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是以尊重班级幼儿的发展差异为前提,依托幼儿园和班级的课程资源,师幼共同建构的服务于班级幼儿个性化发展的课程。我们认为班本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最基本的呈现样态,它可以引导教师更好地从本班的实际出发,设计既符合幼儿兴趣与需要,又能促进幼儿有益经验发展的活动。结合教师实际的课程建设水平与现状,我们提出班本课程的两条实施路径,即基础课程的班本化实施和个性化课程的创生。
一、落实基础性课程班本化,确保课程实施的适宜性
在基础性课程(浙江省教育厅审定通过的主题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立足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筛选基础性课程内容、调整课程主题结构、拓展课程实施形式,将具有普适性的基础性课程班本化,以保证课程实施的规范性与适宜性。
(一)结合幼儿学习经验,筛选基础性课程内容
首先研读基础性课程中的主题内容,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开发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对课程教材中的主题活动进行调整,形成相对合理、能满足班级幼儿需要的课程内容。在中班主题“我的家乡”中,课程教材设置了“我家周围”和“玩转家乡”两大板块的主题内容,如欣赏家乡美景、聆听家乡童谣、学说家乡方言等,旨在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在与本班幼儿的讨论中发现,幼儿对“周围”的认知主要指向“社区”,包括社区中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事、物、景等,对家乡的探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特产、美食、建筑等。于是,教师在“我家周围”主题内容中聚焦“社区”,开展了“你好,社区”系列探究活动,使学习内容更贴近本班幼儿的真实经验;在“玩转家乡”中增加了家乡的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内容,引导幼儿通过参观、品尝、展示等方式了解家乡,自然生发爱家乡的情感。
(二)梳理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整课程内在结构
基础性课程中预设的主题活动方案虽然在整体设计上应有自身的结构与逻辑,但在针对某一班级的具体实施中,教师还要结合班级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对主题脉络(如主题活动的数量、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顺序)进行灵活调整,并追随幼儿的兴趣不断细化和深化主题活动方案,生成子主题活动方案。
在“大自然的秘密”主题中,课程教材设置了三个板块的内容——“奇妙的风”“水的魔法”“泥土的秘密”,且三个板块的内容权重基本相同。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先是对“风”很感兴趣,包括“风在哪儿呢”“风可以干什么呢”“为什么会有风”等。基于此,教师在“奇妙的风”板块里延伸出“有趣的风”,并增加了“和风做游戏”的相关内容,旨在让幼儿通过做游戏进一步感受风的有趣以及风与生活的关系。时值“湘湖风筝节”,幼儿在和家长参加了风筝节活动后,提出“要做一个好看的风筝”“要让风筝飞起来”。于是,教师借助幼儿园手工坊资源,设计了“你好,风筝”微主题活动,支持幼儿对“风”和“风筝”进行深入的探究(图1)。
(三)分析幼儿学习方式,拓展课程实施形式
幼儿对不同领域经验的获得方式各有不同,教师需要在分析幼儿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实施形式,比如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活动、游戏体验活动、活动室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给予幼儿充分、完整的课程体验。
在“红彤彤的年”主题中,课程教材中建议对“新年风俗”的感知可采用调查了解、实际体验、绘本阅读的方式实现,还附有“新年游园活动”的活动案例。但在与幼儿的交流中,教师发现幼儿希望真正参与“过年的整个过程”。为此,我们相继开展了“备年货”(调查了解过年需要备哪些年货,年货是否有特殊的寓意,选年货)、“享年俗”(扫尘、贴春联)、“做新年美食”(包饺子、做春卷、包汤圆、炒瓜子、做糖糕)等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对中国传统“年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二、探索个性化课程的创生,增强课程实施的生动性
班本课程更强调把幼儿放在课程的中心,尊重他们的不同需求与兴趣,同时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挖掘时事热点中的价值点、发挥幼儿和教师自身的兴趣与优势,让师幼在课程实践中热情而专注地体验、操作、感知和学习。
(一)基于周边资源设计地域性的班本课程
周边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课程价值,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室内资源(如教室、公共活动室、走廊)和户外资源(如操场、种植园)外,还可以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资源,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班本课程。
例如,A幼儿园所在镇的“龙灯盛会”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龙灯盛会”,幼儿都会兴奋地谈论:“我爷爷准备了许多竹片,他要做漂亮的板龙。”“我爷爷今天在扎龙头。”“舞板龙时,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把板龙舞起来。”于是,教师聚焦“龙灯盛会”中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两大核心内容,以匠人精神的传承与板龙的创新为主题核心经验,以研学体验为主要形式,设计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班本课程“小匠人 龙灯慧”。
该课程以“研学寻访——体验探究——创造表现”为基本路径,借助当地的文化和民间艺人资源开展“板龙寻访感知”“板龙研学体验”“板龙文化表达”系列活动。在“板龙寻访感知”中,幼儿通过寻访当地宗祠、查阅地方民俗馆里的资料和历年盛会活动海报等,了解“龙灯盛会”的意义与仪式;在“板龙研学体验”中,通过参观和体验板龙制作和舞龙过程,了解传统龙灯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在“板龙文化表达”中,采用绘画、手工、表演、统计、表征的方式再现“龙灯盛会”,邀请民间艺人、家长、社区人员观看“娃娃舞龙灯”,展示系列活动的成果,逐步提升对“龙灯盛会”的认识。
(二)基于热点事件设计项目化的班本课程
幼儿具备关注周围人、事、物的能力,对身边发生的新鲜事保持强烈的好奇,教师可以基于幼儿感兴趣的热点事件与幼儿共同创生班本课程。
比如,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和成功着陆成为幼儿热议的话题:“火箭是怎么升空的?”“航天员在太空里需要做些什么?”“太空中都有些什么?”教师和幼儿一起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了六个探究任务单,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认领任务单,分成六个小组,开展“探秘神秘飞船”研学活动(图2)。活动中,幼儿通过小组共学、博物馆研学、查阅资料、亲子操作等方式探究“飞船”的秘密,不仅提升了反思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萌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基于师幼兴趣设计个性化的班本课程
教师和幼儿都有各自的兴趣和特长,班本课程的建设既要满足幼儿探索与学习的需要,也要给教师展现自身特长的机会,积极发挥师幼资源与优势,共同探索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策略与方法,实现师幼共成长。
比如,教师B从小对扎染艺术很感兴趣,常用自己的扎染作品布置教室环境,幼儿看到后觉得扎染很有趣,也想试一试。于是,教师B在班级探索“扎染”课程。起初,她只是在美工区向幼儿示范扎结和染色的基本技巧,然后提供染料、线、绳、夹子、餐巾纸、手帕、布等材料,让幼儿进行扎、夹、染等。在活动中,幼儿对“扎染”的由来产生了兴趣,教师B又和幼儿一起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参观博物馆等,了解扎染的历史、扎染图案的演变,其间,还自创了很多扎染、配色、组合的方法,并用于纸巾、手帕、围巾、桌布、裙子、毕业服的制作……在此过程中,“扎染”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随着师幼探究兴趣和需要的变化不断丰富,成为幼儿最喜欢的课程。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班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已成为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教师在践行基础性课程班本化和班本课程创生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班本课程的难度与容量,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变化,及时对课程样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注:本文来源于上海托幼
推荐阅读:
|版权说明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喜欢就点亮“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