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主编探园#眼界#幼儿园#学前教育#传统
今日腊月,再过一周是腊八,过了腊八就是年。
我们今天呈现一组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幼儿园。传统文化力图告诉每一个炎黄子孙关于安身立命,顺应天道的重大命题。当它与儿童相遇,幼儿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渗透到大大小小的游戏之中。《纲要》里也提到,“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优秀,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更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指明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鲁迅曾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组传统幼儿园合集,走进它们的故事,也就走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未来力量。
在北京城东五环外,有一个300年历史的四合院,2017年,在设计师马岩松的改造下成为了一所幼儿园。2019年底,幼儿园正式建成,一个色彩绚丽的环形飘带般的新建筑,把老四合院围在正当中,一时名声大噪,成为了国民皆知的“火星幼儿园”。
这个略显破败与苍凉的院子,也曾有一段历史:雍正帝为了养育之恩,要为奶妈修座四合院,但碍于奶妈的身份,院子不能建进老北京,就选在了进京必经过的通州运河边上。如今,这里横空出现一所幼儿园。它被2020年热门视频平台“一条”宣传后更是家喻户晓。
一座“漂”在四合院瓦檐上的幼儿园,既能上房揭瓦又能走街串巷,它的出现让曾经空荡荡的院子热闹了起来。而孩子与四合院又是如此相得益彰,他们奔跑、上蹿下跳、播种青草与欢笑,唤醒了这些古老建筑的重生。
把原先绕着老四合院一周的仿古建筑全拆了,这些仿古建筑,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还会在传达给孩子真假不分的错乱,忘却了真实的可贵;
保留老四合院的一砖一瓦,每一间房间正按严格的标准修缮,增加了有音乐教室、舞蹈教室、艺术展示区;
挑选红色、黄色这样的皇城色彩应用到地面,修起了高高低低的缓坡,让小孩子们尽情地在上面奔跑、蹦跶、翻滚、推小车,就像一个火星表面,这是“火星幼儿园”名字的来历;
教室之间没有墙,强调开放式无边界的理念,所有的教室都是开放的,没有一面封闭的墙或门,看不出教室之间的区隔,甚至连手工、用餐、读书等功能区之间的界限也不明显…
幼儿园的设计师马岩松认为,西方更看重建筑本身,而东方人关注的是人跟自然的关系。北京四合院幼儿园,尊重传统又尊重儿童,让本来凋零的四合院焕发新生。环境是不会说话的教育,但却在与儿童的朝夕相处里,浸润儿童的一生。这种对传统的包容、尊重与接纳,是四合院幼儿园名声大噪的密码。
位于成都锦江区皇经楼村的成都华德福幼儿园是中国大陆第一所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幼儿园。16年研究实践,已形成他们对华德福教育的独特认知:国际教育,非常本土。是的。这一引自德国的教育体系在中国实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本土化。
成都华德福学校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可说是无出其右者。每一个对于中国人而言的重大传统节日,必过。且一定是有文化,有内涵,有仪式感的过。
比如,冬至节。冬至是成都华德福学校每学年的最后一个节庆,也是孩子们一年中最期待的盛典。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冬至一阳生”的说法,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冬至庆典当天,学生们校园里搭锅起灶,烧起石头汤,糖胡芦儿串串香,这边在演戏,那边在唱歌,还有打糍粑的,烤红薯的,吹糖人儿的,真是一派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象。
学校举办隆重的冬至节,是为了帮助孩子保持人与天的真性连结,唤起天、地、人一体的意识,唤起民族魂与自然精神,营造社群文化的温暖。华德福老师认为,夏是能量的外放,冬是力量的内收。所以,华德福的老师们夏天会把孩子带去森林,冬至让大家团聚到一起获得温暖。
再比如农耕板块,孩子们会深入田地,在农园里向老师习得关于“天”。关于地“地”之间的大学问,学习播种、除草、感受四季的变化,这让中国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华文脉脉络借由课程、活动,将古老的智慧与文明传递给孩子。
▲中秋活动,总校长李泽武说,“我们的文化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很透彻。”
作为现代的“华德福教育”理念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古老传统文化相遇,16年来,成都华德福学校在坚持华德福理念时,成功将这个外国的舶来品本土化,创造了适宜本土儿童的教育。
说起羌族文化,是美丽的服饰,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事实上,羌族文化在我国已经面临失传。为了发扬羌族传统文化,位于羌族自治县的安昌幼儿园充分利用民间资源,生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游戏活动之中。安昌幼儿园逐渐确定了“以儿童为本继承羌族文化精髓”的园所文化。
2017年,全国政协常委、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率及全国各地200多位新教育代表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幼儿园,在参观了“妙音连连碰”“书香阁”“绘色坊”等区域活动之后,又走到户外区角“咕噜吧”,尔玛超市…在民俗游戏及富有羌族特色的环境创设之下,幼儿园如此生动。朱永新随后写下,“把新教育之花绽放在孩子心里。”
园所文化不是一蹴而就,“民俗”“民族”这样的概念对于儿童来说是陌生的。于是安昌幼儿园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力之下,创设出一间间探究主题馆,比如:传统的羌族乐器、少数民族博物馆,也创设了形式多样的儿童民俗活动。
2019年的12月,安昌幼儿园举办一场隆重的“羌族婚礼”。羌族婚礼是什么样子的呢?孩子们回家请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绕羌族婚礼的吃、穿、礼服图案、颜色进行了一个调查。经过调查以后孩子们了解到羌族的婚礼流程:接亲——跳沙朗——拜堂——坐歌堂——入席,在喜宴上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有:腊肉、龙眼、玉米粑粑、荞凉粉、北川豆腐干。
