病毒想象成一个大怪兽或者坏蛋,在家憋得难受,甚至发出“我都迫不及待想出去和病毒玩了”的呼声(其实对于新冠肺炎病毒,除了医学界专家,一般成年人也未必知道什么科学知识,幼儿就更不用说了)。此外,幼儿也没有途径获取疫情的信息,即使获取了相关信息也无法理解,他们既会感到好奇,也会觉得烦躁,害怕,不安,甚至可能会乱发脾气,这个时候家长要表现出比平时更高的同理心,更高的包容和忍耐力,因为孩子不是胡闹,他们确实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怎么和平时完全不一样。
其次,提升陪伴质量。围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和社会机构都推出了大量的线上教育资源,帮助家长和小朋友进行各种好玩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顺利度过居家隔离的日子。家长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的帮助,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阅读绘本、讲故事,创设想象的游戏空间,扮演不同角色(如勇士打怪兽),感受这些角色的恐惧、快乐或冒险等情绪,享受解决问题与冲突的快乐,化解幼儿的害怕和不安情绪。同时,大人一定要多跟孩子做运动,最好是能够利用上面所说的各种资源来做亲子运动游戏,提升家长陪伴质量、亲子互动质量和亲子感情,保障孩子生活睡眠的规律,宣泄负面情绪。
还有,居家隔离期间也是家园互动,家园共育的机会。幼儿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各方的参与和努力。家长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孩子和幼儿老师、孩子和孩子的语音和视频互动,家长和老师,家长之间也可以交流育儿心得。一般来讲,幼儿都很信任和崇拜自己的老师,必要时家长可以求助幼儿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也可以展现自己的专业水平,共同营造支持下的教育氛围,让孩子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全温暖的大家庭里。
最后,要提倡正面引导。家长可以结合电视或其他媒体对抗击肺炎疫情的报导和画面,给孩子讲钟南山爷爷等先进人物的事迹,讲讲许许多多解放军叔叔阿姨和医生护士抗击疫情的事迹,讲身边的保安、快递员、小区工作人员和各行各业坚守岗位的事迹,给孩子传递战胜疫情的积极态度和信心。
华南师范大学 杨宁
(专家笔谈6)
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举国上下每个人的心,也牵动着幼儿园每一名教师关心幼儿及家长的心。老师们每天早上准点起床打卡,时刻盯着手机、守候在电脑旁,不仅要在幼儿园的各种微信工作群、班级微信群轮番群发信息、接龙回复发送信息、筛选落实各个事项,而且要通过电话、视频、短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和孩子沟通联系、核实孩子们的安全与健康情况、制作表格统计、准时准确上报信息,联系不上的各种方法找催;为了让孩子们居家生活不再枯燥,变得更有意义,老师们要使出“浑身解数”,与孩子开展线上互动:讲故事,朗诵儿歌,陪孩子看书、画画、做手工、做游戏、做运动,制作小视频、微信推送;为“延期开学”抓紧备课、写工作计划、教案;有些老师还要为守护幼儿园的健康环境奔波操劳……教师也是“疫”情中人,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既要担心和照顾好自己和家人,还要做好线上工作,可以说,教师的身心承担了很大的压力,需要得到心理关怀与心理支持,才能助力教师做好积极的自我调适,守护身心健康。
做好自身防护,增强教师防疫信息的控制感。引导教师收看、收听中国政府网、国家卫健委、央视等官方途径发布的疫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减少因信息过载和不可靠信息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干扰。同时,提高教师对疫情防控的重视程度和自我保护意识,熟悉相关防控的政策、措施、求助通道、物资信息等信息,掌握疫情防控的身心应对措施,增强生活的掌控感。
简化工作要求,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幼儿园作为教师的“主心骨”,要关注教师的心理负荷。首先,要避免“撒网式”、重复式的工作,明确任务,简化程序,减少教师因工作无序和繁琐而带来的焦虑。其次,要充分意识到疫情期间,教师在家缺乏活动材料、自己要完成活动、视频录制、剪辑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困难,降低教师因线上教学带来的工作负荷,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共同寻找和筛选出有价值的、适宜于本园使用的资源素材。
