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师幼互动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师幼互动很多时候是自然发生的,我们对幼儿努力的赞扬,对孩子提出要求,纠正他们所说的话都是师幼互动。
但很多教师在判断儿童何时需要帮助时存在一些认知偏颇,总是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比如时不时的问几个问题、评论几句或提个建议等,就经常会去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啊?你搭建的是什么啊?你捏的是什么啊?”,教室里也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孩子在画画,老师走过去说:“你画的机器人可真像?”孩子头也不抬的说:“不是,我画的是一头熊”。
很多老师也会把互动看作是对孩子灌输知识的好时机,比如4岁的豆豆没有能力或自信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在邀请老师加入他的游戏时发生了如下对话:
乐乐:“我是公交车司机,你是妈妈,你坐在我的旁边吧。”
老师:“我们去哪里?”
乐乐:“我们去动物园好吗?”
老师:“离这里远吗?”
乐乐:“不会很远,我去过哪里的。”
老师:“要花几分钟还是半个小时?“
乐乐:“我不知道。”
老师:“你看看现在几点?”
乐乐:“我们已经到了,你可以下车了。”
老师:“我需要付钱吗?”
乐乐:“是的。”
老师:“我要付多少钱?”
乐乐:“我不知道”(很生气),直接转身走掉。”
乐乐跟同伴交往有难度,自认为有信心找老师做游戏玩伴,由他来分配角色并设定游戏行为,可是老师在整个交往过程中更关注教学意图,试图引出空间、时间、距离甚至金钱的概念,接二连三的封闭式提问让孩子感到生气和沮丧,孩子在互动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境地,教师并没有领悟游戏的精神,或许孩子只想借助跟老师游戏体验一种掌控感和认可而已。
师幼互动对于孩子影响至关重要,《评估指南》强调:了解教师与幼儿互动情况,准确判断教师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支持,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和质量……
没有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不管什么样的课程,都只是一个框架。课程最终怎么落地,老师跟孩子每一天的互动,才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
——张俊
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教师看似了解孩子,实际上不是真正了解孩子,良好的师幼互动则要求老师对孩子发出的沟通信号保持一定的敏感性,教师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教师能够及时关注儿童的需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们的感受如何,在寻求什么样的帮助?
安吉游戏在师幼互动中倡导的 “最大程度放手,最小程度的介入”看似简单,却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教师在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做好以下4点,教师教得不多,孩子会得不少。
01/
与孩子保持
身心同在
《有力的师幼互动》里面提到,教师跟孩子互动之前需要做到在场,也就是要求教师身心聚焦关注当下,并保持与孩子同频,教师才能有目的地选择要说什么和做什么,才能注意到幼儿所做的有趣且重要的事情。很多幼儿园老师都知道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其实我们跟孩子交流时蹲下来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身而是我们的心。
就好比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虽然跟孩子同在一个物理空间,但是各自做自己的。孩子玩耍时,家长就在旁刷手机,彼此没有关注也没有语言交流,那么这种陪伴方式便称不上高质量陪伴。而唯有成人试着与孩子同频,即对儿童好奇着迷并保持积极倾听,才会让孩子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关注的,也才会像别人看待他们那样看待自己,当成人表现出儿童是值得尊重时,未来孩子也会尊重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02/
观察并积极关注
教师需要在开始的时候学会等待,即按兵不动,先稳一稳才能确保尊重孩子的想法。观察让我们了解孩子,不花时间观察会让教师在互动时候显得笨手笨脚,观察才让互动才有了正确的起点。
