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品德启蒙#学前教育#品格#对话#幼儿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儿童的品格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四川省教育科研院在2021就立项关于《新时代幼儿品格教育体系研究》重大课题,课题专家团队以及各参研子课题单位已经取得一定经验。近日,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四川省教科院附属幼儿园和《育儿周刊》社承办一场主题为“品格引领,思享未来——2022年品格教育论坛暨2021年课题阶段成果分享会”,整场会议包括课题的阶段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一等奖获奖案例子课题单位的展示及颁奖,共话品格教育的学术沙龙、专家主旨报告四部分的内容。
问题一
在开展品格教育研究之前和开展品格教育研究之后,你们对品格教育的认识有哪些不同?
杨玉砚:在接触品格教育课题之前,我像是一杯浑豆浆。开展这个课题之后,在各位专家和研究人员的引导下,我变化很大。尤其是听鄢老师说品德教育与品格教育的差异,品格可以分为道德品格和功能品格等内容时,我的认知顿时被打开,像一杯浑豆浆被石灰水点了一下变成豆花一样。
胡伶俐:从意识层面来说,以前我对品格教育理解是迷糊的,通过这一年参与研究,我对它的认识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之前我认为品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是给孩子讲大道理,或者是用成人世界一些宏观理解去帮助儿童建立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实际上,做这个课题研究之后我才知道,儿童的品格教育是生动活泼,是可以“玩”出来的,而且就蕴含在幼儿一日生活中且无处不在。
闵艳莉:在开展品格教育课题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课题是否距离儿童太遥远,在品格教育中我们的儿童在哪里?其实,我们的认知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出发点。我们对儿童的认识决定品格教育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我们觉得孩子天性是善良的,就要不断去追问,既如此,我们还要教育什么?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梳理,我觉得孩子的根就像一颗种子,它们刚刚萌芽时是善的,我们教育需要呵护他们,让他们的根由内而外散发出坚定不移的品格。此外,还有一句是“人之初,性本恶”,如果我们觉得孩子天性是恶的,那教育就需要去教化、灌溉他们。品格教育要在一定情境中呵护儿童最初的童真,使其茁壮成长。
余琳:是的,我们心中装着什么,眼中就会看见什么。闵园长的发言让我们重新回到怎么看待儿童这个最基本问题上。其实,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办园方向中就提到“品德启蒙”这个内容,我们发现儿童有很多好品格,也许本来它就在那个地方,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把它启发出来,将其萌芽出来,让这些好品格不断生长,不要淹没,更不要扼杀它们。
郭燕:在这之前,我对品格教育认知是比较简单和狭隘的,觉得幼儿园品格教育无非就是勇敢、善良这些。但是随着课题研究,我发现品格的内涵很深厚,有其历史和时代文化特征。再深入,我对品格教育的认识就更加聚焦了,聚焦在8个关键性品格教育上,让我对幼儿园3~6岁儿童品格教育实践有了清晰的思路。
王霞:初识品格是混沌,我觉得这个课题很高远很晦涩,后来觉得是宏大,因为不知道幼儿园开展品格教育的抓手在哪里。经过与课题组多次会议和讨论之后,不仅聚焦对它的认识、找到它的抓手,更重要的是让我对品格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系统的思考。
首先,我觉得品格教育基石是人的教育。中国有句老话,“3岁看大,7岁看老”,品格教育是从孩子之初开始的,因此,在儿童3~6岁时我们就要为其奠定好品格的基石。其次是基于人全面发展的第二个维度,也就是去关注什么是真正的儿童?儿童身上有哪些朴实且共通的品质?如何关注到个体儿童的品格?
以往我们说到3~6岁儿童时,更多想的是孩子的习惯和品德,而现下我想我们应该从外在行为关注到儿童内在精神品质,关注到人根基的发展。
问题二
幼儿园在开展品格教育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王霞:我觉得第一个困难是教师的认知问题。他们会认为品格离孩子很远,离孩子活动很远。这就说到第二个难点——活动开展形式的认知和局限。大家想法简单地停留在把品格等同于品德,对孩子讲道理上。教师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培训。
第三就是5+2<0的问题,只有团结家长,做到家园共育,才能在实践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才能达到5+2=7的效果。家长的联动教育还需努力。
郭燕:在进行品格教育时,我们经过审议将园所文化和品格联系在一起。孩子们在各个区域的玩耍时,是有品质培养在其中的,比如,木工坊孩子们勇敢挑战钉子,孩子之间相互帮助,友善解决困难……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觉得每种活动都有品格,但在评价和分析过程中又发现好像没有真正落实。尽管我们心中装着品格教育,努力在游戏和一日活动中践行和落实品格教育,但从小班到中班到大班,品格发展阶梯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不清楚;如何把品格教育系统地落实到小中大班,我们不知道;儿童品格外显的语言和行为体现在哪里,我们如何敏感地捕捉?这些都是我们困惑的问题。
闵艳莉:刚开始做品格时,我们一直在追问儿童在哪里?而品格有其自身概念,从教育者角度来说,品格对于孩子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品格放到一日生活中,放到游戏和舞台中。
但放下去之后,就觉得品格散掉了,抓不住和握不到它的特质。于是,我们不断在幼儿一日生活和游戏中收集,去寻找品格教育的平衡点。都说品格无处不在,在幼儿一日生活在食欲在游戏里,可我们又经常会发出这疑问,那就是这样品格教育的特质到底在哪里?我们需要不断把握这个“魂”,这是最难的!
