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应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各年龄班幼儿的特点研究一种既简单又好操作的记录形式,另一方面不能把记录当成一种任务,记录完成探究也就结束,应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把真实的发现记录下来,所以教师在设计记录表格时应根据孩子的实际记录水平,不能太格式化,太复杂应留有空间余地,使幼儿在解决问题中能多次的验证记录。
案例一:中班科学活动《探索纸的承重》
教师投放了许多“桥墩”(酸奶瓶、牛奶盒、积木、积塑),“桥面”(各种大小、质地不同的纸),重物(检验纸承重的花片、硬币、石凉席片、木块)。目的是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探究纸的质量不同,承受的力量也不同。
观摩反馈: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搭好桥,在桥面上摆上许多重物,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反复搭桥,频繁更换材料,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兴趣点不是在探究纸的承重,而是对丰富的材料感兴趣,热衷于操作的过程。
问题的原因:投放的材料复杂,隐含着多种不同、多层关系,而且“桥墩”的大小,距离会影响纸的承重,重物的多种也干扰了幼儿的探索,使幼儿无法取舍,难于比较,对目的不明确。
案例二:中班科学活动《光和影子》
第一次活动,教师让幼儿在阳光下踩影子,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第二次活动投放黑布、白布、有机玻璃、纸板四种材料让幼儿感知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的影子效果(暗),并引导幼儿探索记录方法,观摩第三次探究《光和影子》活动,教师在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又投放了两种新的材料——木板、玻璃纸。目的是继续让幼儿探究影子(暗度不同),并进行记录。
观察反馈:活动刚开始,大部分幼儿很认真专注地探究影子,一边实验,一边记录,可有的幼儿凭上次活动的印象,把四种材料产生的影子效果一口气记录下来,还有的是看到别人记什么,自己也跟着记,记录完成后,他们就到处转悠,这边看看,那边瞧瞧,不知道要干什么。
问题的原因:教师对本次活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和要求,只是增加了两种新材料探究同一个问题,造成重复的活动,幼儿没有新的探究动机和欲望。
由这两个活动引发的思考:
一、材料投放的问题:丰富的材料能引起幼儿操作的欲望和兴趣,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关系复杂,无法从多重复杂的关系中选择出其中一对关系进行比较(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一对条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幼儿的探究目的不明确,只是热衷于操作层面上,阻碍了幼儿的进一步探究。
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既丰富,
干扰性少,目的明确,又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应根据材料目的、功能的不同归类,分别投放到各组,使探究的目的隐含在材料中,同时还应尽量减少许多幼儿共同使用材料的干扰,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极的探究,独立的思考,反复的质疑验证,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二、有关记录的问题:对幼儿来说,记录也是一种学习,它能培养幼儿用科学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家做科学的过程,同时变无意识探究为有目的探究,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对教师而言,通过对记录的分析,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探究过程,以便调整或推进活动计划。但教师不能把记录当成一种时尚来追求。一方面应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各年龄班幼儿的特点研究一种既简单又好操作的记录形式,另一方面不能把记录当成一种任务,记录完成探究也就结束,应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把真实的发现记录下来,所以教师在设计记录表格时应根据孩子的实际记录水平,不能太格式化,太复杂应留有空间余地,使幼儿在解决问题中能多次的验证记录。
【案例:科学教育观摩活动引发的思考】