家长理解支持,增强教师工作付出的价值感。一日一报的统计工作,了解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状况,对每个家庭传递着教师的关爱和幼儿园的温暖。“作战”数据汇集要求实时更新,教师24小时待命状态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会感到辛苦付出的价值所在。教师精心制作推送的材料,也许家长只是看到一段几分钟的短视频,教师在背后却要花一整天,找材料、做活动、录制、剪辑、做推送。在有限条件下,要想出适合室内开展的游戏和活动,又不能太过麻烦,还要让孩子有所收获,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新挑战,也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团队互促共进,发挥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归属感。充分发挥教师成长共同体和教研组的团体作用。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同事分享疫期生活,交流情感,在心理上相互关心、互相支持、加油打气。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线上教研活动,网上读书会,围绕疫期家园互动的有效性、如何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共读一本好书等,同伴之间相互切磋、相互研讨,发挥集体智慧和团体力量,可以实现很好的合作互补、互促共进。
开展必要培训,增强教师自我调适的获得感。随着疫情时间的推移加长,需要一些更科学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服务。一方面,要开展必要的健康心理辅导和培训,让教师了解面对威胁到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心生不安全感、焦虑、恐惧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并掌握积极自我调适的方法,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另一方面,应开设针对基层教师的心理咨询热线,可针对重点老师开展及时有效的咨询服务和心理干预。
北京师范大学 洪秀敏
(专家笔谈7)
(专家笔谈8)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我们春节和寒假的欢乐与平静,给全中国人民,包括儿童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时候,在我们感受到爱、责任和奉献的伟大力量的时候,在我们看到了战胜疫情希望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疫情发生以来,孩子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于春节的很多美好期待都没有能实现,他们被禁足在家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久,对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来说,心理上的不适是难免的。如何帮助儿童调适烦躁焦虑缺乏耐心的心理状况,如何让儿童正视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如何提升他们战胜困难的心理抗逆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要做的工作。为此,我们想向大家推荐阅读游戏干预项目研究成果,并给大家提供提升学前儿童心理弹性的图画书阅读目录(附录1)。
两年前,我们研究团队执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国OMEP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在香港维多利亚教育基金的支持下,开展了学前流动儿童的研究。通过对上海郊区学前非流动和流动儿童的调研测查,发现这流动儿童在语言和认知发展方面,与非流动儿童的明显差异;同时发现这流动儿童在心理弹性即心理抗逆力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心理弹性评估工具DECA-P2(以下简称DECA量表)和儿童行为调节任务的评估,流动儿童在主动性、自我调节、行为问题及行为调节能力的得分,均落后于一般同龄儿童,因此隐藏着未来发展的不利因素。为了帮助这些学前儿童提升心理弹性水平,并且保证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状态,我们采用图画书阅读与游戏干预的工作方案,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团队整合了关于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7C模型以及DECA量表的四个维度,以DECA量表中的三个保护因子——主动性、自我调节以及依恋/关系为着力点,筛选出图画书共计129本。图画书筛选标准包括:1. 为保证质量,所筛选图画书主要来源于获奖图画书;2. 图画书的内容必须与心理弹性模型7C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要素相契合;3. 需包含我国原创的图画书作品,以符合中国文化情境;4. 图画书的选择应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
