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有效的师幼互动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有显著的、积极的影响。目前,幼儿园中的师幼互动存在着幼儿主体性地位缺失的状况。一些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忽视了幼儿本身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阻碍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活动类型之一。就区域活动而言,有效的师幼互动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真实表现自我,乐于与同伴合作,在专注于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经验,从而体验自主活动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作为师幼互动的主导者,要积极主动地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顺应幼儿的兴趣、关注幼儿的操作、支持幼儿间的互动、引发幼儿的思考四个方面,做到 “四多四少”,提升师幼互动质量,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一、多顺应幼儿的兴趣,少鲁莽介入
案例1
中班的五个男孩蹲在走廊的地上兴致勃勃地玩赛车的游戏。在一旁观察的肖老师引导他们:“你们知道赛车是在哪儿比赛吗?”奕楷说:“是在赛车道上比赛,我跟爸爸去看过。”小波说:“我也见过,是在弯弯的赛车跑道上比赛,赛车跑得很快。”
肖老师进一步引导:“那你们就先把赛车道设计出来,然后让汽车在跑道上比赛吧。”
在教师的建议下,奕楷等三个人就去建构区搬了一些材料,开始设计跑道。一直埋头游戏的勇勇和小海没听从肖老师的建议,继续专注地玩着他们的车。
看着这两个幼儿没动,肖老师再次催促。小海抬头看了看肖老师,又继续他们的游戏。这时,肖老师好像意识到什么,走过去,蹲下来,看着幼儿玩。“车在放手前,轮子回两次,只能跑到这,你回三次试试。” “把车放后面,从后面用力往前推才能跑得远。”“不能超过起跑线。”
原来幼儿在尝试用什么方法让车跑得更远。看着看着,肖老师也被吸引了,不时地为他们精彩的操作鼓掌。勇勇和小海也意识到教师对他们活动的支持,兴奋又专注地投入探索中。
《我们都是探索者》的作者曾反思:“当我们谈论儿童的兴趣时,有时我们仅仅是在谈论兴趣的表面现象。我们可能会说,某个儿童对卡车、汽车、宝宝、家庭、过家家、游戏、恐龙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感兴趣。但是我们尚未找出那些事物有哪些特质吸引了儿童,我们没有弄明白儿童想以什么方式将自己与这些事物关联起来。我们对赋予表面兴趣外在形式的深层兴趣的认识,也有待深入。”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幼儿在安静而专注地玩游戏时,“你在玩什么啊?”“这是什么?”等教师突如其来的问题常常让幼儿不知所措。教师在未了解幼儿兴趣背后的 “真相”时,“鲁莽介入”只会中断幼儿的思维、影响幼儿的游戏发展,让幼儿无所适从,从而破坏了幼儿学习的专注性和积极性。
当发现幼儿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教师不要急于判断或引导幼儿,而应尊重他们,给他们宽裕的时间开展活动。教师可以放慢脚步,先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审慎思考:“幼儿关注的是什么?” “他们和材料是怎么互动的?” “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教师对幼儿的兴趣点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根据幼儿的需要、顺应幼儿的兴趣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引导。顺应幼儿兴趣的互动,才能有效支持幼儿深入探索、学习。
二、多关注幼儿的操作,少主观评价
案例2
小班的串珠区里,嘉弘左手的珠子被其他幼儿抢了。他生气地把右手的珠子往地上一扔。珠子掉地上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引起了他的注意。看到珠子跳了两下后,在地上像陀螺一样打转,然后又慢慢地停下来,嘉弘的眼睛亮了。
他又拾起珠子再扔一次,发现珠子继续打转,又拾起再扔……看着转圈的珠子,嘉弘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时,小曼看到嘉弘的操作,向一旁的教师 “告状”:“嘉弘扔玩具。”教师也看到嘉弘的操作,对小曼说:“嘉弘在发明珠子的新玩法。”
活动结束时的分享环节,教师表扬了嘉弘:“嘉弘发现了珠子有不一样的玩法。嘉弘,你愿意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让珠子转起来的吗?”听到教师的表扬,嘉弘很兴奋,高兴地向大家介绍玩法。很多幼儿也学着嘉弘,让珠子在地上打转。后来,玩着玩着,幼儿又有了新的发现:不是每个珠子都能打转,有的会滚动、有的会跳……
教师通过细致的观察,捕捉到嘉弘操作的一些细节:他发现了随手一扔的珠子会旋转。嘉弘虽然没用语言表达出来自己的发现,但从他重复扔珠子的行为中,教师意识到这个行为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即幼儿的主动探究,而非故意扔玩具。教师看到嘉弘的学习,并给予了肯定,让嘉弘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尊重,从而能够主动尝试、探索和表达。教师关注幼儿的操作,能让幼儿认为自己的发现是有价值的,从而获得成就感,更加自信。相反,如果教师是根据自己的意图或计划主观评价幼儿,幼儿只能被动接受、回应,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教师要重视、关注幼儿的操作。首先,要坚持做到 “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充分相信幼儿是有能力的主体,相信幼儿的行为背后都有合理的逻辑;从幼儿的立场出发,从幼儿的角度解读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感到自己说的话或做的事是被关注的、有意义的,从而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细致观察幼儿的行为,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关注幼儿操作的细节。幼儿的语言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幼儿的想法往往蕴藏在操作之中。幼儿的操作往往在告诉我们幼儿的想法。
