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是国之重器。我们的教育,既服务当下,又面向未来。每一个学段之间良好的衔接,都为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了基础。幼小衔接是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一个阶段,也是幼教界经久不衰的一个热点话题。
4月,邀请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刘源教授以《幼小衔接教育政策解读与实践展望》为主题,和老师们分享:当前国家在幼小衔接教育政策上有哪些新思路、新变化?从相关政策的角度,学前教育的实践应该如何去做?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相关内容。
刘源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参与起草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近年来,围绕幼小衔接政策、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心理过渡等主题撰写,并在《学前教育研究》《教育科学》《中国教育学刊》发表论文。
01/ 实践困境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二十大报告中,有这样一句主旨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也是幼教人一直在探索实践着的,幼儿园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是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未来一段时期,把幼小衔接做好,同时做出特色,可以说是幼儿园发展的一个必然途径和保障。为什么当前幼小衔接会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为什么党和国家会经过几次发文,把幼小衔接作为一个非常集中的问题展现出来,用政策的方式去引导?这就不得不使我们从实践层面去反观幼小衔接,现在的幼小衔接怎么了?
因此,今天会向老师们展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分析和思考,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
很多幼儿园的生源问题,除了人口负增长因素外,还有因为去上幼小衔接班,大班没人了。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小衔接班,甚至一些幼教人也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小衔接班。
这一系列现象就是——不信任。对我们学前教育的不信任。这些送孩子上幼小衔接班的家长,他们的想法可能是: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但是觉得幼儿园就是玩儿,没有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所以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幼小衔接班,他们更能帮助孩子。至于上幼儿园,那可能就是大家都上我的孩子也上。上幼儿园似乎变成了前两年就玩儿,有人帮我看孩子,最后一年或者说大班的最后半年,我还是让孩子去上一个幼小衔接班,更安心、更踏实。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说我们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充分地在幼儿园里面去游戏,自主游戏、自主发展,这样的思路出错了吗?还是说我们的游戏、活动、教育,没有做到某种程度,没有达到某种效果?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出台。
02/ 政策文本解读
>>>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可能很多的一线的老师在读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会觉得:到底该怎么衔接?没有给我具体的指导。所以在看文件的时候,喜欢直接看后面具体的举措、要求,忽视了指导思想的价值。
任何一个政策或者文件都不可能教给任何一个人怎么解决他当下情景当中的具体问题。不同地区、幼儿园、孩子的家庭背景、父母的重视程度、父母间的沟通……都会影响不同的人对幼小衔接的不同理解。
对于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重视它。因为这是当你在一某一个文件里面(不论是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甚至市、区层面)找不到究竟应该怎么做?这个活动、这个游戏究竟能不能帮助孩子去实现幼小衔接的平稳过渡?这时,指导思想就可以作为这个活动或者是这个家庭,家长指导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判定标准。
对于这段话我们还可以做进一步的解析:
?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培养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理念、行为方式,它的启蒙阶段、奠基阶段在学前教育阶段;对整个社会、对整个民族的基本的认识,也是在学前教育阶段。
? 坚持本末相顺做衔接
“坚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我们更熟的一个词叫本末倒置。本末倒置是什么?在幼小衔接阶段,最典型的本末倒置,就是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 遵循双向机制显实效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对于幼教人而言,可能也有一些难以把握的点。比如在《指南》当中,对于前书写,大班年龄段有提到应该去让孩子练习握笔,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情。但是实际操作时,会发现应当教给孩子们的正确的握笔姿势,幼儿园老师不具备。再教给孩子们,那孩子们也学错了。
所以,对幼教人而言:不应该做的,不要做;该做的,但可能不太擅长的,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和途径去解决问题。就像《指导意见》中提到的联合教研,握笔姿势、拼音、学习其他知识的过程……都可以作为教研的内容,幼儿园和小学做到了联合教研,才能走向一体化衔接。
? 坚持儿童为本
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连续性: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去割裂。不是到了大班,孩子才开始准备上小学,而是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
整体性:以往的幼小衔接可能更倾向于去做学习准备、学会倾听,要求注意力集中……但其实非常容易忽视的就是社会性情感,包括孩子的情绪、社会性、身心状态、生活准备等,我们应全面、整体地去帮助。
可持续性:孩子自己要有一种预备状态。到小学之后,用自己的预备状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要求,再按要求表现自己的水平、能力、知识、经验。
? 坚持双向衔接
强化幼小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
? 坚持系统推进
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
