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前教育甚至整个教育行业,刘晓东教授都可以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育儿周刊》采编中心一行三人前往上海学习,在华东师范大学田家炳楼拜访了刘晓东教授。本来只是闲聊,但因内容宝贵,后凭记忆对聊天内容做了补记如下。
一个上午的会面,使得心目中刘晓东教授这样一个符号式的人物,由抽象、遥远,变得生动、具体。
人物介绍
刘晓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哲学、教育哲学、文化哲学、学前教育学。主要著作有《儿童精神哲学》《儿童教育哲学》《解放儿童》《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评儿童读经》《教育自然法的寻求》,《从童年哲学到童心主义》即将出版。译著有《童年哲学》。
▲和刘晓东教授合影
Q1:您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来做儿童哲学研究的呢?
刘晓东: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其实最开始并没有太过宏大的想法,只是想着自己是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在与儿童接触中、去幼儿园实习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不了解儿童,怎么对儿童进行教育呢。就像农民种庄稼,种子是什么样的,种出来的就是什么。而儿童教育类似种花种草种庄稼。带着这样一个朴素想法,我去认识儿童、研究儿童。这种想法正好应和了西方现代教育史的开端——“以儿童为中心”。我的博士论文《儿童精神哲学》做的就是哲学层面的儿童研究。
Q2:您心中的儿童究竟是怎样的?
刘晓东: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真正的“人”。童年是值得成人向其致敬的。儿童身上的天性资源是一切人力资源、人文资源的源头。儿童也是文化的创造者,许多成人艺术家、文学家以及人文学家,比如毕加索等,都发自肺腑尊崇童年、遵从儿童,自觉接受儿童文化创造的启迪与引领,从而做出伟大的文化创造或思想发现,这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示范、引领和启示意义。我始终相信,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是艺术家,是梦想家,是游戏者,是自然之子,是历史之子,是成人之父/成人之师,是文化的创造者,是破坏者,更是建设者,是潜在适应的“贮藏室”。我就是这样看待儿童的。
Q3:您的儿童哲学研究,主要是研究什么?
刘晓东:许多人无法相信儿童能与哲学放在一起研究。其实中国有儿童哲学的悠久传统。例如,老子主张复归婴孩,孟子认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些观点都属于所谓儿童哲学研究的范围,老子、孟子的这些主张对后世的哲学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以致宋明时期出现了心学学派,尤其是出现了童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罗汝芳、李贽等)。我眼中的儿童哲学,既包括中国童心主义的哲学,也包括受西方现代学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影响下的儿童哲学。在汉语世界,儿童哲学有三重涵义:儿童的哲学、儿童哲学培育和童年哲学。
Q4:能简单介绍下它们间的区别吗?
刘晓东:所谓儿童的哲学,就是儿童的世界观念以及达成此世界观的方法论体系,也包括对儿童的世界观念以及达成此世界观的方法论体系的研究。而作为儿童哲学培育的“儿童哲学”,其实是指对美国人M.李普曼的“Philosophy forChildren”的中译。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培养儿童哲学思维的一个课程计划。童年哲学是对童年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也可说成是“儿童哲学”。这门学科现在已被视为与科学哲学、艺术哲学等哲学分支具有同样地位的学科。这门学科可以继承人类的儿童观念史,也可以开辟许多新学问,是门方兴未艾、前途广大的新学科。将来可能会成为人文学科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甚至成为人文学科的中心学科。
Q5:《儿童精神哲学》出版于1999年,如今20年已经过去了,这本书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这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大家对于儿童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刘晓东:现在依然有这么多人喜欢《儿童精神哲学》这本书,是出乎意料之外的。虽然意外,但我心中也是有数的。我写这本书时,国内还没太多儿童研究的文献可以参考。我在书中所展现的哲学观念和当时社会上的主流观点很多是不一样的,所涉及到的生物学观点又似乎太多,导致很多人一开始是质疑的。一些专业的教育研究者甚至直接问我:“你写的是什么啊?我们读不懂,能不能写得简单点?”我想他们说的也有道理,这本书对有些研究人员是有些抽象难懂。于是我就往通俗易懂里写作,有了后来的《解放儿童》。
Q6:您的知识面相当广阔,我们想知道,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各个领域都有所研究的?
刘晓东:有的人喜欢喝酒吃肉,有的人喜欢出去玩玩逛逛,有的人喜欢安逸享乐,这些都有人类的生物学本性作为基础。对于我来说,读书也是我的生物性。在我的儿童时代,书本是很稀缺的。到了大学,图书馆的书依然是很有限的,但已然是天堂了。那时候,除了上课,几乎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每天除了吃饭,剩下的时候基本都用来拼命地读、囫囵吞枣地读、醒来就读。在图书馆书籍密密麻麻的铅字里,我发现了思想的海洋。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想了解哪个学科,那就先把这个书架上关于这门学科的书全部读一遍吧!那段疯狂读书的日子,那种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填补心灵和生命的空白而读书的纯粹阅读,让我不畏穷苦、自信快乐地走向学术之路。
Q7: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或幼教工作者来说,您觉得哪种类型的书最应该读、最值得读?
▲《育儿周刊》主编李晗与刘晓东教授合影
【记者手记】
刘晓东教授的《儿童精神哲学》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他不只是用学前教育学的单一知识来写对儿童的认识,而是从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角度来讨论。这让这本书有了超越于其他书籍的宽度、深度、广度和独创性。刘晓东教授儿童哲学的特点在于中西合璧,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儿童、思考教育。
超级干货 刘晓东教授私人书单
《自私的基因》
《童年的秘密》
《吸收性心智》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吸收性心智》这本书的英译者认为该书是仅次于《圣经》的最伟大的书。刘晓东认为这是蒙台梭利的儿童精神哲学,遗憾的是他写作《儿童精神哲学》时还不太了解蒙台梭利的这些观念。
《儿童心理学史论丛》
朱智贤
《生命是什么》
这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写的一本生物学哲学著作,内容深刻而有趣,极具启发性。
《进化论与伦理学》
[英]赫胥黎
赫胥黎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他深受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影响,写了许多科普文章,扩大了进化论的影响。1894年严复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
《社会生物学》
[美] 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
当1975年这部经典之作首次出版时,它创立了一个新学科,并触发了一轮围绕先天和后天古老议题甚嚣尘上的争论。
《中国哲学史新编》
冯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