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
第五届
学术节
第十三届
“我是儿童研究者”
12月26日,西湖区教育系统第五届学术节暨第十三届“我是儿童研究者”研讨活动在杭州市文理中学隆重召开。区教育局黄志元副局长、综合教育科俞雁雁科长、卢艳老师、北京市教科院早教研究所兼职教研员、新西兰学习故事的引进者周菁博士、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傅蓉萍主任、黄洁副主任、区幼教教研员沈颖洁特级教师和工作室成员,以及来自全区各幼儿园600多名教师共同参加此次活动。
1
黄志元副局长 致辞
黄局对指导中心这几年来开展的“我是儿童研究者”研修内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从行政和专业双重视角为本次研修指明了方向。
幼儿发展评价是幼儿园的一项基本性工作: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测试或仅仅是评判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水平,而是为了“促进儿童的进一步学习”。
幼儿发展评价又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性工作:要通过评价了解儿童的需求,发现儿童的特点,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调整教育策略、优化教育行为,实现家园共育、形成合理期望,帮助儿童富有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黄局强调: 作为“儿童研究者”,更需要在科学的“儿童观、课程观”的指引下,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和评价儿童的个体成长。
一是从诊断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关注儿童的个体成长;
二是从横向比较转化为纵向观察,梳理儿童的发展轨迹;
三是从笼统性概括转变为细节性描述,重视儿童的行为分析;
四是从单一性评价转移为多维度评价,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最后,黄局希望老师们从“评价”这一重要的切入点出发,去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进一步推动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与发展。
2
回归”纯碎”的西湖幼教人
研讨会内容丰富,干货满满,带领着老师们回归到最纯粹的状态,以儿童立场去发现儿童成长瞬间中的“哇”时刻。
研讨会共分为: 对话式主题论坛、多元视角的评价探讨、幼儿园特色评价经验分享、专家报告引领四大板块。
干货吃到爽
不妨去尝尝哦
这里不仅有最贴近儿童的评价方式
还有主题论坛、特色分享、专家报告等无限量自助餐
板块一: 主题论坛
《众议叙事性评价—发现儿童的力量》
来自文苑、小和山、紫荆、府新幼儿园的四位园长,通过主题论坛的形式对“叙事性评价”的实践成效进行汇报。
首先,周菁老师借助案例《因为我相信他们》,梳理了学习故事的结构:注意、识别、回应。这与西湖区”发现儿童”的理念(发现儿童、理解儿童、珍视童年)不谋而合。
张艳贞园长以视频案例《趣玩保龄球》为例,阐述了教师如何促使儿童不断创生“哇时刻”。
*尊重和理解儿童
*满足儿童的需求
*提供支持的环境
*创设开放的氛围
*相信儿童的力量
……
阙晓燕园长以视频案例《桥和鱼》为例,表达了通过叙事性评价不仅能推动儿童深入学习的环境,给予儿童更多权力、空间、时间、选择、理解和信任,创生出学习的哇时刻;还能形成与儿童兴趣、需要契相合的课程,引导儿童深入探究和学习。
论坛最后,马晓芽园长以案例《给弟弟的信》为例,表达了通过叙事性评价如何链接关系:建立有温度的师幼关系,合作共育的家园关系。
教育不是为了改造儿童,
而是要赋予儿童力量时,
当我们用这样一种叙事性、
真实的、过程性、形成性的
评价方式记录儿童的生动故事时,
我们发现孩子、教师、家长、幼儿园都改变……
板块二: 多元探讨
来自周浦、留下、浙大西溪的三位老师分别从儿童、家长、专业机构的视角探讨了幼儿园在实践评价过程中记录的典型案例与梳理的推进策略。
潘江红园长分享的内容是:
《基于“小广播站”推进儿童评价能力的阶段思考》
以小广播站为例说明:
建构游戏是一个载体,小广播站是一个支架。
当教师开始倾听儿童,行为随之改变,就会更加走进儿童。
当儿童有了参与评价的机会,获得的是对自己学习的内容、过程、策略进行自我评价的一次次真实的成长。
沈佳老师分享的内容是:
《基于家长重新认识孩子的教育评价》
家长的评价不是通过一个文本的发放、一次专家解读,一次活动的观摩就能达到效果的,是需要给予具体的问题和教育情境而针对性的观察实践得出。
需要在教师专业指导下形成,不仅是形式手段上的层层渗入,更重要的是引领家长层重塑儿童观的慢渗透!
何晓勤老师分享的内容是:
《浙大心理系在幼儿园参与的评价》
通过从儿童三岁追踪至六岁(每年来幼儿园做一次测试),主要探讨儿童早期的气质特点以及对其将来的认知、情绪、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影响。
而研究结果说明:
1.气质没有好坏。
2.因材施教,即根据儿童的不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非常重要。
3.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手段,要实现天性与教养的匹配。
板块三: 经验分享
基于儿童作品的评价,分享幼儿园特色评价经验。
闻裕顺学前教育集团 黄蓉蓉
黄蓉蓉园长分享的主题是:
《作品评价:让我们试着懂得彼此》
教师应遵循作品特有的年龄特点、审美角度下的观测点观察,欣赏作品稚拙的美,解读“发现儿童”角度下的作品内容。
评价分为:自我评价、作品欣赏。自我评价的价值在于:发现自己。
作品表达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促进有温度的关系建立、促进儿童的审美发展。
政苑幼儿园 葛素文
葛素文园长分享的主题是:
《绘画评价:每一幅作品后都有一个故事》
看孩子们的画,我们可以:像看图讲故事一样,一幅画可以包含一个并非一两句话可以讲述完的故事,多倾听孩子们“看图”讲述他自己的故事。
在孩子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察觉孩子的情绪情感;感受到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现孩子的自我认识;了解孩子的认知特点……
板块四: 专家引领
周菁博士以《“学习故事”和幼儿园课程变革》为题,运用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学习故事的内在价值。
学习故事中的主角是儿童,是有能力的、有自信的、积极主动地学习者,故事聚焦的是主角的学习,记录了写故事人认为重要的价值观,且故事是写给孩子以及他们家庭的。
在《指南》引领下的一日生活中,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无处不在,而学习故事评价的是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在注意、识别、回应、记录、回顾的过程中,需关注儿童整体性、尊重个体差异、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和方式、重视儿童的学习品质。
周菁强调:教师要以优师教研来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意图和想法,用教育专业的视角思考孩子新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
活动最后
沈颖洁特级老师指出: 西湖区2012年9月启动的“发现儿童”项目,与2013年引入中国的新西兰“学习故事”的理念不谋而合,无论是我们正在践行的的“what why how”,还是学习故事倡导的“注意 识别 回应”;我们强调的“阳性赋意”,还是学习故事彰显的“哇时刻”,我们都找到了共鸣与相通之处,充分体现了儿童观、课程观、学习与发展观的高度契合。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就需要老师心中要有儿童,追随儿童的兴趣需要,给予儿童正向、取长的正率评价。
在以“儿童观、课程观”两观培育为基点的区域性高位引领下,西湖幼教人正朝着“我是儿童研究者”的目标步子稳健、意志坚定地扎实前进。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儿童!
点击,查看更多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西湖儿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