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南京三槐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环境、课程、教师以及这三者与婴幼儿之间的互动,构成了0~3岁婴幼儿保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保教实践家斋藤公子老师说过,对于孩子来说,有三位老师,一位是养育他的老师,一位是环境,一位是孩子内在的自然。婴幼儿的年龄越小,环境的重要性就越发突显。那么,什么样的保育环境才是高质量的保育环境?什么样的环境能够真正促进婴幼儿的早期发展?
一、真
真即真实。真实是0~3岁婴幼儿保育环境创设最重要的准则。首先,真实体现在“生活”上。换而言之,保育环境是真正贴近婴幼儿真实生活的。“生活即教育”的基础就是婴幼儿的真实生活。什么是生活?克里希那穆提说,生活即关系,存在即意味着处于关系之中—否则你便无法生活。可见,婴幼儿的生活就是以婴幼儿为中心的各种关系联结的总和。这些关系中最核心的是以婴幼儿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就是同伴关系。人际关系在环境中发生,而促成和促进人际关系发生和发展的媒介,就是教师依据课程预设在环境中的物。
其次,真实体现在环境营造的真实氛围中。基于0~3岁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保育环境时不要刻意制造出突兀的造型、光线、色彩和声音。事实上,再好的发声玩具也比不过陪伴者与婴幼儿之间的日常对话。
最后,真实体现在环境中的预设物。教师应该尽一切可能使用自然物或者自然物制品,并维持这个空间环境里面的自然生态状态,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成长。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带婴幼儿来到户外,享受大自然的滋养。
二、宜
宜即适宜,指为婴幼儿预设的保育环境与婴幼儿的发展相适宜。首先,要做到保育环境适宜。这就需要教师对0~3岁婴幼儿的全面发展过程有充分的了解,准确掌握婴幼儿每个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以便创设更适宜的保育环境,促进婴幼儿的早期发展。
其次,让环境能够“说话”。这是指让环境能够说浸润其中的婴幼儿听得懂的、可以感受得到的、能够引起婴幼儿兴趣的“话”。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生活的空间,其保育环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应顺应婴幼儿的发展需求,激发婴幼儿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最后,适宜还要求保育环境能够“配合”婴幼儿的发展过程。在创设0~3岁婴幼儿保育环境以及提供环境中的物时,教师应该遵循“诱导兴趣—激发好奇—鼓励探究”的递进规律,满足婴幼儿的发展需要,引导婴幼儿在原有能力基础上获得提升与发展。
三、丰
丰即丰富,丰富多彩的保育环境对促进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丰富多彩的环境对于促进0~3岁婴幼儿大脑发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心理学家罗森茨韦克做过一个著名的老鼠实验,他选择了一批遗传素质相差无几的老鼠任意分成3组,第一组放在宽敞的笼子里,第二组放在单调重复、贫乏无趣的笼子里,第三组放在丰富多样的环境中。实验发现,第三组老鼠的大脑皮层厚度、质量、脑细胞大小、大脑皮层蛋白质含量等与智力相关的脑化学物质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可见,丰富多彩的成长环境对于婴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
其次,丰富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量多”,丰富更多意味着教师在创设环境以及提供环境中的物时,能够在遵循婴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让幼儿与外界环境、同伴之间呈现出一定关系。
最后,丰富意味着环境的创设以及物品的摆放并不是过分整洁的。成人眼中整洁的环境往往象征着高控,这容易给婴幼儿造成无形的压力。婴幼儿是存在秩序敏感期的,所谓秩序敏感期,顾名思义就是婴幼儿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婴幼儿对事物有其独立的判断,且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秩序敏感期的表现不同。0~3岁婴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在他们眼里事有其序、物有其所,并且这里的“序”和“所”都是婴幼儿自己所确定的,并非成人通常以为的整整齐齐。一旦整齐划一,那么环境及其中物品对于幼儿而言几乎形同空无一物。
四、触
触即触感。早期触感体验能够为婴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首先,众所周知,婴幼儿的早期学习主要基于感知觉运动。触觉发展的基础在于皮肤,这不仅是因为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还基于人的双手本身对于环境的探索是其他器官不可替代的。蒙台梭利曾说,手直接同人的心灵相联系,而且不只是同个人的心灵联系,还与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所采取的不同的生活方式相联系。人手的技能同其心理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历史上看,它还与文明的发展相联系。人的双手能够表达其思想。因此,针对0~3岁婴幼儿保育环境的创设,教师要注重充分满足婴幼儿的触感体验,在人际交往中增加如抱抱、握手等动作,在投放物品时注重触感体验的多样性,让婴幼儿通过触感认知世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其次,在环境材料方面也要充分兼顾婴幼儿的触感需求。0~3岁是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关键阶段,翻身、爬行、学步、走路乃至跳跃等动作基本都在地面上进行,因此,选择0~3岁婴幼儿保育环境地面材料时,更要精心周全。
最后,水和沙是婴幼儿所能接触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材料。这不仅仅是由水和沙的性状所决定的,也跟人类进化过程有一定关系,人类对于水和沙的亲近已经渗入基因。许多托育机构或幼儿园在开展沙水游戏时,总是让婴幼儿穿上雨靴,把他们的脚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其实,脚部触感体验也是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支架。因此,托育机构和教师要为婴幼儿设置沙水游戏区,供幼儿自由玩耍。
五、趣
趣即趣味。趣味能够诱发好奇,而好奇是一切探究的源头。首先,在遵循0~3岁婴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保育环境要整体呈现出有趣味的氛围,能够吸引婴幼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并促使他们一探究竟。如果说趣味的环境还只是客观呈现,那么其激发的好奇就属于促进婴幼儿成长的内在动机了。
