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甚至一度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这说明幼小衔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众多的因素,需要系统分析和综合治理。教育部高度重视幼小衔接问题,2021 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和指导。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落实文件的精神,确定了幼小衔接的实验区及实验学校和幼儿园,深入开展了幼小衔接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幼小衔接问题对儿童、对家庭甚至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冲击。具体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幼儿园小学化,一些小学课程内容进入幼儿园,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甚至出现机械记忆、强化训练等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状况。幼儿自由游戏被剥夺,开放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被枯燥的知识学习所替代。提前学习使得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也消磨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严重影响入学心理准备。二是小学教育衔接意识不强, 没有实现“零起点”,经常出现提前学习、加速学习。部分学校根据已经学过的学生确定起点和进度,这是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和校外教育机构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地区和学校曾进行过或变相进行过小学入学测试。此外,课程与教学改革不够深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讲解和作业,忽视操作和体验。三是校外培训机构盛行,幼儿和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沉重。参加无休止的、不断加码的校外培训既是家长解除焦虑的途径,也是新的焦虑的来源,更是家庭经济的重大负担。有些地区的校外培训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育的正常秩序,加剧了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现象。
以上问题带来了一些矛盾。一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矛盾。有的小学埋怨幼儿园没让幼儿做好充分的准备,新生不会拼音,认字数量和数学能力没有达到小学的期待,小学更多的是对幼儿园提出知识掌握和学习的要求。幼儿园感觉没有真正的衔接,小学和家长都要求幼儿园迎合小学,为不合理的目标做准备。有的幼儿园不得不提前教授小学的内容,难以全面完成国家《3—6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幼儿的要求。二是培训机构和幼儿园之间的矛盾。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制造入学恐慌。部分家长在压力下选择校外培训,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其实,关于入学准备的培训绝大部分是多余的,按照《指南》实施教育的幼儿园都能较好地完成入学准备的任务。校外培训机构严重干扰了幼儿园的教学秩序,有些幼儿园的大班下学期很多幼儿请假去培训班学习了,甚至有些幼儿园请假的幼儿达到一半左右。三是家庭与幼儿园的矛盾。有些家长带着偏离常识的期待,对幼儿园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甚至从幼儿入园就开始了对幼儿园的干预和影响。如他们关注幼儿园学不学外语,学不学拼音, 数学学到什么程度,等等,由此决定上哪个幼儿园。有些幼儿园由于生存的压力,抵御不了家长的压力, 就走上了小学化的道路。当然,也有一些幼儿园为了利益,开展了一系列违反《指南》要求的活动, 引导家长支持小学化。
这些矛盾严重影响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违背基础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根源在认识上、观念上。从大背景上看, 是高考制度、逐级追逐名校的效应的下行投射。因此,需要从整个教育体系改革的宏大视野去看待幼小衔接问题。
党和国家一直关注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对于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高度重视。教育部出台了《指导意见》,明确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基本要求。《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二是坚持双向衔接。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三是坚持系统推进。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四是坚持规范管理。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治理力度,纠正和扭转校外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行为。
《指导意见》还提出了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目标和任务。基本目标是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明显转变,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基本形成。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推动双向衔接。二是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规范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做好科学衔接。三是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有效衔接。
《指导意见》还提出了从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等五项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举措。《指导意见》附带两个附件:《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准备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适应要点》)分别从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指导意见》充分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精神,为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和举措。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三大职能和任务:一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是幼儿园教育最核心的任务;二是为儿童小学做准备;三是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解放妇女的劳动力。由此可见,为儿童入学做准备是幼儿园的基本职能,幼儿只要接受了幼儿园教育,就做好了入学准备,就能适应小学生活。在幼儿园教育之外增加入学准备教育,要么是重复教育或不当教育,是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浪费;要么是个别幼儿园忽视入学准备,入学准备不到位。但从专业意义上看,要做好全面准备、充分准备,没有比幼儿园更适合的入学准备环境和专业力量。
入学准备应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准备为目标,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根据《准备要点》提出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内容,深入理解每项内容中的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形成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发展目标部分明确了与幼儿入学准备关系最密切的关键方面;具体表现部分提出了对幼儿实现入学准备的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明确了发展目标的价值,列举了有效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一些教育途径和方法。因此,《准备要点》已经为幼儿入学准备设定了基本的和底线的要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路线。
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主要表现在只重视知识教育,而且超越幼儿的年龄特点,实施提前教育。科学的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的全面准备,还要努力实现这几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准备,不能以特色、特长的名义影响全面发展教育, 影响儿童的全面准备。
