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的“潮汐塔”
山东省幼儿园游戏活动
优秀案例
一、
活动背景
日照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水上之都,避暑胜地。进入中班我们进行了《美在日照》的主题活动:走进家乡,感受文化,爱在心中。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实地参访了日照的各处风景名胜,部分幼儿亲身走进“日照万平口海洋公园”,对能反映潮涨潮落的标志性建筑“潮汐塔”尤为感兴趣。班级结合主题在区域里投放了日照地图、多角度风景图片、日照特产等材料,幼儿在与材料的对话互动中萌发了搭建潮汐塔的想法,于是,利用班级搭建区的多种材料,师幼一起开启了探索搭建“潮汐塔”的游戏之旅。
(幼儿参观潮汐塔)
前期经验:
幼儿经过前期搭建游戏,已经掌握了平铺、垒高、围封、架空、盖顶、斜式连接、组合等基本的搭建方法,具备了初步合作搭建的能力。
教师预期:
1.喜欢搭建游戏,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学会尊重同伴观点和经验,在分享互动中得到经验提升,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3.学会观察、比较等搭建技能,获得大小、厚薄、方位、序数、逐级递减、等量转换等概念知识。
4.了解“潮汐塔”所代表的意义,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
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第一阶段 自主搭建“潮汐塔”
1.一共有几层?
搭建初期,孩子们参考图片以及以往的搭建作品和经验进行思考、模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运用简单垒高技巧进行搭建,有的单独搭建,有的合作搭建, 独属于他们自己的“潮汐塔”初具雏形。通过彼此欣赏,发现每个“潮汐塔”的层数都不同。通过进一步观察得出结论:潮汐塔共七层。在后来的搭建中,孩子们都会按照层数搭建,彼此点数校对欣赏。
(幼儿初期搭建作品)
2.上下是一样粗的?
“哎呀云凡,你的第一层比第二层还细是不对的,应该是越往上越细,越往下越粗的”。北辰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和小组讨论:潮汐塔的灯光部分是节节收缩的;自上而下是越来越粗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由一个向外伸展的莲花状平台连接。小组互动达成共识后,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孩子们选取材料时会针对材料粗细有目的地选取。孩子们为自己的搭建作品而欣喜。
(发现粗细问题) (调整后作品)
情况分析:
①个人特色的“潮汐塔” 出现调动了幼儿的关注讨论,显示出他们对“潮汐塔”这个建筑的兴趣、欣赏和质疑,让幼儿的经验获得了提升,尝试搭建的幼儿在增多。
②幼儿选用奶粉桶、纸筒等材料,是对“潮汐塔”基本圆柱形建筑特点的掌握。幼儿能够迁移使用垒高搭建技巧,并用点数进行验证层数,在搭建中建立序数的概念。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①当幼儿关注到建筑具体细节时,直观图片能更有效地支持幼儿把握潮汐塔的典型特征,教师及时出示实物照片支持幼儿观察和讨论。
②支持幼儿基于前经验自由搭建探索,及时张贴留存幼儿作品,借助每天小组或集体互动环节,分享梳理提升经验。
第二阶段 探索“潮汐塔”的结构与稳定性
1.圆柱状塔身怎么搭建?
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作品比现实矮小。羽珊尝试用积木组合的方式力求作品变大:从用三个小型积木围合开始,发现不能构成圆,又换用中型、大型积木尝试,都未能成圆。教师介入:“我来试一下四块看看如何?”引发孩子们开始尝试用四个、五个、六个进行围合搭建,渐渐略有圆的形态。“四个积木围合像正方形”“五个积木像五角星”“瞧我的,我的像一个圆圆的呼啦圈”经过实践验证,发现基层的积木块数越多越接近围合成圆。
(尝试围合成圆) (塔式搭建的方法)
基层圆搭好了,在层层垒高时,塔身渐渐歪歪扭扭,在搭建到第六层时,“哗啦”一声倒塌了。反复试了几次,均未成功。教师持续关注幼儿状态,孩子们并没有气馁,教师决定等待观察进展。再次尝试中,北辰开始默默不断调整其他小朋友的积木,最后他拉住羽珊说:“我觉得向上垒高时,得把同一块积木的两边都蹲在下一层的积木上,而且要保证蹲一样多的大小”。在没有找到其他办法的情况下,羽珊和大家同意了他的建议并一起实践验证,倒塌次数不断减少。终于,像奶粉桶一样光滑的圆柱状塔身搭建成功啦!
