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开学季#开学必备
自主游戏理念下,孩子们可以自己选择材料进行游戏,也可以把材料拿到任何一个区域进行游戏,孩子的游戏内容更丰富,但与此同时,教师也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
? 为什么投放的材料, 孩子不爱玩呢?
? 为什么投放的材料,孩子玩一玩就不会玩了呢?
? 孩子一会让帮忙拿材料,一会说他不会玩,特别忙。
? 到收区时间,孩子不愿意收区。
? 孩子收区就乱堆在一起,下次材料就找不到了。
通常在游戏情境下,出现孩子不爱玩、不会玩、不想玩这些情况,除了我们投放的材料类型可能与孩子的兴趣、爱好,当下操作能力不匹配,教师对于材料的存放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对材料的使用,从而影响孩子的主动探索性和游戏质量,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以上例子表明材料的存放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对材料的使用情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孩子游戏的物质载体,材料对于孩子游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丰富的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游戏意图,还可以让孩子的游戏意图不断地延伸,教室里材料种类需要丰富多样,同时存放材料的方式,也需要考究和思量。合理的存放方式对于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动性,解决问题,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游戏深度等同样有影响,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老师的“小蜜蜂式的忙碌程度”。
材料有序取放的过程不仅仅培养孩子需要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在以儿童为中心的自主游戏理念下,让孩子们自主的取放想玩的材料,随意拿取能玩的材料,支持他们顺利实现自己的游戏意图,才是材料存放的关键。简单来说,教室的材料存放应该遵循孩子能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的原则。
3-6岁的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还不会凭经验和想象推测什么地方放着怎样的材料,只有当孩子看到材料时,才会想到拿着这些材料去玩游戏,而对于孩子们看不见的材料,使用频率少,自然的也就浪费了。所以在保证孩子可以第一时间看见材料时,我们推荐的存放容器有以下几种:
透明的塑料容器,这可以让孩子从各个角度第一时间看见里面装的材料。
去盖的非透明容器,如:各种塑料筐,鞋盒、纸箱、冰淇淋桶、餐具托盘等。方便孩子从垂直方向看见里面装的是什么材料。
大型的玩具筐放在地上。
以上几种存放方式能让孩子一眼就能看到里面的材料是什么,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从而减少寻找材料的时间,帮助孩子更快速地进入游戏活动中,而不是只凭印象一个一个盒子翻阅,或者请老师协助。
图书区图书的存放,老师可以把书一本一本立在矮柜上,让孩子能一眼就看得到所有的图书。
图书也可以挂起来的形式存放,方便孩子取用。
美工区的材料可以如下图的方式存放,既清晰简洁,也能让孩子们一眼识别到需要的材料。
当孩子能看到的时候,孩子是否能拿到?他是否可以自己去自由取放?当孩子在看到材料却拿不到的时候,可以说再好的材料对孩子的游戏也是无效的,教室出现很多游荡无所事事的孩子,或许就是因为拿不到材料造成的,比如:想要玩“医生游戏”的孩子,找不到医生的游戏材料,想要画画的孩子,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画纸等等。所以孩子能否自己拿到材料对于孩子的游戏影响至关重要,也会减少孩子在班上游离无所事事的情况。
孩子们只有自己能拿到材料,才能更好的实现自主游戏。首先在材料柜的高度上,老师应以孩子的身高和视角为依据,选择高矮适宜的材料柜,方便自主拿取。同时可采用开放式的双面柜,或者放在地板上的大型收纳盒、箱子等这样的存放容器,能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取放材料。
有效的材料标识能帮助孩子快速识别哪里有什么材料,就像我们逛超市一样,看得懂的标识能指引我们快速走到需要物品的区域,所以有时候孩子找不到材料,除了看不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线索提醒孩子材料放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所以,老师根据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制作孩子们能看得懂的材料标识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标识有以下几种:
(实物标识)
(图片标识)
(一比一拓图标识)
(简笔画标识)
老师可以根据班级孩子年龄和认知特点,将几种标识结合使用,比如将图片和文字相结合使用,而非单独使用一种标识。
教师除了给孩子制订看得懂的标识以外,对于常使用的材料教师不应随意更换存放材料的位置,这会导致孩子不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用的材料,所以建议老师将同种材料长时间存储在同一位置,至少一学期保持不变,这会增加孩子对材料的熟悉度,以及使用材料的积极性。
材料是孩子游戏的物质载体,也是玩与学的基础。材料的收集、准备及摆放反映出教师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在以儿童为主体的自主游戏模式中,让孩子能看得到存放的各种材料,能根据游戏需要找得到他想要的材料,游戏结束能方便整理放回材料。做好环境上的支持,适度放手,在开放的环境中,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机会。
在我们的新学期环创中,如果老师们对于教室材料存放方式有其他妙招,也欢迎在文末留言,与我们一起分享。
创作 | 冯然然
编辑 | 李芸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