婚礼过程中,幼儿园所有人都穿上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邀请“释比”为新人祈福,大家一起手拉手围成圆圈跳沙朗;然后就是羌族婚礼特有的环节:喝咂酒、坐歌堂,把吉祥的歌曲唱歌新娘新郎。
羌族婚俗早已是省级非遗文化。当民俗与儿童邂逅,在安昌幼儿园,民俗的基因通过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活动的组织、一日生活已经写进了尔玛娃的生命里,是如此生动,是如此美丽。
万物启蒙,即以万物为教材,以世界为钥匙。在万物课堂,儿童总是在行走。打破课堂的空间局限,往往是以一个具象的物开始,谈到“桥”,就真的走到桥前,讲述它的前世今生,观看它的构建构造。谈到“茶”,就去品尝和闻味。
创设“万物启蒙”课程的钱锋在回忆自己童年的时,他说,“我还清晰地记得某个夜晚,我在水稻田里,身边有一圈明晃晃的光环围绕着。”这就是老子说的“万物”的力量。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先累积大量的感性片段,逻辑的大厦借由一次次行走,在融会贯通的课堂里搭建完成。
走进《万物启蒙》的课堂,从夏天的蝉鸣说起,课堂播放起了罗大佑的歌,“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又走到西方文学里,拉封丹《蝉与蚂蚁》中的蝉并不受待见。“一直以来,不受待见的蝉是如何走过这一生呢?”钱锋向学生发问,随后师生一同走进这只昆虫的一生。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总有着与天地间万事万物自然连接的智慧。钱锋觉得,童年埋在感官体验中的灵性,足够支撑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日后的阅读经验发生碰撞,自然万物是人叩问宇宙奥秘的必然通道。
就如同青蝉经历几年的隐忍,露头也就半旬,生命大部分时间在黑暗中度过。从天上到地下,再从地下到天上。“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借由蝉的形象,表达离思、忧愁,对时间流逝的怅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意境”一直以来的呈现和表达。
很多人说万物启蒙课堂很美。通过学校、通过营地、通过在路上孩子们去认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认识你自己”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在课程研发上走得越久,钱峰越坚定一个信念,如同当初在费孝通《乡土社会》的上也得到过的感悟:“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从山川大地中孕育的。它告诉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如何安身立命,顺应天道。”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以下简称“花草园”),在业内是一个熟悉的存在。因成功实践“传统文化”而进入大众视野的花草园,其实践是从幼儿园整体设计图景入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灵感。它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标地,也成为很多人教育愿景的深情寄予之家。
花草园的独特之处,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吸取教育的灵感,并将之自然地、生活化地,蕴含在孩童的一日生活当中。
从显性的方面来看,环境首当其冲。在花草园,你会发现一切都是自然、本真与简洁的。庄子说,“虚室生白”,空空的房子才能照进太阳。那么,自然本真的颜色才能更好地衬托儿童世界。白色最简单,也最丰富、最自然。花草园即是采用白色与大自然真实颜色作为幼儿园的设计色彩。
多年以来,在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下,花草园对幼儿园环境创设、师幼关系、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探索,逐步形成独有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为实现这一切,在幼儿园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天然的环境,裸露的土地、繁茂的树木、青翠的竹子、可供种植的园地等。自然给人们提供无数畅想的空间,孩子们和自然的互动也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
一个有生命力的课程一定是接地气的。花草园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儿童学习的特点,构建一套“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传统文化落实到儿童身上的物化与具体体现。可以说,生活化课程正是按照传统文化的脉络来实践。
以十二月为例。十二月是祖先休整身心、享受丰硕果实、准备迎接来年播种的月份。花草园将此月主题命名为“美食活动月”,在这一个月里,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多方面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体会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他们会学习到酱、油、醋是怎么制成的,要学习制作豆腐,还会一起蒸馒头,动手制作泡菜,同时品尝全国各地的美食。十二月,园子里也弥散着食物的香气。至此,孩子们不仅学习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与创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油然而生。
园长胡华说,我更强调一种“文化回暖”,用文化和生命的双重暖意来滋养儿童。如果说一开始的成功是因着传统文化,那么更为重要的是,多年来花草园一直在探索传统,一直没有放弃在传统文化这条河流里的徜徉。在儿童与文化之间找到更为适切的方式,于我们而言这种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
自然的、朴素的,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的生活,这个透着中国哲思的幼儿园,正试着回答,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国儿童!