(倒塌后的圆柱状塔身) (积木“蹲”的位置)
情况分析:
①幼儿遇到了“圆柱体基层圆围合”的困难,通过不断尝试调整习得新经验—塔式搭建技巧。
②圆柱状塔身屡次的倒塌看似是幼儿技巧革新的巨大失败,但幼儿在失败中进行思考理解,已经掌握了找准局部积木的着力点来调控整体作品的平衡。幼儿体验着“发现—假设—验证—修正—形成经验”的过程。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①当幼儿“围合基层圆”问题陷入僵局时,教师选择介入游戏,采用同伴示范的方式,帮助幼儿明确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支持幼儿思考实践,从而习得新经验—塔式搭建技巧。
②当幼儿不断出现困难时,教师根据幼儿情绪与探究重难点评估给予不同回应,及时给予幼儿情感和知识的鼓励支持。
③教师观察评估幼儿的现有水平、问题、兴趣,并对下周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模拟预操作,在头脑中形成基本概念,以备在幼儿困难时给予适宜支持。
2.莲花状观景平台怎样搭建?(三种方法)
莲花状搭建第一层后,紧接着就是搭建莲花状观景平台。
①寻找替代材料搭建
北辰:“户外沙池里有电风扇罩,它长得很像莲花状观景平台”,相宁和亚蒙一听兴奋极了,在教师的陪同下去寻找来清洗干净完成搭建后。相宁却说:“这个不像莲花状的观景平台,它没有一瓣一瓣的”,亚蒙说:“那什么材料像花瓣呢?”。
②运用积木搭建
北辰拿起了搭建区的弧形积木进行搭建。“潮汐塔”长出了一个个站着的花瓣。好多孩子过来参观,羽珊说:“搭建的这个花怎么没有开呀” “花瓣应该是打开伸着的样子”,亚蒙:“那我们一起来扶着它伸开”孩子们互助合作,将“花瓣”用手托住。但没一会儿,孩子们就坚持不住了……
③运用彩砖搭建
又拿来了三角形彩砖的北辰,替换掉弧形积木。经反复调整彩砖的角度,最后确定采用斜边朝里的方案,使其看起来更像莲花绽放。但是,接连几次放上去就掉落了,这可怎么办呢?只见相宁把三角形彩砖一角插到积木间的空隙中,可静止了几秒,还是又掉落下来,尝试了很多遍依然失败……。教师介入:“真正潮汐塔的莲花是怎样牢固绽放的呢?”孩子们听后很快比对出是因为有柱子的支撑。经过孩子们不断调整“花瓣”终于完美支撑住了!
情况分析:
①莲花状观景平台的反复搭建是幼儿独立自主游戏的表现。
②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验证,并从材料选择和合作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①当幼儿“花瓣支撑”问题停滞不前时,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及时介入支持幼儿思考实践,使游戏得以维持下去,当孩子们再次积极探索时又适时退出。
②幼儿参照“莲花观景平台”的样子,不断寻找着各种材料尝试时,教师没有否定幼儿,而是积极配合鼓励他们通过实践的方式去不断验证。
3.节节收缩的主体怎样解决?