? 坚持规范管理
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治理力度,纠正和扭转校外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行为。
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明显转变,幼小协同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基本形成。
1. 改变衔接意识薄弱,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分离的状况,建立幼小协同合作机制,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推动双向衔接。
2. 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的状况,规范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教学行为,合理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做好科学衔接。
3. 改变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有效衔接。
? 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
? 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
? 建立联合教研制度
? 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
?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03/ 当前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特征
? 特征一:双主体责任明确,双向衔接有落地举措
幼儿园要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入学做好基本素质准备,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进一步引导教师树立科学衔接的理念,大班下学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要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
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用于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确保课时安排。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要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
推动建立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制度。鼓励学区内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 特征二:着眼系统整体升级,配套政策全面开花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教育部印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 特征三:稳步渐次改善,由点带面达成长远目标
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主题: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
04/ 当前幼小衔接政策下的四项实践要求
近年来,由于一系列与幼小衔接相关的教育政策出台,幼小衔接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诚然,持续加强和改进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过分重视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则会大大消弱这一工作的实效。
“两张皮”现象的出现。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幼小衔接工作成为了与一日保教活动截然不同的另一项“任务”,这使得幼儿园教师疲于奔命:写计划、做方案、抓落实、搞宣传。这样热火朝天的景象,究竟是不是真的促进了儿童顺利过渡呢?
>>> 高度重视;避免另起炉灶
? 强化衔接意识——将幼小衔接融于三年学前教育
? 强化目标意识——聚焦《指南》、《指导意见》
? 强化课程意识——着眼学习经验,推进游戏课程化
>>> 追寻儿童;避免异想天开
我们若要教育之有效,非明了受教育者之心理不可,若不顾受教育者之心理而妄教之,那么没有不失败的。
—— 陈鹤琴
在幼小衔接中,坚持儿童为本,需要教育者树立科学衔接的理念,即:“让”儿童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到“为”儿童入小学做好准备的转变。
纵观当前针对幼小衔接的诸多教育策略,都主要把重点放在了环境适应上,即主要通过习惯养成和训练等方式,促进儿童“习以为常”,并将其视为“适应”的过程。
然而,除了对环境变化的过渡和适应之外,从儿童的内部心理认知适应而言,儿童需要构建起“我是小学生”这一社会身份,方为视其顺利适应。
▲ 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心理过渡时期
>>> 联合教研;避免空谈误事
鼓励学区内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教师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交流,及时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 机制一:心理机制
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是通过转换个体对群体间边界的认知,以降低群际偏见的中介模型。
▲ 逐步形成从“我们”、“他们”到“咱们”的幼小衔接教育共同体
? 机制二:工作机制
心理认同或心理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共同工作,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对彼此的积极认知。
问题导向:针对幼小衔接中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突出的实践问题为主题。
对话意识:针对实践问题的事实本身,而非“我”所维护的价值观点开展对话研究。
群体智能:像蚂蚁一样,在随机探索中寻求最优问题解决路径。
? 机制三:组织机制
? 制度保障
? 时空保障
? 人员保障
? 经费保障
>>> 校地联合;避免无的放矢
>>>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发挥教研部门和专家在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幼小衔接科学研究。”
▲ 行走的研究者与行动的研究者有机结合
想要做好幼小衔接,把相关政策真正落地,除了从政策进行解读,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探索:怎么使游戏与入学准备形成合力?联合教研怎样去确定话题、推进对话意识、双方开展更多样有效的活动?
我们一起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到更好,不论是对于家庭、幼儿园,还是孩子本身,都是十分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