其次,趣味可以缓解婴幼儿对陌生环境的压力。汉斯·塞利指出,压力是指机体对任何情境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依据这一观点,任何生活中的重大变化都会要求人改变自己,而任何改变都会使人感到压力。过度的压力会通过生理对婴幼儿的心理、大脑发育以及情绪造成负面影响。伯特兰·罗素说,富有才华的个人发展,需要有一个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强求一致的压力的童年。
最后,趣味对于培养0~3岁婴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样重要。趣味性可以体现在建筑物的空间结构上,诸如光影移动、结构错落、色彩明暗,甚至墙面上留下的画痕等,并最终体现在环境内的每个人身上,鼓励每一个婴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和特质发展。“根深叶茂却又千姿百态”,这本身就是大自然赋予每一个婴幼儿的大美。
六、藏
藏即躲藏。躲藏是婴幼儿之间以及婴幼儿与环境之间互动的一种独特的共同游戏方式。首先,躲是躲,藏是藏。婴幼儿在一岁前就开始对“躲猫猫”感兴趣,“躲猫猫”具有低龄、即兴、重复、场景简单等特点。随着婴幼儿的成长,其对人际关系和环境的认知,以及自控能力也在不断增长,游戏的形式也同步过渡到捉迷藏。捉迷藏具有预设、延时、故事性、角色互换、复杂场景、自我控制等特点。捉、迷、藏三个字真切地反映了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游戏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三个角色,形象贴切。
其次,躲藏游戏对于0~3岁婴幼儿的空间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婴幼儿对空间的探究是以他自己为中心的同心圆不断扩大的过程。躲藏游戏总是伴随着婴幼儿对身边空间资源的熟悉、了解和运用。在探索空间资源属性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获得空间安全感。在与空间资源的互动过程中,婴幼儿也逐步获得自我认知。
最后,躲藏游戏既承载着人际关系,又能够促进婴幼儿与他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婴幼儿之间或者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躲藏游戏,总是在婴幼儿认为安全友好的环境中主动发起的,也就是说婴幼儿在获得了个体安全感以后才会主动投身群体游戏。随着群体游戏的深入,婴幼儿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个时候的躲藏游戏已经从群体游戏上升到了共同游戏。至此,每个婴幼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借助躲藏游戏这个媒介,已经从“物我”的关系转化成“我们”的关系。同时,婴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也逐步认识了他们自己。
七、开
开即开放,表示充分保证保育环境的开放与自由。首先,环境和物要服务于0~3岁婴幼儿并支持他们的良好发展,而不是限制他们的自由活动。在开放的环境中,婴幼儿是被接纳且受欢迎的。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行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
其次,开放的环境能够增加联结,包括人与环境的联结、人与物的联结、婴幼儿之间的联结以及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联结。联结是生成和促进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而促进联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重复。开放的环境无疑是鼓励婴幼儿重复进行自由联结的。
最后,开放的环境总能打破成人预设的、固定不变的场景和活动。0~3岁婴幼儿的保育生活中常常会有惊喜发生,而惊喜刹那的表现总是人最本真的状态。可以说,每一次惊喜都是一个教育契机,每一次惊喜都能给婴幼儿和成人带来全新的认识。
八、合
合即围合。婴幼儿对于围合的喜好与生俱来。首先,婴幼儿天生喜欢围合的结构,无论是一个帐篷、一个小角落,甚至桌子下面或者一个温和的拥抱,都能够引起婴幼儿足够的兴趣。这种天生的感受不知是来自母亲子宫内的体验,还是能够追溯到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那一段漫长的穴居生活。因此,在0~3岁婴幼儿保育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围合结构,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其次,婴幼儿置身立体的围合结构,类似于穹顶或拱形结构,能够充分享受这种包裹空间带来的安全和舒适的感受。同时,建筑物的拱形结构可以带来更好的空气流动,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最后,平面上的围合结构,如类似圆形的结构,可以使得环境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拥有彼此平等的地位。圆形围合的家具或者活动形式,使得活动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楚看到其他参与者,每个婴幼儿都能够感受到“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空间和同一群人在一起活动”的友好氛围。
九、联
连即联结,表示以婴幼儿为中心的各种关系的联结。首先,0~3岁婴幼儿保育工作的核心是“关系”。在所有的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同伴关系。如何才能建立牢靠的关系?唯有不断地发生“连结”,也可以说联结最根本的特征就是重复。
其次,在有形层面上,保育机构要保证室内生活空间与户外学习空间的联结,不将保育局限在室内。户外学习具有丰富性、变化性、自然性、开放性等特性,大量的户外学习活动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
最后,在无形层面上,保育机构要与整个社区内外联结,不要把保育局限在保育机构内部。如果一定要给0~3岁婴幼儿保育设一个边界,那就是“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婴幼儿保育的边界”。
十、活
活,即鲜活。高质量保育的每一天都是鲜活的。首先,高质量的保育环境是鲜活的,是可以变化和组合的。一切固化和刻板的环境都与婴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格格不入。
其次,保育环境是可以生长的。随着保育活动的持续进行,随着婴幼儿一天天成长,保育环境也应当是生长着的。保育环境要呈现出“有人在”和“有事情发生”的美好氛围。婴幼儿的成长痕迹以及保育活动中留下来的记忆,承载着婴幼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对昨天有怀念、对今天有激情、对明天有期望的保育生活,是一定能够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的。
最后,保育环境要有留白,要为婴幼儿未来成长过程中的创造性行为,留有环境上的可能性。
一个高质量的保育环境,需要每一位环境参与者的精心预备、呵护与打造。而婴幼儿本身就是环境中最有力量的参与者,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赋予环境新的内容,不断增加环境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本文来源于《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2022年第29期(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