嘉定区马陆智慧幼儿园始建于1986年,多年来,幼儿园以“智慧育人,育智慧人”为办园宗旨,以培养“智慧心、智慧眼、智慧行”为育人特色,把“让每个孩子唱出心中的歌”作为课程的追求,确立了“与童谣相遇,与智慧相随”的课程理念。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勒拉伐?勒拉嗨。问侬讨只小花狗。侬来拣一只。”如果在二三十年前,你问一个上海的孩子,会不会唱上面这个童谣,那他肯定会说,“当然晓得咯!”要是在今天,询问就读上海幼儿园的孩子们,可就不见得有几个小朋友会自信的回答了。
沪语童谣,朗朗上口的方式接近孩子的日常生活,曾是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美好回忆。上海不少学校和幼儿园纷纷打造以童谣为特色的校本、园本课程,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上海嘉定区马陆智慧幼儿园。
他们的原园长严笑燕早在06年的时候,就把童谣确定为园本特色,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走进智慧幼儿园,大厅圆柱上、过道两侧墙壁上、室外活动场地边,随处可见一首首童谣。每个教室都开辟了童谣角,还有童谣活动室,小朋友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读童谣、看童谣、表演童谣。
而且智慧幼儿园的每个老师都是创编童谣的好手,就连在散步的时候,也能不经意的创造出一首沪语童谣——《环城步道健身谣》。罗顺平老师觉得通过沪语童谣,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感受沪语的魅力,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归属感。面对洗手不认真的小朋友,老师会创编《洗手歌》;面对吃饭挑食的孩子,老师会创编《进餐礼仪歌》……
智慧幼儿园创编的《明礼童谣》一书被列为嘉定区幼儿园课本,用沪语童谣的形式对幼儿进行语言启蒙,让小朋友们彼此喜欢,会说上海话,热爱自己的家乡,不失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
沪语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孩子们的传唱中,得以新生命。
民俗节日课程作为成都市第十四幼儿园多年的课题研究成果,彰显出幼儿园对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追求。园长何世红曾在世界OMPE学前教育研讨会上以《基于民俗节日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为题进行交流。这些中国人的古老节日,承载着厚重的中华文化,成为十四幼进行“基于文化的社会适应教育”的有效载体。
成都市第十四幼儿园,大门外,戴着如意锁的十四娃娃微笑着迎接每位来访者;从川西民居屋顶抽象出来的民居墙裙下,穿梭着吃着糖葫芦、玩着拨浪鼓、放着鞭炮的川西娃;地上有孩子们设计的跳房图案,吸引着热爱民间游戏的孩子们玩耍;悬挂在墙裙边的香囊、五彩粽、如意锁等小挂件蕴含浓浓民俗味道。
▲孩子们认为月亮上有嫦娥、玉兔,还有宇航员,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用戏剧表达出来
“民间游戏场”里的孩子们正挥洒着汗水合力进行着“龙舟赛”,小鼓手敲打着锣鼓,合着鼓声每一名队员挥动双臂、用力蹬地,齐心协力奔向终点!陀螺、万花筒、竹蜻蜓、套圈……,探索体验传统民间玩具的别样乐趣。
成都市第十四幼儿园园长何世红介绍说,“每周四是十四幼孩子们的‘欢乐日’,欢乐日里的“游戏大转盘”囊括了传统游戏、角色游戏、区角游戏等。”在那一天,鹦鹉茶馆里,孩子可以边品茶边下棋;蝴蝶美工坊,拓印出的香囊不仅美观还可以养颜;熊猫小吃店的白糖粽子最受孩子喜爱。
每年4月,幼儿园还有“赶花卉”的活动,踏着《春天在哪里》的歌声,孩子们开始自主自由的游戏之旅:小店主们早早来到“店铺”,开始布置“转糖饼”“木偶戏”“画风筝”……
在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幼儿园以“玩”为基本体验方式,把民俗与幼儿游戏活动相融合,支持幼儿在活动“盛宴”中感受民俗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将民俗节日作为一个完整过程进行,节前(认识、酝酿情感)——节中(表达情感、达到高潮)——节后(积淀、回味情感),以这样的过程促进幼儿获得有关传统文化的整合经验,让民俗节日对幼儿产生持续的影响,留下深深的烙印,逐步形成对家乡对祖国的归宿感。
幼儿园通过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动丰富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帮助幼儿将对民族文化的一般性认知拓展到深度认知,逐步实现价值升华。