第二,引导幼儿开展图画书阅读(见附录2)。根据研究,有效的阅读治疗应包含如下内容:1)教师需要通过一些热身运动或者提问引发儿童对图画书的兴趣;2)教师引导儿童阅读,并将主人公的故事与儿童自身经验关联,使儿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3)让儿童代入角色,充分体验主人公的感受;4)总结故事,强调故事中的核心信息,使儿童的思维和态度发生转变;5)通过故事外的讨论或者延伸活动让儿童有机会练习和应用所学到的技能。我们特别关注每一本图画书涵盖到的心理弹性概念要点,指导幼儿在阅读之后进行讨论,联系儿童实际生活提出相应问题,认真思考有关提升心理弹性的概念要点。所有挑选出来的阅读游戏干预的图画书,可以多种方式让所有儿童进行集体教学阅读、自由阅读或者带回家与父母进行亲子阅读。
第三,尽可能地围绕图画书开展游戏活动。这里说的游戏活动,包括了我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相关的民间游戏,还有一些有目的设计的教学游戏。游戏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儿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逐步学会相同情境下相似问题的处理方法和策略。
值得高兴的是,研究已经证实,短期的阅读游戏干预能有效地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在前测过程中,实验组儿童依恋/关系显著差于对照组,且行为问题也较对照组儿童突出,但在自我调节、主动性和行为调节上,两组儿童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在接受16周的干预后,实验组儿童依恋/关系水平显著更高,而在主动性、自我调节能力及行为调节能力上的得分也由原先与对照组儿童无显著差异到得分显著较高。同时,实验组儿童在行为问题上也由之前较对照组儿童问题高发至与对照组儿童无显著差异。而进一步的分析还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在由教师评估的心理弹性各维度,还是由研究者测量的行为调节任务中,干预都显现出了正向积极的效果。国外研究者积极倡导通过图画书阅读改善儿童的社会性情绪和行为问题以及心理弹性,我们的研究再次证实了图画书阅读游戏活动对于提升儿童心理弹性的重要价值。
研究同时指出,对儿童心理弹性的干预应越早越好。因此,在抗战新冠肺炎的关键时刻,教师和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采用这种经济而有效的阅读游戏干预手段对儿童进行干预。
华东师范大学 周兢 张莉
(专家笔谈9)
可以想到,这次的开学活动一定很特别,但我希望大家不要过于强调这种特别,尤其是不要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把开学活动的形式搞得很特别、很热闹、很煽情,但孩子成了木偶,只是跟着大部队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并不知道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做、接下来要做什么。我也希望大家不要把调查、了解儿童的需求、想法做成了表面文章,花了不少时间让儿童说、让儿童画,孩子的想法、需求表达了,但只是让这些画的画、说的话装饰了一下环境、营造了一下氛围,随后开展的活动与孩子的需求、看法无关。我反对那些打着儿童视角的旗号、但“很不儿童”的开学活动。
我期望,在开学活动中,儿童能够有表达。在开学前这段特殊的时间里,孩子们已经听得很多了,听家里人讲、听电视讲、听手机讲,听父母用手机帮着讲病毒、讲洗手、讲戴口罩、讲咳嗽、打喷嚏……开学了,该让儿童讲一讲了吧!儿童应该有充分的表达时间,而不只是象征性地讲一讲,还没讲完就被言不由衷的 “真棒”之类的表扬所打断;每一个儿童都应该有充分的表达时间,而不只是点缀性地请三两个儿童说一说;儿童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讲一讲,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而不是只能用某种、必须用某种方式;儿童可以在集体中表达,在小组中表达,在生活中轻松、随意地表达,或许还可来点悄悄话时间、“八卦”时间,而不是将这种表达弄得很形式、很严肃。
儿童视角,不仅仅是听儿童,儿童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儿童视角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观察、专业判断。孩子表达的时候,也就是老师观察、了解儿童的时候。这个假期,他们知道、感受了很多。在开学活动中,他们讲了什么、他们是怎么理解这些信息的?有什么体会、收获?有什么困难、有哪些担心、害怕?同样的疫情,不同的家庭,孩子的经验、感受有何异同?哪些差异需要特别关注、哪些儿童需要持续观察?我们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个孩子?我们班是否有被隔离过的孩子……所有这些,都需要老师们观察、记录、分析,并作为开展后续活动的重要依据。
