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主编探园#幼儿园#孩子#儿童
十三幼的串门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皮影”。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皮影戏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在十三幼将近20年的探索中,已然成为一张名片,在一届届孩子和老师手中焕发新生,不断创新。在两千多年后,皮影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已被设计成了适合幼儿参与的皮影课程。而皮影大串门,就是十三幼实施皮影课程的途径之一。
为了支持孩子们开展皮影相关活动,一个具有互动性、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是必须的。幼儿园充分利用场地,设置了灯片皮影、剪纸皮影区、染纸皮影区、染布区、分针走线区、纸上生花区、创意涂鸦区、建构区、野营区、玩水区、表演区这11个项目,打造集艺术创造、角色游戏、建构游戏、探究游戏为一体的多元自主混龄的游戏场,同时满足全园大中小幼儿的自主混龄游戏需求,促进幼儿园特色活动生动的、灵动的、持续的传承与发展。
▲纸黏土区
皮影大串门活动时,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全园自由活动,去这个班上坐坐,去那个班上玩玩。每个班都会像招待客人一样,拿出自己班上最特色的活动,让其他班有兴趣的孩子们可以尝试和感受。班上的孩子们就是小主人,当“客人”不熟悉或者不会玩时,他们就会像小老师一样,提供帮助和指导。
02/
传统文化与现代儿童相遇,
既有学习发展,更有文化传承
十三幼皮影课程的理念是以儿童之眼,传皮影之美。皮影是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及表演活动,怎样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与好玩,不仅成为观赏者,更成为表演者和创造者?经过探索与实践,十三幼师生不断丰富皮影课程的内容:既有传统故事、绘本、影视动画类的皮影赏析,也有需要孩子们自己创编剧本、自己设计和制定皮影形象的皮影创作,之后是排演以及演出,这其中就牵涉了许多表演常规、表演技巧的经验学习与交流。
案例:怎么让皮影动起来?
皮影,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当大班孩子提出“老师,我们也想演皮影剧”,一次深度探究的学习拉开帷幕。从哪里开始呢?孩子们针对我知道的皮影、我想知道的皮影等展开讨论与学习,还去博物馆里寻找答案。
进入制作阶段。孩子们发现最难的部分是“如何让把皮影动起来”。“动”是皮影的精髓,如何让“娃娃跳舞”成为幼儿最为关注的事。首先加入探寻人体的活动,在语言区投放大量关于人体的书籍,在科学区投放人体骨架模型,便于幼儿自主探究。其次,借助集体活动、具体讨论,找出人体中的“动”以及探寻动的原因。经过探究,幼儿发现了看得见的“动”:头、肩膀、胳膊肘、手腕、手指、肚子、大腿,膝盖、脚踝和脚趾等硬硬的地方可以动,因为骨头与骨头之间有“关节”。
涵宇:毛线太软了,怎么都穿不过去。
彦博:只能将洞口打大一点。
培玲:毛线软软的不好打结。
雅萱:可以用一些材料把毛线给绑起来。
瑾竹:穿洞的时候毛茛上的毛太多,老是堆在一起,没办法穿过去。
若曦:可以试一试把毛捋直。
哲轩:用剪刀把毛剪短一点。
培玲:金线太宽了,不好穿洞。
婧妤:可以把金线捏细一点,也可以把洞口打大一点。
思铭:我不会用金线打结怎么办?
艾佳:你可以用叠被子的方法啊!