三、多支持幼儿间的互动,少评判说教
案例3
小群和乐乐玩“占地盘”,看谁能用手中的图形占最大的“地盘”。小群连赢三局后,乐乐不高兴了,他不想玩了。
小群对乐乐说:“好吧,我让你赢,你来玩。”乐乐还是不乐意。小群急了,拦着不让乐乐走。乐乐也急了,用力推开小群。眼看冲突就要发生,教师走过去,对乐乐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请小群来介绍他是怎么做到占大‘地盘’的。”
小群一听,可乐意了:“我玩给你看。”小群马上拿来图形,边摆边讲解:“先从中心开始占,把长方形摆旁边我摆一次,你摆一次,你跟我学。”小群认真地教,乐乐专注地学。几次尝试和调整拼摆图形后,乐乐终于能很快地用手里的图形占大“地盘”。他赢了!乐乐高兴得手舞足蹈,小群的脸上也洋溢着自豪感与成就感。整个上午,他俩一直在玩“占地盘”。他们相互交流、学习,不断加大难度和创新玩法。
当幼儿间发生矛盾时,教师并没扮演“法官”或“保姆”,用评判或说教的方式代替幼儿解决问题,而是找到幼儿合作学习的可能性,引导乐乐向小群学习,让乐乐关注小群拼摆图形的方法,从而丰富乐乐的学习策略,也让小群在帮助乐乐的同时感受到自己受关注,从而自信心倍增,展现能力的意愿更强烈。小群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梳理和提升了自己的经验。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幼儿与同伴具有的相似性,使他们在同伴身上学到的经验往往比在成人身上学来的经验有效得多。在幼儿发生矛盾时,师幼开启的互动是教师帮助幼儿将注意力放在矛盾本身,让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学习,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方法。“苦口婆心”的说理或劝阻,是无法让幼儿学会独立解决冲突的。在乐乐和小群互动学习的过程中,乐乐学会关注小群的语言、行为、想法,并联系自己的经验,不断反思、调整摆放图形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拼摆图形的不同策略,学习了新的经验,也解决了矛盾。在师幼互动中,我们要重视引导幼儿间的互动学习,如提出“看看他是怎么做的”“说说你有什么想法”等,引导幼儿关注并理解他人的想法、行为,提供让幼儿表达自己做法和想法的机会,为幼儿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四、多引发幼儿的思考,少封闭式提问
案例4
小班美工区里,瑾瑜用红色线笔在纸上画圈圈,一直画,一直画……教师看到瑾瑜的操作后,便对她说:“我看到你一直画圈,画了很多。”瑾瑜停止了画圈,说:“嗯,这是我妈妈的头发,一圈一圈的。”
教师说:“你是用红色的笔画妈妈的头发。”瑾瑜说:“我妈妈的头发是红色的。”瑾瑜看了看教师,然后又不停地用力画一条条线条。教师等瑾瑜画了一会儿之后,说:“我看到你又画了很多线条,你画得很用力。”
瑾瑜说:“我喜欢老师的头发,直直的长长的,不喜欢妈妈的头发。”接着瑾瑜又换了支黑色的笔,继续用力画线条。教师说:“你喜欢又直又长的黑头发吗?”瑾瑜说:“要是妈妈的头发能变成跟老师一样的就好了。”
教师与瑾瑜互动时,通过描述瑾瑜的行为,引发了瑾瑜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让瑾瑜更愿意与教师深入交流。教师把所看到或听到的幼儿言行反馈给幼儿,是为了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这可以让幼儿感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说的话是受关注的、有意义的,从而更主动投入所开展的活动中,并进行更广泛、深入的交流。
一些教师常常会这样与幼儿交流互动:“你在做什么呀?”“你画的是不是花?”……这种相对封闭式的问题,很难引起幼儿思考,互动的实效性并不高。幼儿是行动者,不会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反思,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提高师幼互动质量。教师要引导幼儿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把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如:“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是怎么想的?”“你用了什么好办法?”……这样的互动,让幼儿通过回顾自己的操作和想法,进一步理清思路,深化对自己经验的理解,拓展学习经验。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幼儿提问,把互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在体验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吗?”……幼儿通过向教师、同伴提问,明确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疑惑,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互动,是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四多四少”的师幼互动能让幼儿产生安全感与信任感,更愿意和同伴一起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尝试新的挑战,从而获得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在实践中积累教育智慧和互动经验,树立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利用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自主、全面地发展。
(本文所涉儿童姓名均为化名)
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