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是当前常被提及的一个高频词汇,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也成为了许多幼儿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当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时,他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宽,更是其情感、能力、思维、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虽然许多老师深知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也常常进入一些误区。例如:深度学习就是需要活动持续时间很长、深度学习就是要幼儿掌握更多晦涩难懂的知识点……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深度学习?当前我们又是否正在进行深度学习呢?
2月20日晚,邀请广州大学教授叶平枝以《幼儿深度学习的理论实践》为主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幼儿深度学习究竟“深”在哪里,如何才能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全方位的帮助教师了解深度学习理念,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相关内容。
叶平枝
广州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01/什么是深度学习
上世纪七十年代两位瑞典学者费伦斯·马顿和罗杰·萨尔乔发现面对学习内容人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记忆部落和理解部落,即通过努力记住知识点去进行学习和通过将知识理解内化应用去进行学习。在1992年,“深度学习”概念被正式提出,我们发现这些理解部落的学习者恰恰正是深度学习者。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掌握方法远远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比起去记忆知识点,我们更需要的是通过深度学习去获得学习能力。
那么回归到学前教育领域,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幼儿是否有深度学习”,当前许多的研究者认为幼儿并不能进行深度学习,幼儿只需要玩儿就可以,何谈学习,但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吗?我们通过不同的活动来感受一下。
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学习方式,例如旅游式学习(任何内容都是浅尝辄止,类似于旅游中的到此一游)、表演式学习(为了表演而进行学习)、强化式学习(不断强化记忆知识点)、模仿式学习(始于模仿,终于模仿)、跟随式学习(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浅层学习,并且在幼儿园活动中所占比例还非常大。当然,浅层学习也有着自身的价值,我们强调深度学习,但并不否认浅层学习,只是希望能够更多的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展。
02/幼儿深度学习的要点
幼儿深度学习是在兴趣和问题的内在动机驱动下,主动积极地探究并解决问题,丰富和发展认知、情感、能力和个性,并将学习所得迁移到新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叶平枝,2022,
《幼儿深度学习课程设计与实施》
// 幼儿深度学习到底“深”在哪里 //
第一,深在动机。幼儿的深度学习一定是在内在动机的驱动下进行,他们需要本身就对该事情感兴趣,并非为了获得奖品、表扬等外部奖励而去进行该事情,这样才会有深度学习的发生。
第二,深在探究。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围绕问题主动积极地思考和探究,学习是自然而然聚焦的,而不是体验和无目的的摆弄,也不是浅尝辄止。
第三,深在发展。幼儿在深度学习中的学习可以促进其多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情感、能力和个性,深度学习是过程也是结果。
第四,深在迁移。幼儿深度学习所得可以不断应用在新的场景,这些在迁移中收获的各种经验最终将形成完整的能力和知识体系。
// 幼儿深度学习的特点 //
特点一:具有内在动机。当幼儿对这件事情本身充满了兴趣,他便能全身心的投入,尝试多种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特点二:有意义学习。幼儿的深度学习是有意义学习的最高形态,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会去理解知识、联系知识、内化经验,并进行迁移。
特点三:由情境带入。深度学习是由情境带入,在情境中进行探究,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特点四:整体性学习。深度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领域作为分割,整体性的学习更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特点五: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并非所以事物都需要进行深度学习,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架才更有必要进行深度学习。
特点六:反思为中介。幼儿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反思,从而总结经验,进行迁移。
// 幼儿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 //
首先是观念,一个人的学习观念会影响着其后期的学习方向与路径,例如一个过去害怕去探究解决问题的人,后来变成了爱思考、常反思,能够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人,正是由于其观念的转变,帮助其克服困难和恐惧,从而得到许多成功的体验,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是关系,日常生活中的师幼关系、亲子关系等都会影响着幼儿的情绪状态,当幼儿获得的是积极的情绪体验时,能够帮助他的探究处在最佳状态,更能够进行深度学习。
最后是课程,系统的课程,将知识和经验融合,将预设和生成融合,破除课程教学的碎片化,那么深度学习便可以随时随地的发生,在课堂中、游戏中、生活中都能看到。
03/如何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 课程意识 //
? 关注应学能学:关注什么样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哪些知识是孩子应该学的,是孩子能学的。
? 关注教育的当下和未来:教育者需要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视角,既要关注当下,也要为未来培养人才。
? 关注教育为孩子打下全面基础:当前许多幼儿园非常关注园区的特色,但首先需要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从而制定全面的计划,寻找幼儿园的特色之路。