老师对儿童了解得越多,对儿童怎么学习、怎么去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支持了解得越多,儿童就会发展得越好。儿童最想幼儿园的什么?最想去幼儿园的哪里看一看、逛一逛?最想跟谁坐在一起、跟谁说会话?最想跟老师说些什么?最想吃幼儿园的哪个菜?最想玩哪个游戏?最想在哪里跑?最不想什么?最害怕什么?我建议老师们,基于自己对孩子的了解,来设计和提供儿童有选择、儿童能够决定的有主体性体验的活动。
大家反复酝酿、琢磨的开学活动的时候,不要将重点放在怎样才有亮点、如何才能博眼球上。蹭热点、玩花样最多只能昙花一现。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让儿童真正成为开学活动的主人,这才能够持久,真正成为幼儿园鲜明的特色。
四川师范大学 鄢超云
(专家笔谈10)
新型冠状病毒改变了2020年春天孩子们的生活,曾经天马行空户外玩耍的自由被剥夺了,同伴交往的各种机会被阻隔了,亲近大自然的兴趣被抑制了……游戏能帮助幼儿释放负面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游戏具有宣泄功能,能帮助幼儿“玩”出内心的问题和焦虑
特殊疫情时期,幼儿难免情绪失控,表现出烦躁、恐慌、哭泣、适应困难等反常行为。游戏是幼儿最擅长的“语言”,能帮助幼儿宣泄难以用口头语言表达的内心困扰。让幼儿拥有自由游戏的机会,玩他们想玩的任何游戏,表达自己全部的情感,以便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内心需要和想法,理解和接纳幼儿的言行。
重复性的游戏情节,是幼儿获得补偿性满足的心理药方
幼儿通过游戏中重复性的行为和动作,来掌握和应对创伤性事件。幼儿玩游戏的目的是“追求快乐”,但并不代表所有游戏都有快乐的体验,最近有不少表现新型冠状病毒的游戏情节出现在网络上:幼儿重复性地画“病毒”画像、“打斗病毒”、“搭建医院”、“治疗戴口罩的病人”……在这些游戏中,幼儿重复现实生活中给他带来较大影响的病毒事件,发泄着他们对身边疫情的焦虑、茫然等不愉快情绪,在重复性地主宰游戏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补偿了现实生活中的被动和无助,获得主动、愉悦的体验。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容纳并理解幼儿重复性的游戏行为,经常陪孩子玩扮演角色的游戏,关注孩子扮演“医生”、“教师”“家长”等主动发起动作的角色,听从孩子游戏中的安排,让孩子体验并满足“我能”的自主感,获得情绪上的补偿,建立自信与自尊。
尊重、关爱的环境,使幼儿拥有自我治愈的能力
家庭通过建立积极的、相互尊重的家庭亲子关系,利用“特别游戏时间”,家长充满爱心地定期陪孩子游戏,能达到幼儿心理自我调适、自我自愈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亲子都精力旺盛时,告诉孩子你可以陪她玩20分钟,在这段自由的时间里,玩什么怎么玩在哪里玩都由孩子决定。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家长在游戏中只需要跟随孩子,倾听孩子的需求和焦虑,以平等的关系地回应孩子的想法、行为和情感,相信孩子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也可以陪孩子一起玩设计好的游戏,帮助孩子体验放松身心、缓解焦虑的过程。
南京师范大学 邱学青
(专家笔谈11)
王小英:“战疫情”背景下园内防护的机制与举措
在新冠肺炎防控的特殊时期,高标准、全覆盖做好园内的防疫将成为开园后恢复保教工作正常运转的首要任务。各园所首先要建立新冠肺炎防控指导小组,明确职责、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在强化幼儿园常规的卫生保健工作的基础上,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丶健全疫情防控旳“三机制”
1.建立幼儿园与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信息通报机制;
2.建立幼儿园、教师、家长、社区四级联防联控机制;
3.建立教职工、幼儿和家长日行踪及健康监测机制。
二、严格“四把关”与精准“五到位”
(一)严格“四把关”
1.把好入园关。返园前,对教职工和儿童进行核查,符合国家相关防疫要求方可入园。
2.把好门卫关。严格外来人员管控,减少非必要人员外出。
3.把好晨检关。做到不漏一人(儿童与教职工)。
4.把好接送关。家长在园外错峰快速接送儿童。
(二)精准“五到位”
1.防疫教育到位。教师应熟练掌握新冠病毒防疫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率先垂范、指导儿童、引领家长。
2.健康监测到位。每日上下午两次对儿童与全体教职工测体温。
3.消毒通风到位。按防疫规定消毒环境与物品,保证活动室与寝室等的空气流通。
4.特珠管理到位。专门设立隔离室并配备相应生活及医务用品。避免班级以上规模的集体活动。
5.督导巡查到位。卫生保健人员与相关行政人员每日巡班两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东北师范大学 王小英
(专家笔谈12)
王春燕:基于儿童,基于发展,做好幼儿园课程的应对