余琳:的确如此,所有幼儿园在做品格教育时,我们都要去思考知行合一的问题。其实,有时我们把品格想得过于务虚。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品格成长伴随着知、行、意。只有当知、行、意合一时,品格教育才能在他们身上起到作用,品格教育就是要抓住儿童的知、行、意。
胡伶俐:品格教育是一个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涉及社会,还有心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人影响人的教育方式,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既然要做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那我们在开展品格教育时需要去抓住哪些品格启蒙的契机?教师又应该使用怎样的儿童视角去看见真实儿童,看见儿童真实的发展呢?这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其次,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师也要蹲下来成为一个孩子,经历儿童的经历,体验儿童的体验。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教师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在上一代品德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包括家长。那如何去平衡我接受到的教育和我将要实施的教育呢?这是如何重新建立适合当代儿童教育规律与自身接受教育框架之间的矛盾!
杨玉砚:我觉得我们品格教育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就是豆浆太多,石膏水太少。第二个是资源问题,如果把自身素质比作豆浆质量,那豆浆自身层次就是一大问题,也就是自身认识水平的高低。三是怎么出成果,豆花点好,我们要怎么把它捞起来,用什么工具捞起来。
余琳:其实,大家在开展品格教育过程中都面临了很多困难,我们幼儿园也是如此。幼儿园没有国家教材,也没有地方教材,如果幼儿园教师手里有一些关于开展儿童品格教育的参考书作为拐杖,或许大家会更有着力点。
第二个困难是如何把品格教育的有效性和愉悦性相结合。有时我们目的很强,目的性太强会削减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愉悦感。李季湄老师多次强调,幼儿园开展品格教育一定不能忽略儿童在品格教育中愉悦性。
问题三
你们在品格教育实施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杨玉砚:做品格教育就像是养花,花香香一园,而不是香一人。因此,尽管我们是一个农村幼儿园只有12个老师,但我们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不只是课题组一个老师挑着重担,而是全员参与,我们12个老师4个课题,老师们课题是有交叉重复的。所以说,无论做什么课题研究,一定是全员参与,共同发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够把课题研究工作做出成果,才能拿出来,才能捞得出来。
胡伶俐:我们幼儿园开展了一个“家长工作坊”,分级、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研讨活动。我们家长委员分为园级、年级和班级三个级别,定期围绕品格教育开展在线研讨,在研讨中加入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在上一周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研讨上,就先调动家长的好品格,让家长轮流担当活动主持,录制案例小视频,分享他们家庭教育小经验。
我觉得卷入家长是开展品格课题研究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先让家长在活动中感知品格,发现品格的重要性,再去更好地家园协作,实施品格教育。通过家长共同体的建设,转变成人对品格的认识,转变成人对儿童品格培养的方式方法。
因此,做教育一定不能关着门做,一定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特别是家长朋友,他们是我们最亲密的家人。我们需要家庭密切配合,把品格教育从小抓起,从身边小事抓起,让这些好品格在多年以后,还能为未来人才培养奠定良好根基。
郭燕:其一是我们做了12棵幸福种子,在我们园区有12个不同的游戏区域,每个区域的老师会把其中设涉及到的品格用颜色去标注出来。一方面让教师这个过程中不断去认识、落实好品格,另一方面是儿童有指向性地寻找目标。
其二是我们有一个“幸福瞬间”打卡活动,首先让老师玩出好品格,再用老师的好品格孕育孩子的好品格。起初让老师去抓老师的某个美好瞬间、感动瞬间,让他们发现身边美好。渐渐越来越多老师参与到活动中,不仅有抓拍教师感动瞬间,还有抓拍儿童。品格就这样在我们教师和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闵艳莉:首先是教师要建构对品格教育的敏感性。教师要知道每一个品格蕴含的意思,比如勇敢就是硬币的两面,没有害怕就没有勇敢,勇敢过头就是鲁莽。教师需要自己建构起对每一个品格的经验,这样才能理解孩子众多行为中品格具体表现,才能建立起对品格教育的敏感性,所以教师的培养是第一步。
其次是相信儿童可以自己建构经验。品格对于儿童来说是思维、情绪、行为的合一,每个孩子的“勇敢”各不相同,或者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勇敢是翻单杠,而对于另一个孩子来说勇敢是爬过幼儿园沙坑上的彩虹桥。孩子在理解过程中形成自己品格理解,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经验。孩子对品格有自我认知,如果老师看到这一点,聆听到孩子的声音,品格教育就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王霞:我们幼儿园主要是两个方面来实施推进品格教育,一是反观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从关注孩子外在行为到他们内在精神世界,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然后通过定期开展品格专项活动的方式,努力让教师通过孩子行为关注他们内心品格。最后是评价,以前我们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儿童行为、儿童学习品质的呈现、儿童5大领域的发展,而现在我们更多是回归到孩子的品格养成上。
二是反观家园协同式工作。转变家长育儿观念,关注到儿童的全面发展。其次是通过通过幼儿园小天使家长等多种形式给家长推送知识点,比如在3~6岁这个阶段有哪些品格养成的关键点,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最后是家长对于儿童的评价。
品格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逐渐渗透。幼儿园如果要“玩出好品格”,就要先让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玩起来。一方面我们强调要让儿童在玩、在游戏中来形成好的品格,来开展品格教育;另一方面要根据它的规律来开展品格教育。
精彩回顾
我在幼儿园给孩子们办了一次艺术展
一所让儿童流连忘返的幼儿园长什么样?
语文新课标的出台给幼小衔接的语言教育带来怎样的革新和创造?
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丨现在,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转给家长】
深度观察丨疫情之下的上海幼教人
我就知道你“在看”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人文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