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学期末,一线老师们的伏案工作也变的多了起来,各种文件资料需要整理,各种报告需要汇报,当然孩子们成长档案的制作也是学期末工作的必备项目。老师们如何在百忙之中高效的做一份成长档案,既轻松快速,又能体现老师的专业性,在展示对儿童关注的同时,让家长对园所的认同倍增?先来看两种不同的成长档案:
? 板式一:
? 板式二:
相较于板式一,板式二将儿童的能力发展客观全面的展现出来,且透过能力说明和发展分析,展示着老师在一日生活中对儿童的关注,同时,通过对儿童发展的能力点具体行为表现的记录、分析和说明,将日常对儿童的观察工作客观立体的呈现出来,也透过这份成长档案无形传递着老师的专业性和价值感。这样一份专业的成长档案,需要具备以下要素:
在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时,通常需要根据儿童的行为表现,结合儿童行为背后分析进行呈现,在实际撰写中,老师们常常会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或者其他的评价体系进行专业支持。比如以下的观察记录:
以上记录是以儿童关键性发展指标为观察和评价角度,比如老师观察到了儿童精细动作方面的行为表现,对其有代表性行为进行记录,并基于老师的观察,分析评价儿童当前发展阶段,此发展阶段代表着儿童当前在精细动作方面的能力。儿童的能力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老师通过这样的观察和分析真实展示着老师的专业感。
在实施过程中,老师选择要记录和分析的指标后,根据儿童当前行为表现,评价儿童当前发展阶段,一段时间观察后,基于老师的分析,呈现儿童发展轨迹,帮助家长对儿童的了解从点到线,甚至到面。
在老师对儿童多个方面都进行观察和分析后,儿童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过程其实会随着自身的行为表现和老师对其的分析解读自然展现出来,但会因为老师对所观察儿童在同一能力下的发展是否进行纵向分析而影响其发展是否显性展示出来。
在读懂儿童APP中,根据老师对儿童的观察和记录自动呈现类似以上的数据分析,直观展示儿童的发展轨迹,帮助家长不仅看到某个具体的行为表现,还看到行为背后儿童能力的发展过程。
以上是将儿童的行为表现客观真实具体的写下来,同时借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比如老师将儿童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客观真实的记录出来,并附带专业的分析,让家长看到儿童发展行为的同时,更完整的了解儿童行为背后原因,对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好玩、有趣、好可爱”,或者“只是天天在幼儿园里面玩”的误解,从而更理解儿童当前的行为,更理解园所开展的活动,为有效的家园共育奠定基础。
其实以上的记录内容就是老师对儿童日常活动进行的观察记录,当老师对儿童行为形成单条的观察记录,有了单个场景的分析和解读后,需要对记录进行整合,形成一份阶段性综合的儿童成长档案。在读懂儿童APP中,会自动将大家写的观察记录汇总排版,形成一份儿童成长综合报告。
在报告前面会展示儿童的发展轨迹和发展过程,清晰简洁地呈现出儿童在本阶段的能力发展,接着会展示教师对儿童进行观察和评价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轨迹形成呼应。
? COA记录
? 大动作记录
? 叙事记录
如上图的成长档案中,不仅承载着老师对儿童的关注,体现老师的专业素养,而且帮助家长聚焦到儿童行为背后的发展,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儿童的行为表现,用一种动态的思维分析儿童的表现,在理解儿童,支持儿童的方向上更进一步。
当然有的幼儿园会用如上的成长档案进行家园共育,借着成长报告中的描述,具体直观的和家长沟通儿童的成长变化,少了模糊的界定,多了一分专业的厚度。
老师在记录和沟通时,可依据各年龄段家长偏重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比如小班家长更多在意的是儿童在园所的适应情况,吃喝拉撒等自理能力,分离焦虑等;中班家长开始关注到儿童的能力发展及和同伴的互动合作;大班家长会考虑儿童各方面的认知能力、习惯是否能匹配马上要开始的小学生活。比如:
? 小班:“生活自理”、“集体生活”、“情绪表达”、“精细动作”等方面
? 中班:“同伴交往”、“语言表达”、“数与数数”等方面
? 大班:“前识字”、“前书写”、“前阅读”、“数与数数”、“解决问题”等方面。
在各班老师实际的观察记录以及和家长沟通时,也需结合各个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比如性格内向的儿童,家长可能比较在意他在园所和其他同伴的相处以及大胆表达;再比如对画画比较感兴趣的儿童,老师在记录和报告呈现上也可将儿童的作品多多展示。
总之,成长档案展示的是一段时间内儿童的成长变化,也是老师阶段性梳理儿童发展的重要载体,有效的展示不仅更全面体现平时老师工作的价值,而且更富有科学性的梳理了儿童的行为变化和能力发展。
(以上报告来自于读懂儿童观察评价系统工具,如需咨询工具体验,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工作人员微信)
封面图片 | 新都区桂湖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读懂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