文化底色是基础,总总围绕“川西民俗节日”而展开的游戏、而铺展的课程、而创设的环境,民俗中的这些玩耍,都落脚到帮助孩子感受民俗中包含着的传统文化。是民俗的,也是世界的;是地方的,也是国际的。借由川西民俗节日的课程探讨,孩子在玩玩耍耍中收获了独具特色的成长。
成都伏羲之家幼儿学堂创办于2014年,目前共有孩子100名左右。虽名为学堂,但实际是一所幼儿园。这一家独具中国特色的幼儿园,以国学启蒙、文化美学、诗词歌赋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主,创设经典诵读、书法精心、智慧汉字、诗词歌赋、文化美学、自然科学、体能成长等课程。成都伏羲之家幼儿学堂在家长群中口碑非常好,孩子的行为习惯与礼仪都让家长赞叹。幼儿园常设公益课堂,邀请家长来到学堂,提倡亲子诵读,书法、插画等活动。
在成都伏羲之家幼儿学堂,孩子的一天都是丰富而充盈、轻松而愉快的。
早上来园自己放好小书包;清洗小水杯、摆放小凳子,把教室打扫干净;吃完饭会自己擦桌子;午睡懂得自己脱衣穿鞋;一起分享美食……孩子们的脸上流露着天真和懵懂,一个个举止优雅、有礼貌,这些品性是由读书内化而来的,而不是硬生生的教导所得。
伏羲之家的廖陶润老师回忆自己的幼时,3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长大之后这些思想就根植于自己的脑海里,以至于留学回来之后,深感体制教育缺乏人文情怀,很多人掌握了学科知识,却变成工作岗位上的工具人,没有精神的信仰。
如何赋予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魂,给予孩子们更多精神上、生命上的教育,以优秀文化侵润孩子心田,以经典教育滋养孩子品性,为孩子未来一生奠定美善聪慧的基础,是伏羲之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走进伏羲之家,你可以看到孩子会随手捡起身边的一张纸屑;随手关掉教室里无人使用的白炽灯;拧紧在流水的龙头…多停留十秒,还能看到孩子拿着水壶主动为小花浇水;六十秒,孩子可以自己拿着小铲子种下一棵小树苗…
那么一辈子孩子能做什么呢?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廖陶润老师说,“要把经典落实到孩子的128个行为习惯上,让孩子主动思考自己可以帮助他人做些什么,所以当看到有小朋友不小心摔倒把玩具洒落一地时,孩子们会第一时间上去帮忙,从不会让温暖等得太久。”
廖陶润老师说,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在这些“小事”上把孩子“养大”。这些尊德守礼的基本礼仪和良言善行的生活习惯就像一粒种子,对于孩子们来说,一旦破土便是参天大树。
传统文化,是悠长五千年历史长河下不褪色的寸寸金光,在今天它有什么样的力量?
借由这8所幼儿园,管中窥豹:北京四合院,坚持在传统的建筑之上呈现一所全新的幼儿园;成都华德福,国际教育理念在中国本土之下的“适应性”探讨;北川羌族自治区安昌幼儿园,为继承羌族文化一直在尝试与探索;北京花草园,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强调用“文化回暖”的方式滋养童年;万物启蒙,以万物为始,从传统文化中的山川湖海作为钥匙;上海智慧幼儿园,陪伴儿童一起传唱沪语童谣;成都第十四幼儿园,在一次次川西民俗节日里,把民俗文化散播到更远的地方;成都伏羲之家幼儿学堂,借由经典诵读与书法棋画,将温良恭俭让播种在孩子的心上。
传统文化,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又要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的生活,这些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思考的幼儿园,正试着回答,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国儿童!
主
编
说
▼
童年的意义是什么,儿童正在如何度过他们的童年?
在那个叫幼儿园的地方,正在如何发现和支持儿童?
教育者如何消除偏见与误解,走进儿童世界?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出发。
寻找那些不断革变的教育者,
探寻那些追求更好可能性的幼儿园,
忠实记录教育进步的今天,
人们对儿童的发现、尊崇与唱诵。
文字/张小满
编辑/王丁
设计/朱远海
主编/李晗
大家说丨朱家雄:但凡涉及教育的问题,都不可能脱离文化
活动案例 | 洗玩具洗出全国优秀,他们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教学教研丨传统幼师培养如何实现课堂翻转?以澳门同济慈善会创新试点项目为例
主编探园丨不鸡娃的教育到底啥样?大自然为人类设计了最好的童年
我就知道你“在看” ↓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人文幼学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