2020年鼠年的开端,一场新冠状病毒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变化,孩子们也由此产生了多种复杂的感受与困惑。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开展生动的教育活动。生活即教育,眼前的疫情就是最好的教材。面对当下的新冠病毒疫情,如何应对开学后的课程活动,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专家笔谈13)
生而为人,经历些天灾人祸是常态。我们当下所面对的新型冠状病毒正是一场陌生而又无比惨烈的大灾祸。它不是天地间生成的台风、地震、海啸,也不是发端于种族或国家间狂轰烂炸、枪炮齐鸣的战争;它不摧毁家园、也不抢夺财产;但却在人们准备或者刚刚用过年夜饭的喜庆团圆中,以超强的杀伤力与速度弥漫开来,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重重扑到,无关年龄大小、高矮胖瘦、知识多寡、资本厚薄、阶层高低,精准地吞噬掉人体的免疫系统,直至终结掉最后的呼吸!对于习惯了和平年代、岁月静好的我们来说,这可怕的灾祸不仅防不胜防,甚至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去防。
WHO反应迅速,简洁明了做出了一个“紧急卫生事件”的定位。但在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的世界里,这个事件却是“上有老、下有小、全方位操持的日子,是每天必须面对的无数个事件的总合”。当想尽办法为家人备下各种物资、当所有能尝试的美食做了又做,当能施展的室内游戏玩了又玩、当平日里稀罕的亲子共处时光不仅绝对过剩,而且让人不免向往独处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怎么做呢?以下几点建议或许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冷静。任何灾难面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都经历着这样的运转程序:发蒙、震惊,悲痛与无奈、渺小与无助、恐慌与焦虑。即使有意无意去借助游戏与调侃、幽默与自嘲、疯狂追剧等各种成瘾行为来逃避、减压,所有的消极情绪仍然都会货真价实地存在那里。可能在意识层面暂时休眠,但一定不会远离。此时,我们当务之急是要让自己冷静下来,不但要阻止各种消极情绪蔓延、带偏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节奏,而且要尽力要让自己清醒认识当前的客观事实:我和家人正处于灾难之中,它不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与力量为转移,我们必须接受,更必需避免因为慌乱所造成的任何没有意义的消耗。
第二,检核。灾难中的检核需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实物检核;这场灾难不是要我们举家出逃、颠沛流离,而是逼迫我们反向逆行、闭关家中。由此,家,作为物理空间的安全与保障便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我们的各个房间有什么不安全的因素吗?我们需要做出怎样调整才可以让家人呆的更舒服一些?我们的生活物资的种类与数量有无缺口?如何补充?如果出现水、电、气等动力系统方面的突发故障我们该怎样面对?如果同时发生了地震等天灾,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应急包?其次,是家人的心理与行为检核;在这个非常时期非常处境之下,家中每个成员的生活节律与行为方式都会或深或浅地呈现出应激反应。作为家庭的主心骨,我们一方面需要仔细关注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各自的变化,悉心关爱,同时更要努力去和大家沟通情感、协调关系,避免亲人之间负向情感与行为的发生。
第三,计划和行动。和谐健康的居家生活需要我们一家人一盘棋,各自分工、共同分担。为此,我们特别需要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制定一份彼此都认可的居家行为计划。虽不必是工作计划那么严肃、刚性,但是必须确保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是认真的、正式的。我们可以以从早到晚的时间为线索把家中生活与事务汇总、共同研讨分析。从各项家务分担、到所有家庭娱乐项目、到当前必需在家里进行的“学务”、“公务”的空间使用、时间安排,逐一开列出来,依据家庭成员的各自特点,制定分工合理、切实可行的居家生活行为规划,然后以时间表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每位成员反复确认、认真履行。如有遗忘,则彼此善意提醒、用心维护,坚定执行。
上述三点之外,还想追加一个资深危机干预专家朋友的两条建议:如果实在感受到压力过大、负荷难当,且负向情绪与消极想法爆棚,请找个合适的时空,全力、认真地大哭一次,泪水是人类冲洗身体与心理伤口的最便捷最天然的材料,不要以坚强的名义不去使用;灾难之中,我们必需更加笃信,造物主为我们每个人都配了一双隐形的翅膀,终究会带我们飞过绝望。
南京师范大学 刘晶波
(专家笔谈14)
(专家笔谈15)
点击下方!关注教育的世界公众号,点击交流分享→“自助搜文”,输入任意关键词就能进行历史文章检索哦~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