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微信:18610206462
[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魏婷 鄢超云·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756篇
1743字丨阅读时间约4分钟
尊重幼儿–
?
首先
是承认幼儿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兴趣;
?
其次
是承认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自主选择权,这种自主选择包括对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材料的选择,还包括幼儿如何评价活动过程体验和过程;
?
最后
在研究中也引入更多幼儿内在需要表达表现的直观证据,相比于思辨儿童视角问题,我认为更多取证于幼儿行为表现或许更能尊重幼儿发展需求。
正文
对“童年是什么”“儿童是谁”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所有儿童研究的逻辑原点,决定着研究的核心价值取向。
研究“优师教研”立足于对关于童年与儿童的三个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首先
童年是人生中一个独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不仅在成长为大人,更在作为儿童本身而存在。
其次
儿童是有能力的个体,他们在获取经验的过程中建构起了对世界的理解。
再次
儿童拥有人权,他们的感受和想法是值得被尊重和欣赏的。
童年自有意义
–儿童有自己独特视角
被传统儿童观塑形、受发展心理学研究范式影响,儿童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被认为是“尚在发展中的”“不完善的”人,与“发展完成的”“复杂的”“社会化的”成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在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中,儿童的发展也被认为是有标准的、分阶段的和可预测的过程。
随着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儿童也在不断地接近并进入成人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头脑中粗浅的概念被复杂的想法所替代,并不断地获得各种知识和能力。
传统儿童观对童年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自有价值的忽视,受到了新童年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猛烈挑战。新童年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者虽承认儿童身心发展的不成熟,但坚信童年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
作为人生的一个阶段,童年不仅仅是为成年做准备(Becoming),它本身就是一个自有意义的存在(Being)。新童年社会学家们旗帜鲜明地主张:童年不是“未成年”,它就是童年本身。
因为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成人不可能自然地、全然地理解儿童,关于儿童的研究不应将儿童本身排除在外,仅从“了解他们的成人”那里去收集信息。
童年有其独特的意义,而儿童也有其独特的视角–一种不同于成人的、不应完全由成人代言的视角。
童年时期是独特而珍贵的,儿童的那些和成人可能很不一样的感受、偏好与观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儿童有能力
–儿童能够展现自己的视角
从生物学意义来讲,年幼儿童发育未成熟,他们显得孱弱无助,须得依附成人才能生存和发展。然而,这种孤弱状态掩藏不了儿童作为“自己的创造者”所拥有的强大的向上生长的力量和许多成人都不能企及的接受与创造能力。
儿童是有能力的个体,这一点已经为大量与儿童有关的研究所证明。
早期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儿童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他们通过感知、操作、思考、表达和创造在理解和改造世界。
社会认知心理学家也指出,儿童处在特定的环境之中,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性互动实现学习与发展。
后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证明,儿童具有不断发展着的关于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朴素理论”。
哲学家马拉古奇更是诗意地称儿童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他们有“一百种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和表现。
但是儿童和成人的感受、思考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
成人需创造让儿童愿意表达的氛围与环境,提供儿童可以驾驭的工具,借助适合儿童的方法,让儿童可以施展自己的能力来呈现出自己的视角。
儿童有权利
–优师教研应该被关注理解和应用
1989年联合国颁布的《儿童权利公约》确认儿童拥有基本的人权。在公约中明确提出的四大儿童权利中,除了儿童作为“弱势者”所拥有的“被保护权”外,还有他们作为“胜任者”所拥有的“参与权”。
公约第12条就明确提出“儿童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特别是在与自己利益有关的活动中表明自己的意见”。在这一文件的指引下,“倾听儿童的声音”成了全世界活动家和决策者广泛使用的强有力的口号。
“优师教研”研究者罗伯茨(Roberts H.)主张倾听儿童的声音应该基于对儿童作为“人”的承认和尊重,强调倾听儿童声音与儿童的尊严、儿童的基本人权有直接联系。儿童有权发声,而且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听到,他们的视角应该被看到。
如何倾听儿童的声音?
研究无疑是重要的途径,而指向“优师教研”的研究必须在保证儿童权利的框架下进行。
学者贝塞尔(Besell S.)分析了儿童在研究中的参与权,他认为一方面所有儿童都有参与研究的权利,另一方面研究者在儿童参与研究的过程中应保持专业性和正义性,即不误读儿童、不强迫儿童、不利用儿童。
在研究“优师教研”过程中,研究者与参与研究的儿童的关系应该充分体现对儿童权利和能力的尊重,研究应给予幼儿选择和表达的机会。
有品质的专业内容分享,尊重原创。
本文作者系魏婷、鄢超云老师。文章摘编自《幼儿教育导读》(教育科学)2021年第5期,原文题目《“优师教研”研究的价值取向、方法原则与伦理思考》。文章排版设计及“后老师?说”笔记解读版权为“后朴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明确备注出处。
【1】《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全文,重磅发布!
【2】幼小衔接,需要关注的九大问题!
【3】15个任务清单,让幼儿轻松地从幼儿园走向小学
【4】【再议】如何理性应对幼小衔接?
【5】尊重孩子和溺爱孩子的界限在哪里?
【6】华东师大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家长和老师却还没跟上!
【7】100幅漫画告诉我们:教育可以很简单
【8】纪录片《幼儿园》:审视孩子,也是审视我们自己
因公众号改版,
为防错过【优师教研】的推送
请【星标】或文末点【在看】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