谭哲轩:我就是绕圈钻洞的打结。
张宇轩:我像我们拉粑粑一样扭过来扭过去的打结。
岳艾佳:我不会打结,但我是把毛茛绕圈扭一下再折叠,再绕圈。
孙雨欣:我用的是蜗牛壳一样的绕圈方法打结。
何瑾竹:我只会交叉扭一扭的打结,就像麻花一样。
教师思考:
从材料收集到操作筛选再到连接探索,为的是让幼儿以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怎样一步一步思考如何将皮影变为现实。在这一阶段,需要教师给予幼儿自主空间,在生活中挖掘资源。幼儿在体验中主动建构、获得经验、强化理解,在动手探究中分析、发现、解决问题、获得方法。很多内容涉及到科学与工程类的学习,是试误、渐悟与顿悟彼此融合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幼儿的主要目标是实验、分析与应用,不需要也没有唯一正确答案。
03/
“三星堆的儿童表达”
背后是什么
到今天为止,十三幼的皮影表演台已经历经7次变形。刚开始的皮影台,虽然能满足孩子们的表演需求,但是比较简陋,也容易损坏。后来,老师们进行升级,皮影台变得牢固了,但安全性欠缺。第三代皮影台,采用的是LED照明设备,聚光强,避免表演时出现手影,但缺点是不易搬动。于是第四代皮影台,被安置在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中,屏幕变得更宽阔了,除了皮影表演,还能一物多用,发挥其他用途。到了第五代皮影台,更便于收放,但场面太小。第六代皮影台,外形更有童趣。第七代皮影台,可以同时供6-8名幼儿和成人活动,可以在不同地点开展活动,满足皮影、人影、雾影游戏需求。每一个变形,都是一次升级,也是教师看见幼儿的问题与需求之后的及时回应。
今年3月,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出土金面具残片,三星堆遗址也随之火了起来。十三幼的孩子们因为一直和皮影、川剧、脸谱等“玩”在一起,对博物馆也很亲切,很快就对三星堆这个话题产生兴趣。老师们遵循孩子们的兴趣,和孩子们一起脑洞大开,让三星堆拥有了十三幼儿童的表达。
△来看看三星堆的儿童表达
04/
要问她们的经验是啥?
答案是——时间
尤其是在当下,幼儿园课程很火,但大家又有诸多疑惑。纵观全国幼儿园的课程现状,百花齐放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比如完全没有课程,开设一个活动就宣传为一个特色课程,或者有课程但与自己的幼儿园无关,又或者课程建构领导说了算,看不到教师的身影,更别提儿童。
怎么来生长出十三幼自己的课程呢?最开始,十三幼也只是有一个朦朦胧胧的想法,隐隐约约感觉到学前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但也不知道具体可以怎么做。“十五”期间,幼儿园参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题《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对幼儿渗透本土文化教育的研究》,“十一五”期间,与成华区姊妹园一起进行市级课题《川西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运用的研究》、省级课题《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这些扎扎实实的研究历程,渐渐为幼儿园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多年以来,十三幼坚定着自己的办园初心——“着眼于孩子的明天,着手于孩子的今天”。教育要解决的不仅是孩子当下的问题,还有未来的问题,以及未来以怎样的态度去生活。今天的幼儿,即明天的未来,那十三幼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儿童呢?
传统文化,是悠长五千年历史长河下不褪色的寸寸金光,它自有力量,但应该如何回归到儿童本身的生活呢?幼儿园的皮影活动,并不是要让孩子成为民间艺人,而是将其赋予时代感,使传统的皮影更容易被现代的孩子所接受,也才有新的生命力得以传承。幼儿园想要培养的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中国儿童。
皮影课程带给孩子和家长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终身教授朱家雄曾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现实价值》主题报告中谈到:“如果中国孩子都去喜欢外国,不热爱自己的国家,不认同传统文化,将是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哀与失败。”
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正在做的,就是利用川西民间艺术,利用皮影、剪纸、童谣、变脸等有趣的形式,培养儿童尊重他人、乐于表达的沟通能力,互相帮助、和谐共处的交际能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孩子们感受和探索文化的美,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感到骄傲,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找到现代人的归属感。
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如何更深入走向家庭?我们的文化之根如何一代代传承?这个幼儿园已经用了20年,未来还将用更多的时间,来回答这个万分重要的问题!
文字/鲁阳阳
编辑/张小满
图片/温笑寒(部分由幼儿园提供)
设计/郭迎欣
主编/李晗
精彩回顾
幼儿园评价看不见摸不着没标准?其实无处不在!
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写作任务,也许你需要一个随身携带的“写作公司”
审视自己: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和展陈还在满足成人的审美需求吗?
你们幼儿园有旧冰箱、旧家电、旧玩具吗?这些“老东西”千万别扔!
虞永平:如果你想给孩子建造一座博物馆
我就知道你“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