①糯糯和小乔用弧形积木把第一层圆柱状塔身进行盖顶,可紧挨的两层一样粗怎么办?两个孩子一起商量,实践操作合力解决:同一层使用一样大小的积木搭建,越往上的层数积木越小,这样节节收缩的效果就出来了。
②随着不断搭建,需要积木量越来越大,班里同一厚度长方体积木已不足,游戏被迫停滞。教师询问:“用什么替代能实现一样高”?莯轩听后立即取了两块薄宽积木码齐,替代之前的一块厚长方体积木,大家纷纷效仿。羽珊还拿了两个细长方体积木成功转换,搭建得以继续。
③孩子们对着日益成形的“潮汐塔”不停对比质疑,比如“柱子到底有几根?”“第七层是最高最细的吗?”“潮汐塔要有灯光吗?”孩子们不断调整优化搭建策略。就灯光问题,有的建议用丙烯涂,有的说用卡纸包起来,经过协商,孩子们选择利用的卡纸制作红灯光。看着自己的成果,孩子们露出甜甜的微笑:“这个潮汐塔真美啊”。
(利用盖顶进行分层) (每层材料种类、数量)
(积木等量转换的方法) (第二阶段的搭建作品)
情况分析:
①幼儿迁移运用已有的盖顶经验解决分层的问题,用等量转换的方法解决积木材料不够的困难,幼儿在问题解决中巩固了数、量、形、比例、力等相关概念,空间知觉也得到了发展。
②幼儿对搭建对象已有初步了解,并能对自己的搭建作品与搭建对象进行对比分析,对“潮汐塔”的造型有一定的审美和判断,从而不断优化“潮汐塔”。幼儿在搭建游戏中得到认可,树立自信心,产生成就感。
教师的支持与回应:
①在不干预幼儿游戏前提下,教师进区观察记录,及时分享互动,梳理经验。精彩瞬间分享班级群,让家长看见孩子的进步,给予幼儿情感鼓励和支持,给游戏活动以无声的支持。
②面对幼儿的问题,教师以游戏合作者身份介入。“用什么替代能实现一样高”等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幼儿的操作和思维得以继续,提升了幼儿的高阶思维能力。
第三阶段:挑战“潮汐塔”的螺旋功能区
1.螺旋功能区里面是啥样?
“潮汐塔”主体搭建完成后,分享中泽睿:“我看见潮汐塔像海螺壳的那个螺旋(俯视图),我们没有”。孩子们跃跃欲试开始挑战搭建螺旋功能区,最初用彩砖围合三个圆做螺旋通道,发现这三个圆是不能连贯一通走到底的,继续采用其他的方法,怎么搭建也不成形,参与搭建的孩子开始减少……教师在集体分享时互动:螺旋功能区到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泽睿:“上次只急着坐电梯,没注意呀”“我就看见里面有船的图片展览” 孩子们围绕着新问题又开展了讨论,最终决定放学让家长带着再去实际看一看。
通过实际查看总结,孩子们将功能区分为:直通电梯间和螺旋台阶两部分进行分组合作搭建。孩子们用彩砖搭建“潮汐塔”下面的直通电梯间,搬来椅子解决够不到高处的问题。大家分工合作有序进行,有的选择运材料,有的负责往上搭建。孩子们选择较长的碳化积木进行盖顶,糯糯还从家里带来了收纳筐盖子进行盖顶。
(潮汐塔俯视图)
(参观海战馆展品)
(合力盖顶) (高处合作搭建的方法)
2.螺旋观光通道怎样搭建?
①螺旋观光通道是什么形状?
孩子们通过实际查看结合俯视图得出结论:通道是从里到外呈螺旋状,从起点到达终点是连贯一条路,不是三个封闭圆。实践搭建完成后,莯轩和楌泽在道路里小心翼翼地跨进跨出,来来回回走了很多遍,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搭建的通道是否是螺旋状。
②渐渐上升的通道怎么搭建?
莯轩说:“潮汐塔螺旋观光通道像一座环绕着小山的路,我们这条通道却是平地上的路,需要把它垒高才行”。可班里彩砖却已用完,于是鼓励孩子们根据搭建的需求去其他班级借到了彩砖,孩子们高兴的投入到搭建游戏中。但是很快搭建又无法进行了,因为通道的坡度怎么也实现不了……游戏一度停滞不前。教师出示分级式堆积图片,和孩子们观察互动,孩子们受到启发,螺旋观光通道和台阶原理一样,保证一级比一级矮。他们最后得出的方法是:搭建要从里到外搭建,依次是三层,二层,一层,保持逐级递减的趋势。经过孩子们的不断尝试,渐渐上升的螺旋观光通道搭建完成。
③螺旋观光通道怎么盖顶?
羽珊拿来彩砖用斜式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盖顶,却易倒塌。楌泽在区域里兴奋地边操作边分享他发现的原因:“因为螺旋观光通道是用彩砖封闭垒高的,这样不牢固,一不小心就会全部倒塌。”“我们要像以前搭建房子一样,用错位垒高的方法,封锁边线,这样就牢固喽”。羽珊展示了用“双排垒高”的方式。孩子们通过讨论和操作验证,最后选择了较牢固的错位垒高进行搭建。孩子们一次一次小心翼翼地用积木完成盖顶,壮观的“潮汐塔”在我们班诞生了!弟弟妹妹们慕名前来参观,我们班的“小小导游员”上线了……一同感受家乡之美,祖国之美!