? 关注让孩子获得关键经验和核心素养:这些经验和素养会成为支撑孩子成长发展的支柱,对于孩子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关注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而适宜的课程能够促进目标的达成。
? 关注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一方面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碎片性的内容变成整体内容,系统的促进孩子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让孩子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不断的成长,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连续的发展。
// 观念改变 //
帮助孩子从害怕解决问题到喜欢解决问题,从畏惧困难到知难而上,从浅尝辄止到深度探究。
例如:探索《浮与沉》
孩子们想要用土豆做一艘土豆船,但是发现土豆会沉到水里,那么如何才能让它浮起来呢?孩子们由此开始了探索。他们尝试了选择更大的容器,增加水量、轻轻地放置土豆、使用瓶子帮助土豆漂浮,但是都失败了。老师在此过程中,给孩子提供了许多材料的支持,其中有一些杯子,孩子们试着将土豆装到杯子里,发现土豆和杯子一起浮了起来,于是他们接着探究为什么土豆会浮起来,原来中间是空心的,于是基于此做了一艘能够漂浮的土豆船。
这个实验的过程就是从浅尝辄止到深度探究的学习过程,孩子们没有只是将不同的物体进行浮沉实验后,做个记录就结束活动,而是调整观念,从浅入深进行探究,整个探索过程涉及到了重量、空间、形状、材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他们之后去了解新事物打下基础。
// 关系良好 //
我们人类是一种天生就倾向于不断奋斗并蓬勃发展的有机体,但我们很容易受到控制并感到无能为力,即使在他人看来相对良好的情境下,比如依靠奖励来激励业绩的情况下,一个人天生的成长驱动力也会严重减弱。
当社会环境中有足够的支持,以至于自然的积极的倾向能够蓬勃发展时,就会出现整合,但如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支持,不仅会损害内在动机,而且还会殃及更加连贯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德西
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孩子能够进行自主学习,获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在《评估指南》中也提及到师幼互动,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等,支持孩子有意义学习、促进孩子个性化发展。这里的师幼互动既是关系,又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 预设生成 //
好的教育既不是完全预设,也不是完全生成的。完全预设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特点、生活经验,那么孩子只能进行浅层学习,完全生成虽然能够发挥孩子的积极主动性,但是难以让孩子全面发展。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此处下方设计的深度学习课程,是以主题探究为基本形式。选择幼儿最感兴趣、最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30个主题作为课程内容,每月一个主题。主题选择和顺序脉络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各个主题之间按照经验逻辑和时间顺序相互联系。
其中预成内容的思考:
? 自我意识的内容:发展自信力奠定幼儿个性发展的核心和全面发展的基础。
? 生活适应内容:让幼儿适应、热爱生活,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掌握情绪,学会交往,热爱伙伴和老师,产生归宿感。
? 季节和自然的探索:让幼儿亲历人类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启智增慧,发展学习力、坚韧力、自信力、创造力、交往力等关键能力。
? 传统节日:体验、认同和喜爱中国文化,扎下中国根,铸就中国魂。
那么如何将预成和生成结合。以弹性计划调整预成和生成,在预成课程的过程中要为生成课程留有空间。真正实现“一日生活皆课程”,一日生活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幼儿能够在一日生活中整合性学习,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深度学习。支架式教学助力幼儿深度学习,尊重幼儿的想法,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支持。教师和幼儿共同构建环境,以及建立共享互助的家园合作。
// 支架得当 //
? 情境支架:针对幼儿的深度学习,通过情境进行导入,幼儿需要进入到情境之中,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调动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并且,设置情境应该是有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脉络,有一定的人物构成,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能够让孩子沉浸其中。
例如:
场景一:首先出示石头,提出开放性问题:“你知道石头有什么用吗?”
场景二:“你爱喝什么汤?”“你喝过石头汤吗?”“好喝的石头汤是怎么做成的?”
两种教学方式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第二种方式是设置了一个情境,将孩子生活中的经验过渡到课程中,让其快速进入到场景中,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兴趣。
? 提问——回应支架:什么样的问题能够给让孩子们共同思考、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能够促使孩子持续深入的探究、能够让经验迁移到不同的场景之中?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部分,而教师的关键性提问与及时的回应,是帮助孩子进行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方式。
? 激励支架:孩子在深度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和障碍,也会出现不知道问题是否解决的状态,此时教师需要给到孩子想要的激励,从而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支持孩子进行深入的探究,同时也能形成更好的师幼互动关系。
孩子在内在动机的驱动下,能够享受当下的事情,获得足够的满足感,而很多时候由于外在动机的影响,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自主性,将学习当做是需要完成的任务,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是许多消极的情绪体验。对于老师而言,好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注重孩子的想法和兴趣,在此基础上给予其相应的支持,让孩子享受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更好的开展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