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融在幼儿园三年的教育中的,融在幼儿园日常工作里。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虽然也鼓励幼儿对文字、符号感兴趣,但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因此,幼儿园要引导幼儿感知、思考、表达和创造,这是最重要的入学准备。幼儿园应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身心基本素质。同时,应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所以,入学准备需要抓全过程,就是把入学准备贯彻在幼儿园三年教育之中。入学准备不是到了大班才突击做的,不是突击工程,而是全程准备、长线准备。幼儿园没有给每一件工作都贴上入学准备的标签,但它就是具有为入学做准备的作用。
入学准备不是提前教育,不是书本和文字教育。幼儿园要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创造适宜的环境。如空间适宜,安全、友好,有自然元素和生命气息;材料丰富,具有可选择性和层次性,基本材料和工具性材料搭配合理;材料具有开放性,可操作,可建构,可生发问题情境;有交往和合作的机会;有适当的启发和激励,能引发深入的活动;幼儿有专注和投入的状态,有再次进入的意愿;有综合性的活动,能引发多方面的经验。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幼儿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必不可少,规律作息、讲卫生、保护视力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的作息变化, 而专注、坚持、独立、有计划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幼儿入学后更好胜任新的学习任务。良好的习惯培养就是为幼儿日后学习所做的最有效的准备。
入学准备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像中小学一样的讲授,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无效的。在各类活动中,充分利用多种感官,通过发现、探索、交往和表达等方式,感知周围的环境,获得多样化的经验,是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要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充分体现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让幼儿不断获得新经验。
从人的生命成长历程看,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 就隔了一个暑假。因此,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跨越深沟大壑,而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一些教师、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有偏差,过于强调甚至夸大了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和差异,对新生有过高的期待,过于强调了知识准备,使幼小衔接工作人为地复杂化、神秘化了,幼儿进入小学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经历两个有差别的教育机构,但是不要把这些差别看得太大,它们都是面向儿童的教育机构,儿童也在长大,他们有能力去适应小学生活。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体验转换。儿童对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教育任务,小学应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
小学应树立衔接意识,转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观念做法,积极倾听儿童的需要,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调整一年级的课程教学及管理方式,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
要充分理解和尊重新生在原有经验、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正面的肯定和鼓励,支持儿童不断获得积极的入学体验,促进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切忌提过高的统一要求或进行横向比较,以免挫伤儿童入学的积极性。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要关注新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创设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适度调整作息安排,提供一定数量的图画书、玩具和操作材料,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活动,实施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强化以儿童为主体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适应的阶梯。改革一年级的教学评价方式,重点聚焦教师是否熟知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课程实施是否能有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的关键是新生能否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不能适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幼儿园入学准备不充分,二是小学没有“零起点”,没有关注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需要改革的重点是入学适应。新生入学是“教材为本”还是“儿童为本”,这是决定入学适应的关键。了解儿童,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出发改进课程与教学,让教材为儿童发展服务,而不是让儿童去适应教材,这是入学适应的关键。
厦门市湖里区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出台了《湖里区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本区相应的政策和举措。如有的学校提出“让每所试点小学都有一座滑滑梯,让衔接理念在环境上落地”。倡导对小学环境进行“幼儿园式”的改造,小学低年级要创设与幼儿园相近的环境,特别是一年级的户外活动区域要提供适宜的体育器材和游戏材料,帮助儿童熟悉校园环境。心理准备上,有的小学提出小学教师应适当延续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以缓解儿童的陌生感。
在时间安排上,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可适当增加教师计划组织活动的量,适当延长单个集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延长约 5—10 分钟),以更加接近小学的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可适当减少生活活动时间,分两个学期适当缩短午睡时间。小学一年级适当减少单学科教学的课时量,适当增加跨学科融合课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指导儿童开展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 教师的点拨指导与儿童的探究体验相结合,使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鼓励结对校园定期交换幼小教师岗位或采用跟岗的形式,帮助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对方的教育环境中深入了解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方法、学习内容、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异同,更真切地体验两个阶段的差异,进而有效寻找科学衔接的路径与方法。幼儿园全体教师和小学相关年级、相关学科全体教师每三年完成一轮换岗或跟岗的实践研修, 每人每次轮岗或跟岗时长以不少于一周为宜。这些经验对推进幼小衔接都具有借鉴意义。
总之,入学准备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和小学切实落实《指导意见》的精神,深入研究本地幼小衔接工作的实际,努力协调幼儿园、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切实引导广大教师和家长回归常识、回归规律、回归和谐,真正建立起家园校推进幼小衔接的协同机制。让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平衡过渡,享受美好的童年生活。
( 虞永平:《幼小衔接工作的问题、导向和举措》,原文载于《文教资料 · 教育创新》校庆专刊,关键词、参考文献从略,学术引用请务必参考原文 )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