(螺旋观光通道集体互动) (验证螺旋观光通道形状)
(多种垒高方式解决倒塌问题) (分级堆叠方法)
情况分析:
①挑战搭建螺旋观光通道,不仅充分理解了螺旋建筑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巩固提升了错位垒高、斜式连接盖顶的经验。
②幼儿能自主追求更高难度的游戏挑战,计划性、目的性搭建意识不断加强。在不断探索下,作品呈现变得更加形象、丰富、宏伟。
教师的支持与互动:
①及时展示潮汐塔多角度照片、海螺和蜗牛壳等图片,帮助理解同心圆和螺旋的区别,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来验证搭建。
②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不理解逐级递减。抓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示搭建楼梯的分级式堆叠技巧,通过操作感知其变化规律,生成新经验。
③让幼儿的学习更好地与日照这座城市发生密切关系,引导幼儿再次实地参观,鼓励家长陪伴幼儿全方位观察与了解“螺旋通道”的细节,助推游戏深入。
(小导游介绍“潮汐塔”) (第三阶段搭建作品)
三、
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1.活动实施的特点:提供真实的情景,激发自主探究
本次搭建“潮汐塔”游戏内容,依托“美在日照”的主题活动实施平台,来自于幼儿的真实生活,材料灵活多样,自由选择,自主搭建。本游戏活动着眼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投放了充足的材料、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让幼儿的学习内容生活化、趣味性、游戏性。
从关注外形的粗细,到怎么搭建圆柱状塔身,再到观景平台的莲花瓣怎么开放、主体节节收缩怎样解决,最后到复杂的螺旋观光通道怎样搭建……幼儿都是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真”问题、解决“实”问题。幼儿在通过主动探究,不断合作尝试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幼儿经验的获得:保障自由探索时间和空间,促进多维提升。
幼儿在游戏中,逐渐从搭建粗略的雏形转向搭建的越来越精细,这需要他们不断地观察、思考、探索、尝试。教师敢于放手,给予了幼儿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他们在做中学、做中思考,鼓励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挑战自己。他们像科学家一样,不断尝试,并且善于倾听同伴观点,失败之后不放弃,互相合作,共同协商,完成作品,凸显出了良好的学习品质,比如专注、好奇、坚持性、自信等,这些都是孩子们面向未来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幼儿通过看看说说、摸摸画画,从整体到细节对潮汐塔的典型特征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幼儿在不断尝试搭建的过程中,巩固提升了如围合、塔式、延长、垒高、分级式堆积、架空等多项搭建技能,丰富提升了如方位、等量替换、平衡、对称、重心等多方面经验,体现出较高的游戏水平。
3.教师行为反思:做孩子们爬高的“云梯”,推进深度学习。
潮汐塔”最后的呈现,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引导。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支持和引导都是在“观察—分析—决策—实施”的环节中循环往复的。教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不是简单地给予,而是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当幼儿挑战观景平台莲花瓣伸展的问题,多方尝试时;当长方体积木数量不足,游戏被迫停滞时……教师都没有急于介入指导或替代,而是通过“保持一样的高度就可以?”“真正的潮汐塔莲花状观景平台是怎样牢固的?”等开放性问题和同伴示范的方法,激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和反思。通过这种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教师为幼儿的自主探索搭建了爬高的“云梯”,不断推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
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分析,会预测下一阶段的可能兴趣,提前运用“预操作”的方式,模拟、熟悉游戏中可能会出现的重难点,以备在关键时刻帮助幼儿“打气”,在幼儿困难时给予适宜支持。由于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有准备的“储备”介入更需要教师敏锐、深入地观察、理解幼儿的想法和现有经验水平的基础上才得以践行。所以观察在前,适切引领,永远是搭建活动中最基本的教师指导策略。
活动的不足:我们还可能根据潮汐塔的灯光颜色辨认是否涨潮落潮这一兴趣点,探究怎样让“潮汐塔”的“灯”亮起来,让建筑作品回归于生活是可能的教育契机。
通过搜集夜晚潮汐塔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启发幼儿思考怎样让“潮汐塔”的“灯”亮起来。互动“蓝灯光”和“红灯光”可以用什么方式进行上下移动变化,进一步回归生活,创意解决问题。
注:本文来源于山东省学前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