而互动并非要说出来,老师通常会觉得没有直接参与活动就是没有正确完成工作,其实观察就是直接接触儿童,尽管教师的身体不动,嘴是闭着的,但是教师却在与儿童进行思维互动,即努力思考自己关心的问题:“儿童想要什么?是什么激发了儿童的游戏灵感?对于恐龙的爱好能持续激发他们的兴趣吗?”,直接参与儿童的思维是互动的最高级形式。
比如户外游戏时间,豆豆去取军用垫的时候,踮起脚尖也拿不到,多次努力尝试后,他纵身一跳,拉到了最上面的一个垫子的一角,用力一拉,垫子便掉下来。
接着他用同样的方法将堆在一旁的一摞垫子全部拉扯下来,地上垫子到处都是,一片狼藉,此时祺祺过来拿垫子,他对豆豆吼道:“豆豆你在搞破坏吗?把垫子都推倒”,豆豆却说:“垫子堆得太高了,我把它们都弄下来,你们就可以直接拿了呀,不用再跳那么高”,说完他把垫子递给了同伴。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案例中如果教师没有观察便不会理解豆豆的意图,从而认为他是在捣乱,只有细心观察儿童,才知道孩子想要做什么,正在用什么材料,什么对他有吸引力,如果他需要帮助,是怎样的帮助呢?而所有的有效互动都是基于对孩子游戏意图及行为背后的意图观察。
03/
以语言描述
开启对话
相对于教师频繁的“拷问”与说教,更建议老师通过“语言描述”、“重复”等陈述性语句来开启与幼儿的互动。教师可以以镜像对话进行,即把我们听到的或看到的幼儿言行反馈给幼儿,让他们知道你正在关注他,并对他做的事很重视,当孩子感受到老师是在关注自己的,也更容易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比如,孩子跟老师分享画作时,老师可以这样描述:“我看到你往墙上涂满了各种颜色的颜料,有蓝色、黄色、绿色、紫色……”
当我们看到3岁的孩子搭积木说我太棒了,我成功了,教师可以说:“我看到你把积木一块一块的垒在一起成为一座塔。”
4岁孩子外套脱下了挂好,我们可以说:“你真了不起,能够把外套脱下来挂好,我记得你以前很难做到。”
6岁的孩子用符号记录扑克游戏的分数,并说:“我找到一个非常酷的方法来记录分数“,老师也可以描述:“使用计数符号来记录分数,的确是一个非常酷的方法,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呢?”
用语言描述的方式让儿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想法感兴趣而非是质疑,教师在使用“陈述性语句”可以让儿童愿意谈论更多而不会有任何焦虑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补白和交际词等方式配以肯定的身体姿态,比如点头,一边发出“嗯”“真的”等,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有效互动便会持续发生。
04/
接住孩子的球
并适时抛回去
当儿童遇到问题时,可能用了很多办法,但还是不能解决而向我们求助时,教师很容易直接把解决问题的方案告诉孩子,或是通过解释、示范、告知、指导来教学,这样就会导致儿童独立思考的空间以及教师追随儿童兴趣的空间就会减少。
其实如果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的1/4答案远比从成人那里获得完整的答案对于孩子来说更具有价值,也就是说孩子思考的过程其实是更重要。正如瑞吉欧教室里面提到的:教师应该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并适时的抛回给孩子。
比如说六个孩子用积木搭建高楼,当搭到第六层时大楼倒下了,他们尝试了好几遍还是会倒塌。随后孩子找到老师询问:
孩子:“老师,我们的高楼总是要倒,你能帮帮我们吗?”,
老师:“为什么总会倒啊?一开始就会倒吗?”
孩子:“不是不是,矮的时候是不会倒的,每次搭到第六、七层就倒了。”
老师:“噢,那为什么搭得高了就会倒了啊?矮的时候是怎么搭的?高的时候又是怎么搭建的呢?”
孩子摸了摸自己的脑袋说:“好像越往高了搭,两个积木之间就越宽,快够不着了,是不是应该一样宽啊?”
老师:“为什么一样宽就不会倒了吗?”
孩子:“因为一样宽的话,就可以站得更稳了啊!”
孩子说完,跑回积木堆,又开始新一轮的搭建,并每搭一层他们都要检查每两块积木之间的距离,而且会不断的调整没放整齐的积木,他们的大楼也越搭越高。
师幼互动对教师与儿童的发展其实都极为重要,而高质量的师幼互动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互动态度,还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互动技巧和方式。现如今,幼儿园老师也都在一直在探索与孩子相处互动的最佳方式。
教师在互动时需要与幼儿保持全身心同在,主动调整自己与儿童同频共振,同时通过观察予以孩子积极关注,了解幼儿当前的兴趣与关注点,善用陈述性的语言描述帮助儿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还需要适时把问题抛回给孩子,让儿童感受到自己能掌控自己的小世界,有能力妥善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
创作 | 冯然然
编辑 | 橙子
审核 | 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